奕父
(大學教授)
奕父
(大學教授)
一、謎底揭曉,態勢未明
去(2010)年11月27日晚,台灣的「五都」選舉結果揭曉,表面上看,國民黨終於穩下了北二都和大台中,民進黨則守住南部的大高雄和大台南,看似平盤開出。但從得票數部分,國民黨的總得票為3,369,052票,得票率44.54%,民進黨得到3,772,373票,得票率49.87%,總計國民黨輸民進黨40.3萬票。因此民進黨則是後勢看漲。從得票的結構來看,在南台灣呈現出「綠的更綠」的政治傾向,而北台灣則有「藍的綠化」的政治跡象。所以對國民黨而言,這是重大的警訊,甚至我們可以說,國民黨並沒有從近兩年的連敗中,穩定下來。從選舉競選主軸來看,五都選舉被定位為「地方選舉」,民進黨將重要的競爭項目在於候選人的「治理能力」與「行政經驗」方面,其他國際、外交與兩岸議題都沒有排上政治討論議程,國民黨原先想藉ECFA之力,最後也被民進黨拖著走,所以從五都選舉而言,此次的選舉應與兩岸關係沒有直接相關性,但是選後的問題之一,仍然沒有脫離選舉與兩岸。
二、無相關有連繫:
一般而言,在民主社會中選舉與政策的關係,是建立在人選、政黨及政策的變化,然而在台灣則不完全相同,幾乎是任何選舉總有人關心「選舉結果對大陸政策」的影響是什麼?或是「選舉結果與對台政策」的關係如何,此次台灣的五都選舉被認為是馬政府的期中考,被看成是2012年大選的前哨戰,因此五都之戰,儘管台灣的朝野兩黨都沒有將馬政府執政以來的兩岸政策,作為選戰的主軸,但是「五都選舉與兩岸關係」的疑慮依然存在,其實從立足台灣的角度來看,任何執政者尋求兩岸關係的和解,為台灣經濟找活路的政策,必然是為大多數選民所贊同的,而大陸當局「慷慨讓利,不斷示惠」的政策更沒有理由遭致「惡感」。所以從理論上說,目前馬政府所推行的「崇和尚利」的兩岸政策,既不會是地方層級選戰的焦點,也非選舉結果所能左右,然而現實的情況是「選舉與兩岸關係」的議題在台灣永遠存在,個人以為在此「問題」背後的問題意識包含了三個基本的邏輯:
第一、全球化的特徵:自上世紀冷戰結束,資本主義席捲全球,世界也進入新一波的全球化時代,此一時代具有一個十分明顯的特徵,即國內政治國際化和國際政治國內化的雙重特徵,使得國內政治和國際政治的界線,變得比較饃糊,前者尤其表現在大國,例如美國的大量印鈔、大陸的「十二五」規劃建議;後者主要表現為小國的特徵,在台灣主要表現在兩岸關係議題上,這裡既有歷史的淵源,也有現實的糾葛,由於資訊取得便利,於是就使得政治議題,逐步成為世俗化、行政化的議題,人人關心也人人得而論之,這使得兩岸政策中政治和行政的界線也漸趨饃糊,政策偏平化的特徵十分明顯,同時又因為一般人民畢竟不是專家,在資訊不完整和資訊氾濫的雙重壓力下,只能以立場評政策,結果選舉就不是政策良莠的評價而是立場的再宣示。
第二、民粹化的特徵:兩岸政策在台灣不是政策本身的討論,而關鍵在於是誰去執行的,這就類似中國大陸文革時代的「黑五類」一樣,不論做什麼都會被先檢驗性地懷疑其動機和目的,尤其在台灣這樣一個政治定位不明確,自我認同和國際社會存在反差的地區,如果是國民黨,又是一個外省仔去執行「崇和尚利」的兩岸政策,不論結果如何,都可懷疑其中有「親中賣台」的危險性,這是一種情感的投射,加上選舉時的激情和有心政客的炒作,自然也容易使外界憂慮每次台灣選後的兩岸政策的走向。
第三、未來性的特徵:此次台灣的五都選舉一如前述,「兩岸政策」並非競選的主軸,所以扯上兩岸關係,真正的關鍵還在外界和大陸當局都希望透過此次選舉評估馬英九在2012年的連任前景,現在選舉結束了,台灣民眾並沒有給出讓北京完全安心但也沒有否定的回答,馬英九的期中考的總平均是及格了,但具體的各科成績不如理想,尤其是北京當局可以著力的「兩岸政策」的分數如何,還須要進一步分析,馬政府本身也必須進一步分析。
三、兩岸三黨各自反思
(一)國民黨的兩岸政策必須有戰略論述:
從台灣的角度看,兩岸關係是躲不開的話題,只有兩岸關係的和平才有利於台灣,在大陸不斷崛起的過程,台灣必須充分利用此一機會,發展自我,壯大台灣,這些都是極為淺顯的道理,從另一角度看,其實馬政府特別是國民黨在兩岸關係上,目前的作為是正確的,從各次民調看,民眾對兩岸關係發展的現狀比較滿意,否則以台灣的政治生態在選戰之中,民進黨不可輕易放棄攻擊國民黨的機會。然而對台灣的許多民眾而言,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與大陸的經貿互動的同時,他們仍有另一種憂慮,那就是因為過度緊密的兩岸經貿關係,而被中共政權吸納,失去台灣的自主性的結果,如今的馬政府兩岸政策,對這一部份的台灣民眾而言,他們覺得似乎缺乏對失去台灣主體性的交代,過去兩年馬英九總統面對此一質疑的防衛之道,就是啟用省籍人士來執行交流政策,和不斷地在「三不」(不統、不獨、不武)政策的原則下,防禦性地自我辯護;如今看來,似乎並沒有呼應台灣民眾的疑慮,所以藍軍的票減少了,所以馬英九和國民黨在2012年的大選之前,必須清楚明白地提出一套台灣與大陸關係的戰略目標,例如「要主體、要交流、要和平」的「三要」論述,以便使台灣人民知道馬英九和國民黨將如何透過兩岸和平,建構台灣理性、開放的主體性,此一論述就是國民黨有關台灣前途、台灣未來的戰略設計,告訴台灣人民,國民黨在兩岸關係上將帶領台灣往何處去,以及如何與民進黨兩岸政策的區隔。在上述「三要」的台灣前途設想下,其戰術作為是以政治上的統合論,來引導兩岸經濟的共同市場與社會、文化的競合的政策;有了兩岸關係的戰略目標和戰術作為,才能在選戰中進行政策辯論,利用機會說服台灣民眾,引導台灣民眾走出民粹的循環,提升台灣民主的質量,才能擺脫「原罪」的困境。
(二)民進黨起身轉型:
其實民進黨在此次選舉中應該是獲勝的一方,我們說民進黨勝利的主要因素,在於民進黨長期為激進的兩岸政策所困,以致內則無法突破原來的政治板塊,外則無法取信於東亞區域社會,此次的五都選舉,民進黨採取了非族群動員,非統獨對抗,在兩岸問題上以「罵馬不反中」的策略,基本不談兩岸關係,不談ECFA,不談兩岸的教育、旅遊等問題,這種淡化衝突的策略在吸引都會區選票上確是頗有成效,在選戰中強調民生、強調所得差距,挑戰執政能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得票率和得票數有了很大提高。這就大大提高了民進黨轉型務實的中間路線的本錢。以致在選後,雖然仍有雜音,但原本想要挑戰蔡英文主席地位的民進黨大老紛紛噤聲。在選後的民進黨中常會上凝聚了支持蔡英文的意見,壓制住逼蔡下台的雜音。蔡英文宣佈,將捐出她選舉補助款中的2,000萬元新台幣,為民進黨創立「智庫」,據知此一「智庫」是政策導向,而且會是唯一代表民進黨的「智庫」,所以在未來也是行動導向的智庫。蔡英文在國際媒體茶敘時,透露民進黨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將鎖定兩岸議題進行討論,最後把結論整合成「十年政綱」的對外政策。強化綠營兩岸政策論述,而且未來民進黨在兩岸政策上,總的趨勢是「以提升和中國直接交往的能量」,在台灣主權得以維護的情況下,也不排斥與大陸合作。我們可以說:如果在未來的時間裡,如果民進黨成功轉型,則不但是民進黨的大事,也是台灣的大事,更是兩岸關係的大事。
對民進黨而言:這是民進黨真正來到許信良的「大膽西進」的政策,代表民進黨在兩岸政策中的自信和理性,事實上在以往民進黨與大陸學者也有溝通,只是不公開,以免被指為「親中派」,更不敢公開去大陸訪問,以致在大陸召開的研討會,總是缺少不同的聲音。其結果當然造成中共不知台,民進黨不知共,雙方之間迷誤重重。而今民進黨一旦轉型成功,他們也可以大大方方登陸,從而雙方有機會消除誤解,認真對待彼此,這就有機會使兩個黨的兩岸政策趨向務實。
對台灣而言:在兩岸三黨之間,距離最遠的兩個政黨得以往來,促使兩岸政策趨向務實,這不但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增加了不可或缺的政黨互信的元素,而且民、共兩黨的相互理解,其實大大有助於國、民兩黨的互動和溝通。從而必然有助於台灣民眾在兩岸議題上共識的建立,則日後在台灣的社會「賣台」、「不愛台」等情緒性的指責,原罪式的懷疑,也就減少,自然有利台灣民主政治的發展。
對兩岸關係而言:兩岸三黨的溝通不但有益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更有利台灣民主政治的發展,步上正軌,而對大陸的「政治改革」,必將展現新的意義,提供政治改革新的可能和視野,則兩岸之間的制度隔閡和顧慮,就可能降低,兩岸之間,從政黨對話而政治對話的可能性也就提高,否則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就必須付出更多的成本和代價。
當然政黨轉型是十分艱難的任務,隨時都有挫折、橫逆,任何一場挫敗,乃至一個事件,都可能引發反對者、不滿者、教條主義者、未得利者集結反對,造成黨的分裂,民進黨的轉型也很難逃此一過程,所以民進黨轉型的成功與否,一方面取決於領導者的決心和權威,另一方面也取決於其他者的配合與理解,尤其是北京當局。
(三)北京當局抓住機遇:
對北京當局而言,當前的核心議題莫過於抓住戰略機遇期,建設小康社會,提升綜合國力,所以維持周邊的和平環境是完成國家現代化,至關重要的條件,抓住可能的和平機遇,延長和保持和平的環境,就是抓住戰略機遇期的主要任務。而台灣此次五都選舉的結果,如果真正導致民進黨在兩岸關係政策上的轉型,則對北京當局而言,就是一個新的戰略機遇,運作得好,就有可能為兩岸關係開啟一個相當不同的未來,甚至有可能使得北京暫時拋開兩岸關係的煩惱,所以,北京當局有必要要求大陸的對台研究者認真研究民進黨,研究民進黨的轉型,研究中共的對策;以便更好地抓住機遇,開展新階段的兩岸關係。
首先「民、共」兩黨的接觸不同於國、共兩黨:國、共兩黨存有歷史淵源,所以國、共兩黨是從求同存異作為接觸的起點,路徑是「擱置爭議,擴大共識」等待執政,實現政策;而「民、共」兩黨則是彼此陌生,作為接觸的起點,兩黨必須從尊重差異開始,路徑應是「尊重差異,傾聽理解,化解差異,創造可能」,秉此心態才能行穩致遠。
其次經常性智庫接觸到制度性智庫對話:如同民進黨成立智庫一樣,中共的對台機構也有必要成立相應智庫,彼此通氣,管道單一,長期接觸,頻繁接髑,以便在可遇見的未來建立制度性智庫對話的機制,進而及時溝通,增加認識。
其三由於彼此陌生,在接觸的初期必要先行拋棄既有成見,從零開始,所以相互的接觸,不妨從非對台研究青年開始,彼此均有可塑性,比較易於排除成見,調整思路,創新可能,也可以由非對台研究女性開始,或許提供一個不同的視野,全新的角度,來處理複雜的兩岸關係;北京有可能不放心青年,然而我們可以肯定,如果在大陸是以年長或資深對台研究專家與民進黨交流接觸,肯定不是正確的人選。
其四在接觸的議題上,也不宜從自己的兩岸政策開始,坦白說雙方早就心知肚明,這種宣示立場的接觸和溝通,除了僵化氣氛,阻礙溝通,加深成見,浪費時間之外沒有任何意義,「民、共」雙方的接觸,最大的需要是瞭解對方,而非探尋立場,雙方都必要讓對方有效地認識到真實的「我」。「民、共」雙方的接觸應以此為起點,才能創造雙方迅速進入有效地對話階段,不負雙方群眾的期待。
其五同時北京當局的對台政策也必須理解到國內政治國際化的趨勢,所以在對台政策上,也必須調整純國內事務和簡單的「讓利施惠」思維,立足在區域安定,安全的建構者和維護者的高度,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則北京的對台政策才能擺脫台灣選舉的困擾,走自己和平發展的道路。
四、結論:
(一)民進黨的轉型自然不能過度樂觀地期待,其中必須克服的困難很多,包括來自美國、日本的干預,但是從生活在台灣的局外人來看,我們會鼓勵凡是樂見民進黨轉型者,都必須以同情地理解來對待民進黨的轉型,理解轉型期必然的困難和不得已,這些不能立刻就被指為「政策搖擺」、「缺乏誠信」等等,理解轉型期必須要有時間去教育自己的群眾,必須要有時間穩定地調整政策。「民、共」雙方的接觸,必要的初步信任是不可或缺。
(二)「民、共」雙方的接觸對國民黨而言,也是嚴酷的考驗,坦白說目前國民黨的兩岸政策如果是由民進黨去執行的話,爭議會少很多,所以,一旦「民、共」雙方的接觸制度化,則國民黨在兩岸關係中就有被邊緣化的可能,這就迫使國民黨必須要有屬於自己的兩岸關係的戰略與戰術。才能在新的、未來的兩岸關係中突出自己的價值。
(三)共產黨當然更需要有心理準備,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和平理性地開創未來,從此角度來看,台灣今年的五都選舉正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影響著未來的兩岸關係,值得我們觀察、留心。◆
社論
胡錦濤訪美與中美關係
釣魚台問題
辛亥百年
五都選舉與台灣政局
兩岸關係
中國文化與國中教科書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