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俊雄
(旅美評論家)
花俊雄
(旅美評論家)
2011年6月20日一期的《外交政策》刊登了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國際經濟方案主任尤里‧達杜希(Uri Dadush)和記者威廉‧肖(William Shaw)合寫的一篇文章,標題為《貧窮國家接管地球》(The Poor Will Inherit the Earth)。他們認為,今天,發展中國家正在推動著世界經濟的發展,而一個世代以前,東歐仍歸蘇聯,中國和印度仍然大門緊閉,撒南(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編者)非洲則深陷貧困和經濟隔離的泥淖中。現在全球七個最大的經濟體中已經有四個發展中國家(中國、印度、俄羅斯和巴西)。中國經濟在過去三十年裡保持著10%的年均成長率,現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他們預測,到下一代,日本和德國排名將進一步落後,在世界前七大經濟體中,美國將是唯一的發達國家。
相對貧窮的國家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這些貧窮國家的代表會在舞台上擁有巨大的影響力。國際社會已經通過建立G-20改變IMF的投票權,新的參與者通過和平方式走向國際社會前台。美國及其盟友需要找到一種方式,以適應新興力量不斷成長的軍事力量和政治影響力,這意味著增加新興國家在現有國際組織中的發言權。發展中國家的崛起,給更多地區帶來了繁榮,同時也造成了大量的緊張局面,國際社會需要意識到這些風險。
2010年4月14日,世界銀行集團總裁,前美國副國務卿羅伯特‧佐利克(Robert Zoellick)在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發表演講,他的題目是《第三世界的終結?現代化多邊主義以建立一個多極世界」。他開宗明義提出,在安全和國際政治已經出現多極體系,我們必須認識到新的世界經濟也會出現這種情況。如果說1989年我們見證了共產主義的滅亡,「第二世界」的終結,那麼2009年我們就見證了「第三世界」的終結。我們現在正處於新的、快速演變的多極世界經濟,其中有些發展中國家正在興起成為經濟大國;有些正在走向新的成長一極;另外有些正在努力在這個新的體系內發揮它們的潛力。在這個新體系中,南和北,東和西僅是羅盤上的方位,而不是代表不同的經濟命運。貧窮和失敗國家問題仍然存在,必須解決;全球挑戰加劇必須解決,但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式正在改變。第一和第三世界、援助國和受援國、領導者和被領導者的劃分已經過時,不合時宜。這對多邊主義、全球合作行動、權力關係、發展以及國際機構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全球經濟危機顯示了多邊主義至關重要。各國共同努力拯救世界經濟。G-20的調解作用在危機中誕生,它通過迅速行動,穩住信心,顯示了它的潛力。經濟和政治結構正在改變,我們可以隨之應變,或者仍然透過舊的三菱鏡來看新的世界。我們必須認識到新的現實,並且依此行動。我們已經看到了這種轉變。亞洲在全球經濟所佔的份額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已經從1980年的7%持續成長到2008年的21%。亞洲股票市場現在已經佔全球股票資金總額的32%,超過美國的30%和歐洲的25%。去年,中國超過德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出口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
發展中世界正在成為世界經濟的驅動者,它在全球GDP所佔的份額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已經從1980年的33.7%增加到2010年的43.4%。發展中國家在今後五年或更長的時間,將顯示強勁的成長。撒南非洲到2015年的平均成長率可能超過6%。而南亞在同一時期的年平均成長率可能達到7%。擁有約6億人口的東南亞已經成為中度收入區域。中東地區是世界各地重要的資本來源,並且越來越成為東亞和南亞之間,歐洲和非洲之間的商業服務樞紐。海灣合作委員會國家的官方儲備總額在2008年年底超過5千億美元,主權財富資產估計約1兆美元。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區域在2002年至2008年之間,使6千萬人脫貧,中產階級日益成長使進口每年成長15%。製造業革命使東亞脫貧致富,但非洲錯過了這個機會。然而,非洲不會再度錯失資訊技術所帶來的機遇。從1998到2008的10年間,非洲私營部門在資訊技術產業已經投資超過600億美元。65%的非洲人目前在無線通訊服務範圍內,非洲目前有4億枝手機。
發展中世界的收入增加,成長率上升意味著它們的影響力日益成長。G-7領導人商定影響全球政策的舊世界已經過時了。今日發展中國家必須參與世界重要事務的討論已經是全球共識。2009年在美國匹茲堡的G-20峰會就體現了這種改變。但因此推斷貧窮國家將接管地球,第三世界的概念已經過時恐怕也為時過早。
儘管新興經濟體尤其是金磚四國近十幾年來的發展速度驚人,但這些新興經濟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將仍然相對貧窮。據達杜希和威廉‧肖的估計,到2035年,中國的GDP將超過美國,但中國的人均GDP將僅僅是美國的一半;印度在2035年將會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其經濟規模是日本的三倍,但人均收入只是日本的四分之一。
就在佐利克發表演講11天之後,世界銀行發展委員會春季會議於4月25日通過決議,向發展中國家和轉型國家(世界銀行在此次投票中並未使用「第三世界」,而使用了「發展中國家和轉型國家」的概念,顯示出取消第三世界概念的決心)轉讓3.13%的投票權,使後者的投票權比例達到47.19%,接近半數,這顯示在世界銀行20年來首次增資35億以填補資金缺口的措施中,發達國家因為在此次金融危機中元氣大傷,無力承擔這筆開支,不得不做出讓步。發展中國家和轉型國家雖取得近半投票權,但仍處於下風,且投票權合則不少、分則不多,仍難與美歐等發達國家抗衡。中國此次投票權比例一下子提高了1.65%,佔了「發展中國家和轉型國家」所增投票權比例的一半還多,使中國的投票權增加至4.42%,超越德國、法國、英國成為僅次於美國、日本,在世界銀行投票權位居第三的舉足輕重的國家。美國在這次調整中,投票權僅從16%下降到15.85%,不但下降的比例微乎其微,而且仍然獨佔超過15%否決比例的投票權,是中國的3.6倍。
佐利克在演講中提到,貧困問題仍然存在,必須解決。現在且讓我們來審視一下世界貧困問題及其分佈情況。且讓我們看看一組驚人的數據:儘管減貧趨勢強勁,目前世界上仍有10億人每日以不到一美元維生。世界約28億人每日以不到二美元維生。每年有超過800萬人死於貧窮。世界上最窮的48個國家的GDP還少於全球最富有的三個人所擁有的資產。每日有三萬兒童因飢餓和能治癒的疾病死亡。每年有600萬兒童在五歲之前由於營養不良死亡。根據世界銀行2005年估計,印度人口中有41.6%生活在國際貧窮線(以購買力平價計算,每日以1.25美元維生)下。據2008年8月26日世界銀行公佈貧窮新估計數字顯示,發展中世界貧困人口從1981年的19億降低到14億,約佔全球人口總數的23%,集中在亞、非、拉,其中又以南亞、東非、中非與南美安第斯山區最為集中,貧困度最深。2010年全球有92,500萬飢餓人口,其中發達國家1,900萬;近東和北非3,700萬;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區5,300萬;撒南非洲23,900萬;亞洲及太平洋區57,800萬。
佐利克還提到失敗國家問題仍然存在,必須解決。根據《外交政策》及和平基金會聯合製作的失敗國家清單,2011年全球10個最失敗國家依續為索馬裡(又譯索馬利亞)、乍得(又譯查德)、蘇丹、剛果民主共和國、海地、津巴布韋、阿富汗、中非共和國、伊拉克、科特迪瓦(也譯象牙海岸)。50個最失敗國家,亞洲19個、非洲27個、拉丁美洲2個、大洋洲1個、東歐1個。儘管失敗國家的定義、指數和排名或有爭議,但仍然可以作為一種指標。
既然貧窮國家和失敗國家仍然集中在過去所謂第三世界的亞、非、拉地區,要取消第三世界的概念,目前看來,還不合時宜。第三世界的境況日漸看好,其中有不少國家正在成為新興國家,但對大多數第三世界國家而言,只能說「黑夜總有盡頭,曙光就在前面」。既然貧窮國家仍然面臨許多艱巨的挑戰,要接管地球,只能說「路漫漫其修遠兮」。 ◆
社論
國際視窗
外交與軍事
辛亥百年與台灣光復
兩岸事務
兩岸和平協議
特載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