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泉
(北京資深台灣研究教授)
李家泉
(北京資深台灣研究教授)
本月17日下午,馬英九在一次記者會上首度提出簽訂「兩岸和平協議」問題,引起媒體和輿論界的廣泛關注,也有各種不同解讀。綠營強烈反對,藍營也有不同聲音,有貶有褒,褒多於貶,馬英九本人先後態度亦不同,在反對聲音趨於強烈時也有某種回縮現象。究竟如何理解?筆者特就此提出如下幾點看法:
(一)馬英九為何提出「兩岸和平協議」。馬英九提出這個命題,是在他舉行「黃金十年」終篇記者會上說的考慮到這是未來十年的規劃,不能不去觸及這個議題。而且2012年1月份的台灣大選已越來越近,選情緊繃,為了提振士氣而不能不投入新的刺激因素。但馬英九在政治上還總十分謹慎的,不敢冒然行事。故又不得不在簽訂和平協議上提出許多限制條件。例如:馬英九表示,只有在「國家需要」,「民意支持」和「國會監督」三項前提下,台灣才應該考慮未來十年中兩岸是不是洽簽和平協議問題。
這一段話,實際上也正好說明了馬英九的矛盾心態。馬英九不會不知道,和平協議,防止戰爭,這正是兩岸人民所共同期盼的,但又顧慮和平協議,迴避不了和平統一,即使不講和平統一,民進黨也會朝這方面想,也一定會扣「紅帽子」。所以對馬英九來說,和平協議,他是又想又怕,欲言又止,最後來了「三個前提」。這三個前提,四平八穩,但又空空洞洞,模模糊糊,不可捉摸,目的是讓對方抓不住「小辮子」。
(二)關於和平協議與和平統一的關係。和平協議對兩岸到底意味著什麼?兩岸如簽和平協議,離和平統一有多遠?我看這是可以探討的一個問題。
從歷史角度看,兩岸簽訂和平協議具有必然性,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是為向中國歷史作出鄭重交代的需要。難道兩岸中國人還要長期對立和對抗下去?和則雙贏,和則必興,戰則雙輸,人民受害,這是重要的歷史教訓。
從法律角度看,簽訂兩岸和平協議,是要把兩岸中國人的和平合作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使之制度化、合法化。這是穩定兩岸人心的需要,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有了兩岸人民共同認可的和平協議,這就是「定心丸」,相信這樣的精神力量一定可以轉化為重要的物質力量。
統一是目標,和平是橋樑,沒有橋樑是不可能達到目標的。在目前的情況下,由於兩岸長期分割的原因,台灣有些人對「統一」兩字比較敏感,馬英九對此也有所顧忌,一再聲稱和平協議絕非推動和平統一。看來目前還不能太快談和平統一,這需要有一個過程。但我個人認為,我們對此不必過於擔心,也不必過於害怕,事物的發展會有自己的規律,瓜熟蒂自落、水到渠就成。
(三)關於簽署和平協議的時機問題。在台灣,一般認為,現在談和平協議還不是時候,但我看時機是相對的,不能說現在簽署和平協議的時機不成熟,也不能說已經完全成熟。魯迅先生說過,路是人走的,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漸漸就成了路了。上個世紀80年代以前,台灣當局說: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即所謂「三不」。現在怎麼樣?兩岸兩會(台灣的「海基會」和大陸的「海協會」)包括最近在天津簽署的核能安全協議在內,不是已簽訂了16項協議,達成了兩項「共識」嗎?幾年前兩岸誰敢說實現「大三通」?誰敢談「對台投資」?誰敢談開放兩岸「個人自由行」?如今不是都實現了。可見路要人走,條件要人創造,也像馬英九先生最近說的「先急後緩,先易後難,先經後政」,循序漸進就行。
有沒有困難?難點在哪?當然有困難,難在內外都有壓力。在藍營內部,有些人總感到馬英九太小心謹慎,怕這怕那,顧慮太多,邁不開步伐;而藍營外部的綠營,動輒給你扣「紅帽子」,說你「討好中共」、「傾中賣台」,還不時到美國「告洋狀」,扯後腿,正如唐詩上說的兩句話:「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啊!怎麼辦?我看靠對話,靠溝通,綠營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許多人還是通情達理的,完全可以通過對話、溝通來解決問題。對話和溝通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有人高喊「對話萬歲」,「溝通萬歲」,這是有道理的。民進黨也是人民群眾的一部分,相信他們自身也要靠人民群眾的支持,靠人民群眾的監督,如果太脫離人民,也會被人民群眾拋棄,是不會有出路的。
(四)關於馬提出簽訂和平協議的動機。有人懷疑:馬英九在大選前提出這個問題,其真實目的是否只為了選戰?我看這種懷疑是有道理的,在蔡英文接二連三拋出兩岸問題新論調的時候,馬不能不有所回擊。
目前台灣藍綠雙方,都已處於選前的臨戰狀態,各種舉措都是為了爭奪民心,選戰實際上就是爭奪民心之戰。民進黨拋出「十年政綱」,國民黨拋出「黃金十年」,都是在爭奪民心。最重要的是兩個議題:一是民生議題,要讓人民過好日子;二是兩岸議題,要讓人民能夠過好日子。這就不能有戰爭,兩岸需要有互信,也有一個簽訂和平協議的問題。這兩個議題,其實又是互相關聯和互有影響的。馬英九在大選前夕,發出這樣的和平協議信息,當然有選戰考慮,但又不能說全是為了選戰。最近馬英九在談到「黃金十年」時,將之與蔡英文的「十年政綱」作了對比,他說,兩者最大的不同是,「黃金十年」兼「具有前瞻性和務實性」。他說的務實性,我看就包含有「選戰」的考慮;前瞻性則包含有未來兩岸簽和平協議的問題。我相信,馬英九的這個說法,會對國民黨選情產生積極影響。因為不能只看「選戰」需要,這太近視了;應該著眼未來,著眼於台灣和兩岸關係未來的長治久安,著眼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至於民進黨是不是有這樣的抱負,我是很懷疑的。
2011年10月19日◆
社論
國際視窗
外交與軍事
辛亥百年與台灣光復
兩岸事務
兩岸和平協議
特載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