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拋「和平協議」之意義及北京的估評

楊開煌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


一、前 言:

馬總統在「黃金十年」第五次記者會上公佈其兩岸關係的政綱,在政綱中馬提出「我們現在也在思考未來十年當中,兩岸在循序漸進的情況下,審慎斟酌是不是洽簽兩岸和平協議」的設想,當然這不是馬總統第一次碰觸此一議題,不過以往的說辭,基本上是從反對、抗拒的方向,而且多在被動回應,這一次則是主動在選舉的敏感時機,釋出正面的信號,無視於反對黨必定以「傾中賣台」的紅帽子大肆攻擊之際,因此,各方評論比較偏重在動機的解釋上,當然都有一定的看法,或雲逼蔡表態,或是區隔兩黨的大陸政策,或雲打宋等等。個人以為馬總統的作法代表突顯了五大意義。

二、馬總統的五大突破:

第一是選戰議題的突破:以往的選戰在議題的選擇上,一向是在野黨的「專利」,主導權超之在野,因此執政黨只能以組織戰應之,在氣勢上、新鮮度上自然大大不如在野黨,在選戰中議題的選擇就是戰場的選擇,所以執政黨常常未選先敗,而馬總統的「和平協議」的議題雖然是個未來議題、條件議題、意向性議題,但比起陳水扁2004年的和平框架更具有可行性,因此一經馬總統提出就成為選戰議題,這當然就是對在野黨的壓力,而且在野黨的反應,事實上,也早在掌握之中,因此,從輿論戰來看,馬總統的「和平協議」,將迫使在野黨只能鞏固其基本盤,不易有所突破。

第二是「愛台困境」的突破:以往台灣在李登輝的誤導下,出現「愛台原罪化」的現象,具體表現為省籍正確論,從而大大地撕裂了族群的和諧,擴大了族群的矛盾,特別是中國國民黨提出與大陸交流、往來的建議,更是被在野黨扣上「親中」的污名;如今馬總統敢於在選戰最敏感的時刻,提出與大陸和平的建議,而不懼怕在野黨扣他「賣台」的帽子,這就是說從連戰2005年訪問大陸所帶動的「和中愛台」論,已經開始發酵,而馬總統更是以外省人、現任總統及總統候選人的身份提出「和平協議」的建議,自然存在著不同的意義,將對未來台灣討論兩岸關係議題,產生明顯的影響。

第三是突破兩岸關係「只經不政」的誤解:自兩岸關係在2008年進入和解之後,大陸和台灣部份的人士總認為馬的兩岸政策,只想獲取經濟好處,而不想在政治推動兩岸和解,甚至視兩岸政治接觸為禁忌,而馬總統在選戰最敏感的時刻,提出了「審慎斟酌洽簽兩岸和平協議」,可以說破除了馬的兩岸政策「只經不政」的疑慮。從選戰的角度來看,馬的宣佈確實有鞏固深藍選票的效果。對大陸的對台政策,可以說是意向性的正面回應,後續自然要馬連任之後的作為,在這一方面大陸方面雖然有人擔心馬將前提變成門檻,最終落得一場空,但大部份的菁英對馬的人格作為還頗有信心,因而也都建議北京當局理應鼓勵此一趨勢。

第四是馬總統「魄力」的質疑:馬總統的魄力一直是頗受質疑,然而此次的提議可以說是馬總統「魄力」的展現,我們相信馬總統相關政策的諮詢過程中,必然有不少人是反對其作為的,一般而言,傳統上,在選戰中領先的一組,通常不會主動碰觸有爭議的議題,除非是為了鞏固票源,或是有利於開拓票源,而馬的選情並非一面倒地大幅領先,因此應有鞏固票源的意味,但是,以馬的性格,理論上是不會以爭議性的議題,而是以施惠的方式,如今馬總統採取了洽簽「和平協議」的策略,應該是馬的政治理念使然,這裡可以看出馬總統在自己認定為對的事,他是有一定的堅持,則其「魄力」就被彰顯出來,所以馬的魄力不在於嚴酷,而在於毅力的展現。

第五在於以馬主席去突破馬總統:大家都知道馬總統即使連任成功,其任期也只有四年,則「黃金十年」的遠景如何實現。因此,馬的說法,在某種意義上,應該是中國國民黨的努力方向,特別是兩岸政策上,尤其是藍軍一貫的政策,所以從馬主席的角度看是合理的,同時如果馬「黃金十年」的兩岸政策是在黨內討論的基礎上,則在馬的任期之後,其路線也將被實踐,這是馬總統與李登輝、陳水扁根本相異之處。

三、北京不會立即回應:

對北京而言,恐怕只能算是馬總統拋出的一個不具可行性的「選舉政見」,因此,估計北京當局應該暫不會有真正的回應。從中共的對台政策來看,他們早有對台選舉「關心不介入」的政策,因此,只要定位是馬的說法是選舉策略,則基本上是不會回應的。而且北京的學者也相信,由於馬此次所拋的議題,大方向是和北京的對台政策相呼應的,因此學者表態,必然相對正面、肯定,但如此一來就更容易給予民進黨以「國共合作」為口實,攻擊國民黨的政策,形成幫倒忙的現象。

當然最為重要的還是目前並沒立即回應的必要,因為並沒有呼籲現在就舉行兩岸和平協議的談判,而且從馬的「三條件」說加上公投把關,因此兩岸「啟談」本身的難度就很高,談定之後,也還是長路漫漫。除了這些立即可見的難題,其實,還有許多艱難因素有待克服,才能水到渠成地開啟談判。

從台灣的內部政治文化生態來看,雖然「兩岸議題」在台灣選戰已經成為中性,甚或正面議題,但是「中國」,仍然是負面名詞,因此,「九二共識」依然沒有被反對者所接受,這使得兩岸和平協議的必要元素--「一個中國」原則的直接表述,幾乎是完全不可能的任務,但是我們可以設想,假如在兩岸的和平協議的正式文本中,可以沒有「一個中國」乙詞,則北京與其他國家的「一個中國」,也將失去國際法的法理依據,這樣的「和平協議」,北京哪一個領導人可以簽得下去,因此,在台灣內部的「中國」形象沒有轉化之前,自然埋下日後「洽簽兩岸和平協議」談判的難題,而轉變台灣內部的「中國」形象,那就必須馬總統要將中華文化領導人的號召認真地落實,特別是台灣的歷史教科書的內容,必須撥亂反正,加大推動兩岸的文化、教育交流;加速兩岸文化、教育交流框架協議的簽訂,以便兩岸的文化、教育交流從機制化、制度化而融合化。

其次從台灣內部對兩岸關係的期待來看,表現為「和平」是兩岸共同的追求,但「統一」在台灣則是相當負面價值,當然「兩岸和平協議」只是兩岸和平發展時期的法律有效文件,可以不直接涉及「統一」的議題。然而由於「統一」在台灣是相當負面價值,所以兩岸「和平」,可能是台灣追求兩岸關係的終極目標,但是對北京而言,兩岸「和平協議」最多只是邁向和平統一的「中程協議」,而由於台灣存在強大的主張分裂的反對黨,因此,北京對兩岸「和平協議」的關心,必然包括了「國家統一」的願望。但如果按馬總統的公投建議,帶有「終極統一」的兩岸「和平協議」根本不可能在公投過關,這樣的格局形成了在「和平協議」中,沒有「終極統一」中共不會同意,寫入「終極統一」的字眼,則兩岸的「和平協議」基本上只是作白工。可以說台灣「只想享和平紅利,懼怕統一的約束,而北京只有在『統一』的承諾上,才願意釋出和平」,除非中國國民黨將兩岸「終極統一」寫入黨綱,但是在目前的形勢,如果中國國民黨號召兩岸「終極統一」,必然是票房毒藥,而不能執政,這是第二個矛盾。

其三從兩岸和平形勢來看,兩岸「和平協議」的簽訂,意味著兩岸放棄「戰爭」手段解決分歧,這是台北方面最需要的保證,然而台北方面是居小的一方,所以在「和平協議」中,放棄「戰爭」不等於放棄「武力」,故而肯定要求持續「軍售」,但對北京而言,台灣可以保留武力,但是「軍售」必須調整,這樣兩岸「和平協議」的議題,必將扯出美國的利益,結果對北京而言,一國的內部事務變成中、美、台三方的博弈,也可能埋下日後談判的對立和衝突。

當然,立足北京的立場,是肯定馬總統此一政策的方向性,但是鑒於馬在2008年選舉前也有過政治談判的政見,選後並沒有兌現;因此,面對此次的政見,其關鍵也會擺在明春選後,再進行摸底瞭解,定策互動。如果馬總統在連任之後,在相關的具體議題上,確有調整、改善的跡象,則雖然中共明年面對換代接班的人事佈局,應該也會把握機會,適時推動,以鞏固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

四、結 論:

如果兩岸的情勢發展真如預期的話,啟動政治談判之前,馬政府必須回答他自己提出的「正視現實」?即何為「正視現實」?如何「正視現實」才不違背「九二共識」?這一部份不是北京要做什麼,而是台北拿出方案才能使兩岸各安其位,進入談判。

其次北京當局必須回答自己對和平是否有足夠的自信,如果自信,則不妨先拆除福建最前線的飛彈,作為善意,也作為對兩岸和平展現的自信,而北京若有此自信,必然有助於統一,有助於中國形象的改變,一舉而數得,何樂不為,否則有協議也不能確保和平。 (2011-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