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孚
(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
王仲孚
(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
中外矚目的台灣2012年總統大選已經熱烈展開,馬英九陣營日前在電視媒體上,打出一支兒童讀經的廣告,深受各界注意,尤其是這則「兒童讀經」廣告是湖南省拍制的該省小朋友讀經的情況,這也就更引起一些議論和猜測。兒童讀經問題與總統大選有何關係?為甚麼要用大陸拍的兒童讀經的畫面,來作總統競選的文宣?
回顧中國歷史,兒童讀經可謂由來已久。不用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五經博士、隋唐以後實行科舉取士,兒童已普遍讀經,清末廢科舉,設新式學堂,在1902年公佈的《欽定學堂章程》(未實施)及次年正式實施的《奏定學堂章程》裡,規定「蒙學堂」即須讀經,「小學堂」與「中學堂」課程,規定每週讀經的時間為五小時,除了週末、週日,幾乎每天都要讀經。
民國肇造,國體更新。民國元年公佈的「壬子學制」,南京臨時政府才把讀經從中小學課程中取消。但是,讀經問題以及中小學生是否應該讀經,在民國初年曾經引發過激烈的爭論。提倡新文化、新思想的人士,對讀經不僅是「兒童讀經」,大都持反對的態度,認為讀經是「封建」、「保守」、「落伍」的現象,兒童小小年紀,心智尚未成熟,每天搖頭擺腦,口中念著「子曰」、「詩雲」,完全不能理解所讀經書的意義,是一種浪費的學習。再者,當時有文言白話之爭,使用「白話文」顯然佔了上風,「的了嗎呢」取代「之乎者也」已成為時代的趨勢。讀經會培養使用文言文的習慣,與使用白話文的「時代潮流」牴觸,這就更彰顯了兒童讀經不具有正當性。
1949年政府遷台後,部分教育文化界人士,憂心中國文化的前途,特在高中課程中增加「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主要是選取四書精華,編輯成冊,配合國文教學,列為必修。其時,陳立夫先生著《四書道貫》相呼應,旨在宣揚儒家思想,維護中國傳統文化。在台灣地區,算是不用讀經的名義,保留了局部的讀經,但在小學階段的兒童,並沒有安排類似讀經的課程。
台灣近年來,兒童讀經是由民間自動發起的,並獲得家長熱烈支持,逐漸推展開來。這項活動近年也獲得大陸民間的認同,由台灣推展到大陸,深受廣大社會的歡迎與肯定,一時成為風尚。
兒童讀經之「經」,主要為「四書五經」,也就是儒家經典,另外還包含一些唐宋詩詞。儒家思想經過幾千年的推演及實踐,已成為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唐宋詩詞更是中國文化光輝燦爛的一部份。「經學」包含的範圍很廣,不僅文學、歷史、還包含行為規範、道德觀念、價值判斷等等,更重要者,它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認同民族文化的人格特質。兒童讀經由於童年記憶力強,記誦經文可以一生不忘,未來產生的影響,不可估量。
即就現實面而言,讀經可以增加文字運用的能力,儒家經典裡的成語,唐宋詩詞中的佳句,幾千年來在表情達意及溝通、紀錄方面,已發揮無可取代的功能,不是「三隻小豬」可以充任的。兒童讀經有益無害,所以兩岸家長普遍接受。
清末民初反對讀經的人士,受新思潮的衝擊,認為經典已陳舊落伍,沒有價值,兒童讀經違背學習心裡,不合時宜,反對的理由是基於教育的理念,目前在台灣,反對高中設「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也就是反對青少年「讀經」(即使是一點點),則是著眼在「民族文化認同」的立場上,與清末民初反對讀經的原因,根本不同。因為反對者知道,一旦台灣青少年對於民族文化,自幼就培養了根深柢固的情感,產生不可動搖的民族認同意識,則有利於未來兩岸的統一,不利於分裂。所以,實施了五十多年的高中「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就是有教育部聘請的課綱委員,千方百計必欲去之而後快,在修正所謂「高中九八課綱」時,就把「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列為「選修」,實質上等於取消。後來馬政府特別指定高中「中國文化基本教材」要列入必修,還是有人在明處、暗處阻隢,可見這件事已經不是純粹教育問題或課程問題的層面了。
馬英九總統在紀念辛亥百年國慶演說中強調,「辛亥雙十是海峽兩岸共同的記憶與資產」。又說:「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希望雙方在正視現實的基礎上,求同存異,互助合作,建立制度化的和平關係。」這話當然是對著大陸說的,我相信大陸上不論北京政府或十三億人民,都會舉雙手贊成。但是,我們也要知道,這兩句話能夠成立的前提,必須兩岸人民保留共同的「歷史記憶」,兩岸人民必須具有共同的「民族認同」,與「文化認同」,這對上一代而言是不成問題的。可是,現在兩岸抗日戰爭的一代,或國共內戰的一代,都已逐漸凋零,走入歷史了。如今台灣與大陸,60歲以下的人,都是在兩岸分離之後誕生的,他們是否也具有上一代人相同的歷史記憶與民族文化認同?是值得憂慮的。
台灣於二十年前開始從事「教育改革」,通過中小學「歷史課程」的修訂,著手改變台灣兒童、青少年的歷史記憶與歷史認同,配合「去中國化」的政治氛圍,這些青少年的歷史記憶與民族認同,已呈現了模糊的意識狀態,他們如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也就不會對中華民族產生溫情與敬意。這對兩岸未來的發展,是一項潛在的隱憂。
謀求國家的和平統一,是國共兩黨共同的歷史責任,「終極統一」應是兩岸共同追求的目標。中國國民黨對於兩岸「終極統一」應該把明確的政策表達出來。目前的客觀環境,和平統一的大業,還不能一步到位,那就要寄望下一代,而兩岸的下一代在成長的過程中,能夠具有共同的「民族認同」與「文化認同」,對於兩岸未來的發展,走上和平統一之路,或將發揮水到渠成的效果。 兩岸兒童讀經,固不必賦予太多的政治意涵,但確在為兩岸下一代共同的文化認同,做出了建設性的扎根工作。
馬英九總統就任三年多以來,對於推動兩岸關係,獲得不少成就,如簽訂ECFA等,但在文化政策方面,似乎顯得不足,或許是由於問題敏感之故。這次藉著競選連任,把兒童讀經的畫面,來作競選的文宣,我們不妨視為一項「無言地」文化政策的宣示,果真如此,我們要給馬團隊肯定與鼓勵。 ◆
社論
國際視窗
外交與軍事
辛亥百年與台灣光復
兩岸事務
兩岸和平協議
特載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