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國炯★
林國炯★
★林國炯,政治學博士,聯合國裁軍事務首席政務官(退休),曾任聯合國大會裁軍與國際安全委員會主任秘書、聯合國裁軍審議委員會主任秘書、聯合國托管理事會主任秘書,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客座教授(1997-2005)。
一、台灣大選結果觀察和解讀
1.投票率新低
2012年1月14日台灣舉行總統和立法委員的二合一大選。有資格投票的選民為1,809萬人。實際投票選民為13,354,305人,投票率為74.38%,創歷屆總統選舉新低。1996年投票率約為80%,2000年投票率約為82%,2004年80%,2008年76%。可能是因為許多藍營選民對馬英九過去四年施政不滿,而不去投票。拒絕投票的總人數居然高達350萬,其中藍營的人數必然居多。
2.藍綠勝負差距接近
總統大選結果,國民黨馬英九獲6,891,139票占51.6%;民進黨蔡英文獲6,093,578票占45.63%;親民黨宋楚瑜獲369,588票占2.77%。藍綠票數相差80萬票,占6%,但是此次勝負差距比2008年大選的勝負(馬贏221萬張票,藍58.54% 比綠41.46%)的17%接近許多。這個現象說明民進黨的支持率在逐步上升,比2008年增加4%,基本盤比起過去在持續擴大。但是大選結果的百分比不如半年來民調預測藍綠選情緊逼的接近。主要因素可能是大選前夕變數多,尤其選民對於「九二共識」和兩岸關係政策認同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綠營的逐漸擴大將對藍營在2016年和2020年的大選構成嚴重的挑戰。
3.中間選民決定勝負
這次大選約有20%的中間選民中多為藍營,包括企業人士、中產階級、知識分子。這些游離票,視選情和候選人的政績、能力和政策而定方向。綠營選民基本盤比較穩固,而首投族多為綠營擴大的來源。中間選民一直是各國選舉選戰中爭取的對象,台灣藍綠的選戰也不例外,大選前夕的最後衝刺決定了勝負。
4.經濟牌壓倒族群意識
由於目前世界經濟危機的衝擊,台灣經濟也陷入蕭條,選民重視經濟生活的穩定,勝於過去的族群意識情節。這次大選經濟利益和社會穩定壓倒一切。此次選戰中沒有像過去那樣打族群牌和統獨牌。蔡英文推出的「台灣共識」雖然有台獨的內涵,但是模糊不清,缺乏清晰的具體內容,唯恐掀起統獨波瀾。
5.民調的微弱差距催動選票
半年來各種滾動民調顯示藍綠差距接近,一度只相差0.4%。選情的緊迫催動許多原來不願參加投票和心懷不滿的藍營選民無奈地去投票支持馬英九,他們的參加投票並不是熱烈支持馬英九,而是唯恐蔡英文當選,使得最後大選結果藍綠的票數差距增大至6%。
6.北南選票差距和台商參選定選情
此次新北市藍綠選票差距接近25萬,遠高過2010年五都選舉結果的差距。藍營在北北基和桃竹苗贏得選票超過百萬。而綠營佔優勢的高雄市地區綠營僅多15萬票,遠低於過去的得票。綠營在濁水溪以南總共只贏得53萬票,遠不如2004年75萬票的紀錄。藍營終於以北部大贏、中部小勝、南部中輸的局面獲得勝選。統計結果,綠營只贏得南部六縣市和宜蘭縣,共領先藍營55萬票。而藍營贏得其他15個縣市,領先綠營134萬票。此外,由於大陸台商20萬人積極返台投票,多數支持馬英九,更是決定勝負選情的重大因素之一。
7.「九二共識」定江山
選戰期間藍綠就「九二共識」認同問題形成對立。多數選民尤其中間選民期望兩岸和平安定維持現狀,恐懼綠營推翻「九二共識」,擾亂兩岸關係穩定,影響經濟利益。在最後關頭,企業大老和知名台商人士為維護既得經濟利益紛紛站台表態,支持馬英九而定江山。
8.綠營協作鞏固台聯黨立委席位
為了鞏固台聯黨立委席位,據稱有20%民進黨選民的政黨票投給台聯黨,因此獲得8.9%的政黨票,分配到三席不分區立委。李登輝在大選前夕出面為綠營站台呼籲發揮了作用。如此,台聯黨的一席之地形成立法院開始多黨並存,打破大黨獨佔的格局。
9.宋楚瑜參選達到目的而個人光環盡逝
親民黨由於宋楚瑜的競選總統而獲得5%的政黨票,分配到兩席的不分區立委,加上原住民立委一席,構成黨團周旋於立法院的多黨政治。但是宋參選總統的得票率僅佔2.77%,遠低於選前民調和一般的預測,有約37萬票,甚至還不及當初參選連署的人數45萬。因素之一可能是藍綠選情緊迫,挖走了一部分的選票,包括花蓮,使得馬英九的得票數增加,藍綠比例加大。實際上,宋楚瑜過去當省長時的光環隨著時光的流失已逝,尤其在花蓮和南投地區。2004年宋的魅力使得藍營在花蓮獲126,000多票,如今宋本人卻只有6,359票,在南投也只有8,224票,而在2004年居然高達15萬票。無可奈何花落去,今非昔比。
10.民主運作成熟 選舉文明
總體而言,2012年台灣大選經過四次的大選舉鍛煉以及無數的地方選舉,民主機制的運作逐漸成熟,沒有過去黑金賄選、互相告狀、激進行為、衝突打鬥、悲情訴求、突發事件等等的干擾,使得選舉過程平和文明,選後認輸祝賀的氣度,值得稱讚嘉許。美國、歐盟、日本、加拿大等表態肯定台灣大選的民主過程。台灣選舉的經驗對將來大陸的選舉文化應該會有相當的影響和啟示。
二、「九二共識」和兩岸議題構成選戰主軸
2012年台灣大選的選戰主軸是藍綠就「九二共識」和兩岸政策認同的對立。國民黨馬英九認同「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兩岸定位,繼續「不統、不獨、不武」的方針,繼續兩岸協商和「經濟合作框架協定(ECFA)」後續的政策,主打兩岸經貿互補、維持現狀的安定牌。並推出「不武制度化、常態化」簽訂兩岸和平協議的議題。民進黨蔡英文否認「九二共識」和馬英九的兩岸政策,意欲另起爐灶,攻擊和平協議為賣台傾中,終極統一時間表。
國民黨馬英九的勝選反映了台灣大多數民眾期望兩岸和平穩定的訴求,以經濟利益為主導,兩岸維持現狀成為民意的主流。針對「九二共識」蔡英文所提出的「台灣共識」缺乏具體內容,模糊不清,隱藏台獨議題,造成企業界人士以及台商的焦慮,唯恐綠營勝選將損害兩岸關係,影響經濟利益。所謂商人無祖國,因此龍頭企業領導人包括郭台銘、張榮發、徐旭東、王雪紅等紛紛出面支持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台商企業鼓勵在大陸的選民返台投票支持馬英九,竟高達20萬人之眾。此外,大陸方面胡錦濤國家主席在11月夏威夷舉行的亞太經合會中就告訴連戰,「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緩和與經貿交往的政治基礎,否則將面臨倒退和對峙。隨後國台辦主任王毅也出面明示「九二共識」的關鍵性。大選前夕,美國前在台協會主任包道格也到台灣,表示「九二共識」對穩定台海局勢兩岸關係的重要性。甚至明白表示,如果蔡英文勝選,美國將即刻派遣高級代表團到台灣指導制定兩岸政策。所以,各個方面的介入與喊話,使得「九二共識」成為2012年台灣大選選戰的主軸,最後決定了藍綠的勝負。正如有些評論,與其說支持馬英九本人,不如說多數選民更贊同馬英九的兩岸政策。更可以說,2012年台灣的選舉結果就是「九二共識」和兩岸政策的公投。
三、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的探索
台灣2012年大選結束,國民黨馬英九勝選之時,大陸方面國台辦就發表聲明說,近四年來的事實一再表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一條正確的道路,得到廣大台灣同胞的支持。「我們真誠的希望台灣社會安定,人民生活幸福,我們願意繼續在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基礎上,與台灣各界攜手努力、承前啟後、繼往開來,進一步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局面,共同致力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美國白宮和國務院14日都在馬英九勝選已定的第一時間發表聲明與祝賀。白宮強調;「台海在『沒有脅迫』的環境中保持和平、穩定和關係改善,對美國具有深遠的重要性。美國期盼近年來兩岸建立的良性關係得以繼續。這種聯繫和兩岸關係的穩定已讓美台關係獲益。美國將根據基於美中三個聯合公報和《台灣關係法》的一個中國政策,與台灣保持密切的非官方關係。」其核心涵義認為,馬英九「不統、不獨、不武」維持現狀的兩岸政策,使得美國獲益,需要長久繼續。實際上,從中美關係和國際政治鬥爭而言,兩岸長期維持現狀對於美國最為有利,可以對中國「分而治之」,外交上圍堵、軍事上制約、經濟上接觸而同時並進,發揮最大的戰略利益。所以,無論共和黨或民主黨執政,各屆總統都致力於台海兩岸維持現狀,反對任何一方單方面改變現狀。
大陸方面對台灣大選的結果表示滿意,對將來四年兩岸關係的發展感到放心。同時提出了「進一步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局面,共同致力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命題。「新局面」將意味什麼,包括了什麼內容,是我們需要探討的問題。新局面不該是原地踏步,應該是逐步前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原則是「先易後難,先經後政」。在過去的四年裡,兩岸已經簽訂了14項事務性的協議以及推動經貿關係的ECFA。下一步除了ECFA的後續談判之外,很自然地一些政治議題要提上議程,包括兩岸結束敵對狀態、簽訂和平協議,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甚至擴大國際空間等。馬英九在競選期間提出了十年內簽訂兩岸和平協議的主張,雖然加了三個前提(國家需要、民意支持、國會監督)、一個公投、十大保證等層層門檻,仍然被民進黨批判為傾中賣台,指稱為統一時間表。馬英九的和平協議內容和目的是在兩岸「不統、不獨、不武」的框架下,使「不武制度化、常態化」,建立和平穩定的關係,而長期(50年)或永遠維持現狀。大陸方面贊同兩岸簽訂和平協議,但是在兩岸關係的定位有極大的落差。馬英九所主張對和平協議的定位,是以台灣在「中華民國憲法框架下」、「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的定位下和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談判的。也就是要從現在的互不否認漸進到相互承認的過程。如此這般,兩岸的關係就形成「兩國論」或「一邊一國論」的兩個中國實體,等同於國際間的和平協議地位。
大陸方面對和平協議的定位是,在一個中國原則下,結束內戰的敵對狀態,簽訂和平協議,從而促進兩岸和平發展達到和平統一的目標,絕不是造成當前兩岸分裂分治局面的制度化、常態化和永久化。所以,就大陸方面而言,和平協議是中國內戰框架下大陸與台灣之間敵對狀態的結束,是和平統一進程的開始。
因此,大陸方面和台灣方面在兩岸定位的巨大落差將是雙方政治協商的核心問題,也是簽訂和平協議的根本分歧和挑戰。美國對台的維持現狀政策以及「台灣地位未定論」,更是實現中國和平統一的主要障礙。將來的四年,台灣在馬英九的執政下,是否能夠「進一步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局面,共同致力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馬提出的十大門檻障礙下,成為兩岸人民共同關切的課題。
四、台灣政治生態的質變導致兩岸和平統一遙遙無期
從2012年台灣大選,可以看出台灣政治生態的重大質變。隨著時光的流逝,兩岸關係長期膠著而定型。過去的族群情節意識逐漸淡化,台灣共同體的意識逐漸抬頭。從而經濟利益成為社會發展意識的主導,兩岸「維持現狀」成為政治意識的主流,為90%民眾所認同。如果真有什麼「台灣共識」,我想就是「長期或永久維持現狀」。如果民進黨將計就計,把「台灣共識」內容定位為「永久維持現狀,任何改變現狀必須由台灣人民公投決定」,那麼必然得到絕大多數台灣民眾的認同,其台獨的目標就達到了,至於國號、國旗、國歌之類象徵性的小節無關緊要。事實上,如今無論朝野、親朋好友、名嘴座談,在議論兩岸關係的字裡行間,都避談統一,怕談政治議題,朝野均以「政經分離」的態度應對兩岸定位和關係,強調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藍綠兩黨都宣稱「台灣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就是台灣」。因此對兩岸分裂分治的「一邊一國意識」顯得極為自然,極為突出。
如此這般,隨著時光的流逝,長期維持現狀的意識將腐蝕兩岸人民對祖國早日統一的意志。除非大陸方面勵精圖治,有所作為,兩岸和平統一之日遙遙無期。
(2012年1月16日,紐約)◆
社論
國際與外交
台灣大選的觀察
馬勝選連任後的期望
連載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