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應正視馬連任的「美國因素」

夏桐


2012年1月14日的總統大選,在當晚8時許,勝負即已確定,馬英九贏得連任。投票日之前相當長一段時間,由於馬、蔡的民調數字差距微小,加上宋楚瑜由側翼殺出,表明旨在割裂藍營得票,更放話指馬無能軟弱,勝選無望,呼籲藍營選民將票改投給他,以保衛藍色執政云云。因此引發藍陣營嚴重驚恐,深怕馬、宋雙殺,致民進黨撿到便宜,政權再度易手。所以,若說這次大選是一次「恐懼投票」的展示,似並不為過。這毋寧是「台灣民主」的悲劇核心。非常清楚的,馬、蔡、宋的選民其實全是自覺與不自覺的被綁架者,民主政治竟然出現這種情況,無異徹底顛覆了它的價值,也間接證明「台灣民主」的空洞虛偽,政治領袖、政黨與媒體、大眾,分工合作的在演出這出自欺自虐的荒謬劇。但是,不論藍、綠,還是有人在選戰期間與選後,大喊「台灣主體性」,有如不知自己乃是一丑角的演員,他們真的已「入戲」如此之深嗎?

我們希望,台灣至少要開始認真關心,包括這一次和以後仍有多次的這類大選,華盛頓與北京是怎樣的考慮、安排、計畫與左右它的進行以及產出的結果。台灣固然不可能從自己只是霸權棋子的角色與命運中解放,但是仍有責任為明天或下一代的禍福安危一盡心力,默默而冷靜的把這出荒謬的悲劇,轉向兩岸中國民族都喜好的「倫理喜劇」去演出。

1月17日台北《中國時報》刊出的兩則報導,頗透露華盛頓在國民黨馬英九連任之同時的所思所圖。一是認為北京在馬獲連任後,將對馬政府「施壓」;一是認為馬雖勝選也不會推動「統一」。這就是說,馬不會在北京的壓力下走上統一之路。美方立刻放出這樣的空氣,是因為對馬有「信心」?還是意在刺激北京,加重加快其對台「促統」的政策,引發台海風浪?我們很快便可能觀察得到。

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1月12日在《紐約時報》言論版有一「投書」,重點指出:「當台灣不再被視為會威脅到中國的完整後,台灣當作中國範例的價值就開始浮現」,「台海兩岸若能建立充分的互信,台灣就能既是美國的盟友,且是中國發展的範例。」這是在投票日前夕,在美國的發聲為馬的「不獨」「拉票」,而《紐時》在投票日前夕將之刊出,也說明了美方的「取捨」。我們認為,馬的下一個四年中與大陸互動的「美國因素」很可能較如果由民進黨執政者,更值北京謹慎正視,理解明辨,積極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