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連任後該做些什麼

張麟徵
(台大政治學系名譽教授)


一 艱苦勝選

這次選舉馬英九以近八十萬選票勝出,比原先各界預期的要好得多。在立委席次方面,國民黨也以64席的過半席次取得立院的主導權,仍可完全執政。只是馬英九這次勝得極其艱苦,要不是最後各方加持,情勢可能改觀。這次選舉不僅台灣內部民眾極其焦慮,大陸、美日、國際媒體也十分關注,因為政權更替牽動的不只台灣內部政黨輪替,也波及兩岸關係,以及東亞地區安全。

因為如此,所以,最後關頭本來要投宋楚瑜的選票有一半以上改投了馬;大批台商台僑不辭舟車勞頓,花錢花時間回台投票;藍綠大企業家一反不涉政治的常態,紛紛表態挺藍。於外,大陸立場清楚,對民進黨不接受「九二共識」絲毫不假辭色;美國在關鍵時刻表態將台灣列入免簽證等待名單,包道格訪台,說美國覺得蔡英文沒有意願也沒有能力處理兩岸問題,並批評「台灣共識」根本不可能。是這些因素的匯總,才使馬英九的選票得以沖高。

與2008年的選舉結果比起來,國民黨選票大量流失,得票率退步了很多,不過在如此詭譎膠著的選情下,能有此結果也算十分難得。只是未來四年馬英九的執政可能要比2008年時面臨更多的考驗。

二 內政挑戰

面對未來四年,馬英九應該檢討的是:為何2012年選得如此辛苦?上次支持他的民眾這次為何棄他而去?答案一在內政,一在性格。

內政上民怨主要來自貧富不均,年輕人失業率高,房價暴漲,租稅不公,弱勢族群照顧不足,與基層民眾有距離,不能急民所急,苦民所苦等。這些民怨馬英九當然應該仔細分析,努力消除。持平而論,大部分民怨都與當前整體國際經濟形勢有關,世界各國也都面臨相同而程度不等的困境。馬英九祭出的奢侈稅打房,增建青年出租住宅,擴大就業方案,增加社福支出等政策也旨在回應這部分民意。只是做的幅度夠不夠,績效彰不彰,有待進一步檢討。

其次,社會的多元化,使不同社群團體對政府有不同期待。像是勞工與企業主,環保與發展,能源需求與反核,市場自由化與農業、弱勢產業的保護等等,各團體的利益與立場全然相反,政府的政策要面面俱到,各方滿意根本不可能。如果能盡量調合,使各方都覺得雖不滿意,還能接受就不錯了,只是成功的可能性不大。此時政府應從全局的高度出發,考量輕重緩急,做明智的決斷,再與不滿的一方持續溝通。

三 個性不改,新政難產

馬英九更大的問題來自他的性格。大家都知道性格決定命運,也都知道要改變性格非常困難,「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此之謂也。但是馬英九如果第二任想要有所做為,歷史留名,延續國民黨的政權或政策,他的若干性格非改不可。

馬英九廉潔自持、戮力從公、正派為人,這是他性格中好的一面。但是他著重細節、行程滿檔、畏讒憂譏、外省原罪等個性也導致許多負面影響。太著重細節以及行程滿檔讓他沒有獨處的時間,從高處思考政策的得失,台灣的去從,國家的前景。畏讒憂譏、外省原罪使他害怕自己不是主流,所以許多政策不能堅持原則立場,甚至對錯。不斷的向綠營論述及主張靠攏,甚至要啟用綠營人才來證明自己不會賣台,也不敢大力去除教育上錯誤的去中國化政策。對綠營人士扭曲言論曲意維護,對藍營人士的言論自由則嚴苛懲罰,這是他支持者最不滿,票最投不下去的地方。這些缺失,馬英九連任後必須徹底改掉。

馬英九能否醒悟,在個性上存優去劣,從內閣改組上也許可以嗅出若干訊息,但最重要的還是要看他未來的政策與執行。馬英九必須明瞭民主政治的真諦是「多數統治」,不是「全民共識」。「全民共識」在多元的民主社會中不可能存在,那只是少數用來綁架多數的政治語言。程序上與在野政黨就政策進行溝通、說服、爭取支持非常必要。尊重在野黨的主張意見,但是如果這些主張意見與執政黨的完全相左,執政黨還是要站穩自己的立場,執行自己的政策,這才不辜負選民的托付。

此番選舉後,國民黨雖然還是完全執政,但時空環境變遷,國會生態已與上屆完全不同。不僅席次上國退民進,又增加了兩個小黨,即親民黨與台聯,它們各取得三席立委,邁過成立黨團的門檻。加上無盟的兩席及其他的一席如果合作,國會中將出現五個黨團,協商法案恐怕更加辛苦。除非是:一、國民黨不畏在野黨杯葛,借助過半席次的優勢強勢動員表決;或二、修改立院內規,廢除協商不成即將法案擱置兩個月的規定,使法案通過不至更為龜速,不利政策推動。而這兩種選擇都要靠馬英九的意志貫徹。

四 兩岸政策需要更上層樓

馬英九這次勝選,勝在兩岸政策,堅持「九二共識」。在此政策基礎上營造出來的兩岸經貿交流,使台灣經濟得以渡過國際金融風暴與實體經濟危機;此政策所建構出來的兩岸和平,確保了台海及東亞的區域安全。最後關頭站出來支持馬英九的,無論內部外部都是衝著這個原因挺身而出的。蔡英文之所以落敗也是因為否認「九二共識」,不接受「九二共識」,受人質疑,引人不安而導致的。

繼續堅持「九二共識」應是馬英九未來兩岸政策的主軸,但是夠不夠呢?檢討起來,過去三年多兩岸關係雖然大幅改善,但是還是有許多政府做得不夠的地方。譬如說對於自由行觀光客數量的限制、對於大陸學歷承認的限制、對於陸生來台「三限六不」的限制等等,都是自縛手腳,或充滿歧視的作為。為何出現這樣的現象?除了相關部會應嚴肅檢討之外,馬英九自己也應好好反省,是自己有所保留,還是相關部會首長不適任。

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兩岸關係的推動,雙方原有的默契是「由易入難」、「先經後政」,這個原則充分展現了雙方的政治智慧。如今經貿上容易的都已經做了,接下來要解決的經貿問題難度會越來越高。在大讓小,小不欺大,關照對等互惠原則、雙方內部民意的基礎上,讓雙方市場循序逐步相互開放,是雙方都應努力以赴的。

至於「先經後政」,在「黃金十年」的競選主張中,馬英九曾說:「兩岸和平協議是未來十年無可避免,必須面對的事。」如此,在馬英九第二任期開始之後,負責任的政治家就應對此一政治議題,創造適當的政治氣氛與條件,以利未來協議的簽訂。換言之,未來兩岸不僅在ECFA既有架構下,積極推動並深化兩岸經貿交流,擴大文化交流,在政治上,更應先由民間學者、智庫、退休官員展開政治軍事外交全方位對話,培養兩岸和諧氣氛,增近彼此在相關問題上的瞭解,尋求妥協折中的方案。由此逐步擴及相關部會的接觸,找出雙方不同立場的癥結,展現謀求解決的善意,自然無形中就化解了敵意。

兩岸和平協議誠然是一個艱鉅的政治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及,但千里之遙始於起步,馬英九在未來四年任期,至少要做到展開兩岸政治對話這一點。從政治對話才能推進到結束敵對狀態,建立軍事互信機制,最後才是簽訂兩岸和平協議,這是一個漫長的對話協商過程。和平協議中無可避免要涉及兩岸定位的敏感議題,但對話則可模糊處理。馬英九不能主張永遠維持現狀,因為現狀也是動態的,也是與時俱進的,馬英九必須許台灣一個願景:如何解決兩岸之間的糾葛,而不只是誓死捍衛中華民國一句話就可帶過。

五 解決認同問題才能釜底抽薪

本次選舉表面上的關鍵因素是「九二共識」,內裡真正決勝的因素是和平與經濟。理性選民即使再不喜歡馬英九,含淚含恨含血還是必須選他,因為萬一蔡英文當選,兩岸關係大逆轉,和平不保,繁榮不再,那就要流淚飲恨淌血了。

自1996年以來,台灣每次大選都受認同問題擺佈,國族認同是台灣最大的夢魘。認同問題或有歷史悲情、殖民同化、白色恐怖等因素的影響,但最主要的還是由於政黨刻意操作,視其為奪權的工具所炮製。再加上這十幾年來台獨勢力積極推動的去中國化教育,對中國的國族認同就不斷降低。就以這次選舉中主要議題「九二共識」來說,其實也是認同問題。反對與不接受「九二共識」的蔡英文,骨子裡就是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反中情結明顯。

最糟糕的是在眾口鑠金,政治氣壓低迷的情況中,原來認同中國,自認為是中國人的人也不敢說了。扁政府時代,官員被質詢時,自稱是「中華民國人」,不敢說是中國人。馬政府時代,馬英九自己也能避就避,很少說自己是中國人。大陸也很諒解馬英九的難處,只要他說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就滿意了。影響所及,台灣媒體,即使是藍色的,也常常稱大陸為中國,大陸人為中國人,中華民國則成了台灣,台灣的中國人都成了台灣人。其實認真比較,國民黨與民進黨在台灣內部各項政策上的差異並不明顯,他們主要的差異就是在兩岸上。

馬英九政府如果在認同問題上繼續隨波逐流,不僅自己的支持度會下滑,台灣內部的撕裂情況會固化,台獨的勢力會上升,兩岸關係也會受到波及。藍綠兩大板塊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還是80%比20%,近年來卻有越來越接近的趨勢,目前雖然還維持在55%比45%左右,但是隨時會移動,政黨輪替在台灣將成為常態。如果民進黨這次敗選之後不能深自反省,修正他們的「中國政策」,改變他們偏執的國族認同,一旦取得政權,兩岸和平終難確保,台灣經濟與國際空間也將隨之緊縮。

因此,馬英九未來四年任期內最重要的政治工程,就是在教育上立刻遏止去中國化的課綱編排,時數分配,重建青少年正確的國族觀,在預算、師資、師生比例上應投入更多的資源與關注。馬英九自己也要身為表率,既然支持「一中各表」,主張一中就是中華民國,就應該進一步聲稱中華民國就是中國,大膽的、頻繁的說出自己是中國人,以發揮風行草偃的領導影響力。

六 做政策領航者,而不是追隨者

雖然我們對馬英九有諸多不滿,但是我們也必須指出,他畢竟帶領台灣度過了一次世所罕見的國際金融風暴。這不僅是因為財經官員的正確判斷,也是因為兩岸政策正確,獲得大陸在經濟上適時的支持與挹注。

馬英九第一任最大的政績就是大陸政策。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這個政策讓兩岸經貿合作交流成了潮流,成了一條難以逆轉的不歸路,台灣在這條路上只能向前,無可後退。所以蔡英文即使反對「九二共識」,也不敢不要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

馬英九第二任若要歷史留名,就要繼續深耕兩岸政策,繼經濟之後,慢慢涉入政治。這當然有一定難度,民進黨與台聯等支持者一定抵死抗議,就像連戰在2005年訪問大陸時那樣。選戰中馬英九宣稱任內不會簽署兩岸和平協議,不會訪問大陸,我們可以諒解其選戰考量的苦衷,事實上我們也不期待馬英九可以像連戰那樣經得住壓力。但至少,馬英九可以啟動兩岸政治對話,創造條件,為自己或接棒者營造一個有利的環境,等待時機成熟時,兩岸可以較容易的在一中架構下,逐步推動政治和解、消除安全顧慮,進而締結和平協議。馬英九至少可以嘗試讓這個政治和解政策形成另一個潮流,另一條難以逆轉的不歸路。那麼即便政黨輪替,即便民進黨執政,在要和平、反戰爭的民意牽制下,也不得不追隨這條路徑。

期待馬英九站起來,揮別外省原罪,不再以「綠」為尊,走選民期待他走的路,走真正能為台灣人民帶來福祉,為兩岸創造持久和平與安全的路。那麼,馬英九一定可以和大陸領導人同獲諾貝爾和平獎,歷史評價自在人心。全世界都在看,特別是在這次選舉中,含淚含恨把票投給你的人更在看!

2012.01.20.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