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前途依然多艱,同志仍須努力

紀欣
(中國統一聯盟主席)


1月14日馬英九連任、國民黨立院過半的大選結果,讓我們終於鬆了一口氣,不必再鎮日為兩岸和平發展可能剎然終止,台灣經濟因政權輪替可能陷入困境,台獨勢力可能進一步擴張擔心受怕。但從馬英九及國民黨的得票率較四年前大幅滑落,以及在選舉中觀察到的一些現象,也讓我們體認,要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持續與深化,並向和平統一方向邁進,前途依然多艱,同志仍須努力。

為了維護兩岸和平發展大局,以及不讓同屬藍營、執意參選到底的宋楚瑜「拉馬助蔡」,超黨派的中國統一聯盟在藍綠選情緊繃之際,毅然決定以行動支持馬英九。我們在全省各地舉辦了七場大型說明會,向數千位盟員面對面說明統盟的政治立場與支持馬英久的理由所在,之後又在兩大報刊登廣告,向社會大眾表達立場。

選後檢討,我們認為在攸關兩岸前途的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是必要且正確的。儘管資源能力有限,在分會的認真辦理下,各場說明會盟員出席踴躍,每場均有國民黨縣市黨部主委或副主委、國民黨籍立委候選人到場拉票,讓統派有機會展現群眾實力,擴大社會團結面,而且,經由演講者對統盟理念的介紹,也增進了盟員的向心力。另從宋楚瑜得票率只有2.7%來看,我們有關「集中選票」的懇切呼籲及清楚說理,想必在深藍選民中產生了一定作用。至於先前有人擔心刊登廣告支持馬恐對他不利,看來是過慮了。正因統派尚非台灣主流,我們更應盡一切努力擴大主張統一的社會能見度及輿論聲勢,廣告見報後,也果然有散在各處的「隱性統派」與我們主動連繫。

針對馬英九得票率較四年前大幅滑落6%,國民黨立委席次從四分之三滑落到56.6%,島內外評論分析甚多,也多要求馬政府要記取教訓,以下僅以島內統運的一份子表達一些意見及期許:

第一,縱然選舉結果證明「九二共識」成為人民普遍的選擇,企業家也在最後關頭表態擁護「九二共識」,但經過這場選舉,台灣輿論似乎更加認定「一中各表是台灣的底限」、「中華民國是台灣的主流民意」、「兩岸關係能否和平穩定發展,關鍵在於大陸是否願意承認中華民國存在的現實」,這種愈趨強硬的立場對於進一步開展兩岸關係未必有利。

「九二共識」的核心本在於「一個中國」原則,台灣方面雖可堅持「一中指的是中華民國」,但中華民國絕不等同於台澎金馬,執政者若有意把 中華民國「在地化」或 「異化」,以弱化或淡化中華民國的「中國」元素,完全無助於中華民國定位問題的解決。況且,捍衛中華民國者,某種意義上說正是捍衛「一個中國」原則,以及繼續做中國人的權利。因此,我們建議兩岸學者專家在研究解決兩岸之間主權爭議的各種方案時,應以如何「結束政治對立」、兩岸「復歸統一」為前提。

第二,選舉結果證明台灣的主流民意追求安穩,兩岸和平發展是不可阻擋的潮流。 但台灣選舉政黨輪替不可避免,如何加速兩岸關係發展,讓兩岸關係產生更全面、更根本性的變化,即使民進黨有一天執政,也不致使兩岸關係發生基本性倒退,成為未來四年最重要的課題。

我們一向主張,兩岸應及早簽署兩岸和平協議,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也欣聞企業領袖在選後高調呼籲:只有盡早簽署和平協議,才能徹底消弭統獨爭議,打造長期穩定和繁榮的經濟環境。我們以為要順利洽簽和平協議,凝聚台灣社會共識至為重要,也因此立志將在民間加大促簽和平協議的輿論聲勢,為洽簽和平協議創造有利條件。馬英九選後自言「已沒有連任壓力,但有歷史評價壓力」,我們深信若他在第二任內簽訂和平協議,必將留名青史,成為全體中華民族的英雄。但我們也要提醒,和平協議將包含多少政治內涵,固可通過兩岸談判協商,但萬萬不能把「不統」或「和平分立」固化或長期化。

第三,這次選舉結果被喻為「經濟選民的大團結」,但長期關心勞工及弱勢的我們發現,蔡英文在選戰末期所稱:「站在馬英九後面的都是有錢人,站在我蔡英文背後的則是台灣人民」,對於中低收入的勞工選民具有相當大的煽動力,導致有西方媒體甚至預測,民間憤怒情緒可能會讓馬英九輸掉大選。我們樂見大多數「經濟選民」有警覺心,知道一旦兩岸關係生變,原本的經濟利益將大幅減少或甚至完全消失,造成經濟走弱衰退,全民均將受害,但我們也衷心盼望馬政府在未來四年加速、加強社會改革,落實「黃金十年公義社會」的競選承諾。

我們期待馬政府優先落實ECFA的後續協商,簽訂兩岸投資保障協議,並透過兩岸經合會的召開,就服務貿易與產業合作,從兩岸共同研發產品、設定規格擴大合作,增加陸客自由行人數,以擴大島內就業人口,提升整體經濟。 我們也主張,兩岸和平紅利應極大化,平均地分享給每個國民,讓基層民眾對經濟成長有實感,社會弱勢獲得更多照顧,從而更加珍惜兩岸和平發展,並應推動稅賦改革、有效降低房價,讓財富分配更平均,貧富差距縮小,使社會變得更公平正義。當然,在這一場台灣社會改革的運動中,民間統派絕對不能缺席。我們除將監督馬政府信守諾言外,並將通過與各社群的討論,與和平發展為主題的兩岸關係相結合,形成更全面更合理的社會改革共識。

第四,在把經濟與穩定作為選戰主軸的同時,馬團隊再次刻意凍結了國家論述及中國人認同。馬英九或許認定李扁時期所逐漸鞏固的台灣本土意識不可違逆,因此不論在2008年大選或過去三年多執政期間,均有意冷卻認同爭議,向中間靠攏,但從此次馬英九得票率較四年前大幅縮水,國民黨在立委選舉中的表現大不如前,以及各縣市藍綠得票比例可知,馬英九並未爭取到任何綠營或中間選票,反倒是許多不滿馬英九背離了自己價值理念的藍營選民,為怕蔡英文上台,再次含恨含淚,或「棄宋保馬」,把票投給馬英九,才使北藍大於南綠的基本盤穩住。

「凍結認同、經濟掛帥」也導致兩岸關係雖大幅改善,主張統一、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卻不升反降,除了「不統不獨不武」、「維持現狀」,沒有人知道台灣將或該往何處去。我們以為,未來四年馬政府若仍采同樣路線前進,不僅台灣內部的統獨矛盾不能化解,兩岸之間的緊張會增加,也不利於國民黨在2016年及其後的選舉。選民給了馬英九再繼續努力四年的機會,我們希望他能徹底拋開選舉策略,思考能帶給台灣真正長治久安、永續發展的宏觀格局。我們也認為,建立正確的國家及民族認同,馬政府首要之務是在教育與文化政策上完成尚未完成的「撥亂反正」,直到徹底掃除「去中國化」、「文化台獨」的遺留毒素,從意識形態上「讓台灣脫胎換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