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選後三黨之兩岸政策之期待

楊開煌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


一、前 言

馬總統贏了,這是台灣民主發展史上,一場真正意義上綜合意識型態的勝利,出現了這樣的結局:

從台灣發展的觀點檢視,是「和共愛台」新政策戰勝了「仇中『愛』台」舊論述;從政治民主化角度來說,是台灣民主素養戰勝了台灣民粹主義;從兩岸關係的角度理解,是「九二共識」即「台灣共識」的勝利;從東亞區域安全的角度來看,是台灣人民為地區的和平發展,承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從而也使得台灣成為區域安全不可或缺的乙員。

二、期望馬總統

馬總統的連任從過程來看是很辛苦的選戰,細看反對黨的文宣,認為馬的四年經濟無感、兩岸「賣台」,貧富差距加劇,社會不公,幾乎無一是處,而其中最為綠營擔憂的是「賣台」,可見馬總統面對的兩岸議題,其實包含了三個層次。首先面對台灣內部的兩岸關係,其次是台海的兩岸關係,其三是國際空間的兩岸關係,然而面對台灣內部的兩岸關係,這是馬總統全部問題的關鍵,為了不讓台灣的選舉不斷重蹈覆轍,我們以為:

第一馬總統應該重建台灣的大陸政策論述:在他第一任內,以簽訂ECFA對台灣的貢獻,以直航對兩岸的便利,以三年多完成兩岸司法互助,得以參與WHA,獲得100多國免簽證的巨大對外成就,與此次得票的比例,根本存在巨大的落差,理由何在,我們認為:馬總統以「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作為大陸政策的目標,使人民只知現實利益,缺乏長遠目標,則人民會因為有遠慮而圖近利,此所以人民不念其恩;只有政策作為,沒有政策論述,則政策處順境是北京的「讓步」,遇逆境則無以自況,所以得也「賣台」,失也受辱,一個立意良善的政策,變成「父子騎驢」的尷尬。當政者必須需瞭解,沒有目標只有利益的政策,不足以號召民眾,沒有論述只有實踐的政策,不足以感動人民;相信經過這次選舉應該理解到兩岸政策論述的重要性。政策論述提供新的願景,新的政策順序以及新的政治邏輯,這才是全台灣全民需要。

其次馬總統應該大力宣傳和教育民眾認識、理解「九二共識」,政府有必要整理當年的文件,包括雙方往來的傳真文件,達成默契之後,陸委會的官方發言、各家媒體、包括國外的報導,以及綠營人士在媒體的撰文攻擊等等,還原當時的歷史真相,並將所有文件由行政院正式函送立法院,列入院會正式紀錄,成為國家文獻,進而確立「九二共識」的定義,以便化「九二共識」為全民共識,為兩岸內部息爭定亂,進一步為日後兩岸的文化、教育、行政協助、地方政府交流等框架協議,奠定協商雙方談判的定位和立場,如此一來,雙方談判才能真正回歸平等協商,利益折衝,而不再有讓利之疑,不再有統戰之惑,從而也比較快速將兩岸協商的成果,反映到台灣的各個階層,因而在台灣有必要加強各個層面的「兩岸關係教育」,使台灣民眾都對兩岸關係具有基本的認識,以便民眾得以理性評估政府的兩岸政策。

其三在總統府成立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總統府原已有的「國家統一委員會」不宜輕言恢復,但台灣內部在兩岸關係上,意識型態的傷口,必須緩和。緩和之道,不外決策透明,尊重包容,平等參與,允執厥中,而以目前的兩岸關係來看,在總統府層級成立「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廣納台灣各界菁英,特別是反對黨領袖的參與,一方面將此一委員會法制化,一方面未來重大的兩岸關係的調整、改變,都可以在此一委員會中尋找朝野菁英,對相關議題尋求原則性的共識,從而逐步引領台灣走出「省籍」、「統、獨」等二分對立的意識型態之爭,以鞏固台灣民主政治的基礎。

其次在推進台海兩岸關係的發展上,鑒於2012年是全球經濟情況十分嚴峻的年頭,因此,馬總統在兩岸關係方面的作為,應該是第一、短期而言,盡快化解兩岸ECFA深水區談判的難題,合理地促成「兩岸自由貿易區」的早日實現,台灣可以進一步運用大陸市場,擴大台灣的經濟規模,以便政府有能力加惠台灣民生,實現社會公平。

第二、加大對兩岸文教交流的支持和投入,我們的文教交流政策必須與我們對自己的文化、教育的優勢和自信成正比,才能使我們在兩岸關係的發展中,掌握自己的話語權,只有在兩岸文教交流中有話語權,才能成為中華文化的領航者,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大陸的文教菁英所認同的;唯有如此,台灣的民主歷程、台灣文化、台灣人民的創意和活力、人民的素質表現,才能產生兩岸意義;因此,在這一任期簽訂「兩岸文、教交流的框架協議」,就應該成為兩岸關係具有新里程碑意義的政策。

第三是從中期而言,深化國際空間中的兩岸則有賴於其一、強化台灣的國際空間,在第一任期內,馬政府立足活路外交,使得台灣外交工作大大加惠台灣人民,延伸台灣人的活動空間,這是十分巨大的成就;然而當兩岸在國際場合相遇時仍時見摩擦,有時因此傷害兩岸關係的良性發展和良好氛圍,這應不是兩岸當局樂見,因此在馬總統的第二任期,也必須和北京的相關方面探討出兩岸在「九二共識」默契下,共存於國際的方式,可以先從國際非政府組織(INGO)開始,這也是台灣民間最容易感覺到北京當局對台灣的「尊重」的政策,我們以為北京當局對此也知之甚詳,只苦於雙方迄未對話,因此,從建構和平的角度,強化兩岸和平的進程,我們以為在馬總統的第二任期可以也可能在拓展台灣的國際空間方面,交出新的成績單。

其二、認真研究兩岸關係中「互不承認、互不否認」的政治方案,過去常看到台灣的學者提及,中共的學者研究「北京如何面對中華民國」的議題,而極少耳聞台灣的學者研究: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互不承認、互不否認」的議題,事實上,此一命題是由台灣提出,台灣方面豈可沒有自己的方案,以往簡單地要求北京承認中華民國,這不僅是北京當局無法承諾,在本質上也違反了台北所謂的憲法架構下「互不承認、互不否認」的原則,因此為了充實「九二共識」的精神,並使之具有政治的可操作性,啟動此一研究是具有急迫感的。一旦這樣的方案可行於兩岸,其外溢效果必是有益於提升台灣的國際地位。

其三、啟動政治對話,兩岸長期的、穩定的、建設性和平,必然有賴於兩岸官方談判,達成協議的和平條款;因此,兩岸的政治談判終究不可避免,然而在馬的第二個任期內,就希望舉行兩岸政治談判,並不現實,但畢竟雙方的委託者可以在「九二共識」下,啟動接觸與對話,創造有利情境。

馬總統說他在第二任期內,誓言在施政上要「大刀闊斧」,以使台灣得以「脫胎換骨」,個人以為在兩岸關係亦復如此,只有在台灣的兩岸關係上肯於、敢於「大刀闊斧」地推進,台灣多數民意所支持的「九二共識」成為台灣共識,才有可能使台海的兩岸關係,和中華民國在國際空間上,真正「脫胎換骨」。這樣的決心,民眾會希望在現在能看到,在「五二○」能聽到,在第二任可以感受到。

三、建議民進黨

蔡英文在選後感言上說,「民進黨必須要再對兩岸政策整體好好反省」,但是綠營人士似乎並不完全同意,有人認為是選舉操作失當,有的認為是國民黨掌握行政資源,有的認為是沒有發揮好民生議題,就算同意問題出在「兩岸政策」,也不認為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問題是出在「九二共識」,然而我們只要回顧一下選前有多少企業家,不論省籍,不顧慣例,不計結果,具名出面力挺「九二共識」,應該是可以說明一切問題。所以‧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調整首先是嚴肅面對「九二共識」。

雖然民進黨調整其對「九二共識」的態度是尷尬的、痛苦的,但是是必須的。而且更換黨主席是很好的時機,使黨內對「九二共識」究竟有沒有,如何有,有什麼,有何用等問題,重新認識,特別將見諸當年的兩岸媒體、官方發言、外國媒體以及民進黨人士的反對文章,以及海基會出版的《辜汪會談紀要》等朝野、內外的歷史文獻加以檢證事件的經過,《辜汪會談紀要》明載,「1992年11月兩岸達成了『一個中國』原則的口頭協議之後」云云,我們把這些找出來,以證明當年有爭吵,之後有妥協。回歸歷史才能理性面對。

其二是教育綠營群眾,重新認識「九二共識」,認識當前國際的現實和結構,引導綠營群眾從國際看台灣,通過大陸邁向世界,這才能使綠營群眾的國家認知和國際同步,消除他人對民進黨執政的不安感,這也是民進黨吸引中間選民最佳的利器。

其三是重新成立「兩岸委員會」凝聚各派菁英對兩岸關係的共識,以倡議兩岸和平為最高的價值,以此來修改目前偏狹仇中的台灣史;以兩岸人民的福祉為宗旨,才能理性思考台灣的大陸政策,也可以由智庫單位成員組團訪問大陸,建立半正式溝通管道,俟時機成熟後「兩岸委員會」也可以組團登陸,正式訪問,啟動協商,尋求新的兩岸共識,理順兩岸關係,邁向和平大道。

四、希望北京當局

從選舉結果而言,是一令人心安的結果,然而對北京而言,則應該可以意識到馬英九的當選,代表了兩岸關係必須從創建期進入基礎夯實期。只要基礎夯實期能作得好,北京的兩岸關係設想與安排,就可以擺脫台灣選舉的困擾;至少也可以穩定兩岸關係的和平走向,那麼北京當局應該作什麼?

第一、應該以較大的彈性與台灣的反對黨進行接觸:由於反對黨的失敗,所以北京與民進黨的接觸不等於兩岸的接觸,應該可以更大膽、更具彈性,例如以福建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簡稱「海西區」)為名,以先行先試的膽識‧邀請親民進黨的智庫赴海西區考察、訪問、座談,特別是政治敏感議題的座談,當然以「海西區」為接觸地絕非僅限於在閩學者,甚至在民進黨有善意的情況下,不妨以「國台辦」委託「海西區」名義邀請民進黨人士參與。

第二、深化「九二共識」紅利:對北京而言,兩岸關係的現狀是「未分裂,未統一」,因為「未分裂」所以,「一個中國」原則是無可動搖的原則,同時又「未統一」,所以對所謂「一個中國原則」的內容,自然存在不同的理解,否則就已經統一,因此,對北京而言,「九二共識」,是在《反分裂國家法》指引下和平統一前的兩岸關係現狀,原本在台灣大選前,「九二共識」還是台灣公共爭議的議題,但在選舉之後,它已經初步成為台灣共識,在此情況下,北京有必要深化「九二共識」的紅利,以使更多台灣人民得以理性看待「九二共識」,認識到「九二共識」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意義和關鍵作用,果如此,則首先要讓「九二共識」對台灣從目前的「物質紅利」轉為「精神紅利」,兩岸因為「九二共識」所以簽訂ECFA,台灣的發展才得渡過世界性的金融風暴危機,然以當前的情勢來看,ECFA的紅利尚未惠及全民,而且也有「統戰」的疑慮;在台灣人民中更大的共同需求是「尊嚴」,這是一種被正視存在、被公平對待、被肯定價值的感受;既然北京認定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那麼台灣的成功,台灣人的成就就是中國人的成功與成就,則大陸媒體無須迴避,北京更可以主動宣傳,代為發聲;對台灣人在海外的遭遇和大陸人一體看待,才能使越來越多的台灣人民應「九二共識」而受惠,從精神直接感受。

其次要讓「九二共識」對台海從目前的「經濟紅利」轉為「政治紅利」,從「政治紅利」的實踐而言,自然必須透過兩岸的政治協商,但是在兩岸的政治協商前,北京也可以有條件表示「九二共識」不僅僅只是兩岸處理經貿、文教議題的基礎,也可以考慮作為兩岸處理其他議題的政治基礎。則「九二共識」的兩岸紅利,就已經具有解決兩岸政治價值的可能性。這樣「九二共識」就可以成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

其三要讓「九二共識」在國際空間的議題上,從目前的「『國內』紅利」轉為「國際紅利」,北京要說服台灣人民重新接受「一個中國」原則,必須克服兩個門坎:一是中國形象的改善;一是提出一個中國,兩岸共存的政治方案;前者不是只有經濟發展,而是要有與世界接軌的軟實力,與國際同步的普世價值,有了這些台灣人民的中國印象必定改觀。後者是全新的政治方案,北京可以邀請兩岸及海外華裔學者共同研究,共出智慧。只要提出了可行的方案,兩岸在和平發展時期的難題,必定迎刃而解。因此,如何深化「九二共識」紅利,其實是北京當局迫在眉睫的課題。

五、結 論

透過這次台灣選民的檢驗,民進黨應覺察到,未來的兩岸經貿關係只會越來越密切,邏輯上反對「九二共識」的難度肯定是越來越難,民進黨必須體認「九二共識」的關鍵意義,一方面要破除自我認定的「九二共識」就是「和平統一」的誤解;另一方面也必要看到「九二共識」的一中各表與北京的「一個中國」原則,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是鼎足而立的話語權,這是在兩岸關係中對台灣有利的論述;其次國民黨在勝選之餘更必須尊重少數,耐心溝通,從而試著使之成為台灣共識、全民共識,以使「九二共識」對台灣的利益極大化;而北京也深化「九二共識」,甚至可以在大陸召開兩岸政黨對話,深究「九二共識」的方方面面,使之成為兩岸和平發展時期唯一的政治基石,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才能擺脫台灣的民粹選舉,邁向穩定的康莊大道。(201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