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經濟改革方案
中國的經濟改革方案
俄羅斯《消息報》11月2日刊登了該報記者尤里.薩文科夫寫的這篇文章。作者以他生活在中國六年多的經驗和觀察,更深刻的看到中國的改革思想是植根於中國固有文化的儒家思想和中庸之道。所以,沒有接受蘇聯瓦解的「休克療法」,為了追求和諧和避免混亂,也不可能接受西方式的民主,而是清醒的按中國式實用主義去評價一切。但中國的經濟改革仍然存在著人口太多的「暗礁」,如何克服這項「暗礁」,中國還必須在困難和鬥爭中前進。茲摘譯如下:-編者
中國改革始於70年代末,當時「大躍進」和「人民公社」的嘗試失敗以後,中國正處於政治危機和經濟蕭條時期。
經過14年的改革,中國國民總產值年平均增長9-10%,這在世界上是最高的增長指標之一。對外貿易額增長了六倍。把物價的上漲算在內,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增長了一倍,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長了三倍。經濟發展的目標是滿足人們的需求。與俄國情況不同,俄國人民的精力都消耗在辯論會上和群眾集會上了,而中國甚至在經濟和政治發生劇烈動盪的時候也在為滿足人們每天的需求而工作。以前北京人見面時總是問:「吃了嗎?」而現在人們吃飽了,見面問的第一句話也變了:「您買彩電了嗎?多少吋的?什麼牌子?」
改革思想產生於人民
但是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計算,中國在世界上只排名第一百零三位,剛剛超過印度,比菲律賓落後一半多。從生活水平各項指標(通貨膨脹率高低、醫生與居民的比例,壽命長短、嬰兒死亡率高低)來看,中國走在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前頭。而在住房和能源保障方面中國落後於一般的發展中國家。電話和浴室甚至在中國現代化城市居民住宅中都很少見。而汽車則只有搖滾樂明星和功成名就的企業家才可能擁有。
解決人們的溫飽問題是改革最基本的目標。八成的中國人居住在農村,自然改革也就從這裡開始。其實質是實行家庭承包。在中國,家庭傳統是根深柢固的。一些人認為,改革是上面宣佈實行的,紀律性很強的中國人是很聽話的。我要提醒這些人注意:改革思想產生於人民之中,中國稱之為改革的總設計師的鄧小平不過是注意到了人們的經驗。改革之所以得到迅速推廣是因為在農村兩股相互迎合的洪流彙集在一起:一股是農民的積極性,另一股是領導者「追趕時代」的願望。
就這樣,中國的經濟改革是在其應該開始的地方--農村開始的。這就是中國經濟改革的第一個特徵,也許也是主要特徵。
進取精神與經商天賦
中國經濟改革的第二個特徵:中國沒有去尋找一種可以倣傚的模式。由於幾千年來自身文明發展,中國毫不懷疑 - 只要擁有富足的幼苗,就會為這塊土壤帶來豐碩的果實。中國正在努力實現國家的現代化,學習西方的工藝技術,但是不允許西方的議會民主、三權分立、多元論思想在中國傳播。乍看起來,這似乎有些荒謬。民主思想並沒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生根發芽。與歐洲文明不同的是,在中國個人從來都不是至高無上的,他融化在集體和民族之中。顯然在民族遺傳基因中具有某種東西,它起源於儒家學說,它不走極端,因為這會導致難以預料的後果。它尋求和諧,因為這是除混亂以外唯一的選擇。與俄國相比,中國有著更多的思想觀點一致的人,所以更容易實行淵源於民族傳統的統一的政策。其傳統之一是進取精神和經商的天賦。
中國沒實行休克療法
中國改革的第三個特徵:在經濟改革一開始就制定了改革戰略,描繪了近期設想和長遠藍圖。在這方面鄧小平注意利用人民所珍視的傳統。兩千五百年前孔子就幻想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鄧小平正是用「小康」這個詞說明了其目標:到2000年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到90年代初國民生產總值已實現了翻一番的事實。今後的道路更艱難。
在北京的一個十字路口我看到這樣一個交通宣傳牌:「一慢二看三通過」。可以用這句話說明中國經濟改革的第四個特徵。中國沒有實行休克療法,總的來看,將來也不會實行。中國實行的是另一種方法:先在地方進行試點。而後根據其結果,再廣泛推廣或是徹底否定。同時他們希望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社會都能實現一種穩定。甚至連最令人頭痛的問題--價格,在中國也是得到逐步調整的。先是調整價格明顯偏低的原料、能源、交通費,然後再宣佈大大減少價格受國家控制的商品的種類(1月份價格受國家控制的商品有737種,而現在只有89種)。
鄧小平早就說過這樣一句話:無論黑貓白貓,逮到耗子就是好貓,這句話至今仍廣為流傳。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年初鄧小平說明中國經濟改革已進入一個新階段時再次闡述了這句話的含義:「膽子要再大一點;要大膽的借鑒資本主義一切有益的東西。管它姓「資」還是姓「社」,主要的是經濟效益,發展生產力,提高生活水平。」
鄧不故步自封
鄧小平及其擁護者堅強地接受了東歐和蘇聯社會主義崩潰的事實,他們沒有打著純潔思想的旗號固守在封閉的堡壘中,他們清醒地按中國式的實用主義去評價一切,勇敢地投身到世界經濟的漩渦中去。
北京受到的另一個刺激是:亞洲「四小龍」(台灣、香港、新加坡和南朝鮮)的騰飛,尤其是這「四小龍」中有三個國家和地區的大多數居民是華裔。得出的結論是:公有制的舊模式已經過時了--中國也開始認識到這一點,順便補充一句,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尚無在公有制基礎上成功地發展商品經濟的先例。儘管爭論至今尚未平息,但已經提出了一項可供選擇的方案--國家控制下的股份制度。大中型國營企業長期以來落後於私營、集體、合營企業的發展(改革以來在工業生產中國營企業的比重從80%下降到50%,預計到2000年將下降到25%),所以改革大中型國營企業的管理是現階段經濟改革的一個主要組成部份。目前大中型國營企業的虧損已達到了破紀錄的水平--虧損六十億美元。
幫助企業擺脫困境
如何幫助這些企業擺脫困境?決定給企業以更多的權利--大大減少指令性定貨,在產品銷售、僱主和支付勞動報酬方面具有更多的自主權,把所得稅降低到同其他所有制形式的公司同樣的水平。某些國營企業有權單獨進入國際市場,其他企業也可以為自己選擇中介人--對外貿易公司。
目前有三千多家企業在發行股票,但是大部份股票是在本單位職工中分配的,只有不到3%的股票在證券交易所中自由流通。其中一部份只向外國人發行。股票熱已開始風靡中國社會。
深圳騷亂說明什麼
不久前有一百多萬股票迷在聽說可以買股票之後蜂擁到深圳,由於懷疑官員們銷售股票營私舞弊,出現了騷亂。對這種情況有著不同的解釋。持正統觀點的人幸災樂禍--「這就是你們那套資本主義迷魂湯。」但是一些有識之士對交易所發生的混亂則有不同看法:「這是小孩子在學走路,應該幫助他。」應該懲罰那些營私舞弊的官員,應該制訂法律,整頓有價證券業務。改革者們認為,深圳出現的混亂局面表明,除了新經濟戰略,中國無路可走,而人民又不理解這一點。
那麼暗礁是什麼呢?當然這在很大程度上與俄國改革遇到的暗礁很相似,用中國的傳統說法就是「打破鐵飯碗」(就是要找到一種方法打破國家就業終身制),不再實行「鐵工資」(所謂「鐵工資」就是工資不同工人對生產所做的貢獻掛鉤),打破「鐵交椅」(所謂「鐵交椅」就是廠長的任免不與工廠或其它生產單位的成績掛鉤)。打算確定合同用工制度來使國營工廠轉虧為盈,目前實行合同用工制度的職工只佔14%。
人口太多是個「暗礁」
告別過去並不容易。我們也知道這一點。但是中國的特點不僅僅在於信守傳統。地域遼闊,特別是人口眾多(世界上大約五分之一的人生活在中國),中國有著自己特有的「暗礁」。中國就應該聽從一名改革的反對者的意見,他認為,「中國最先要做的不是提高生產效率,而是要為人民提供就業機會。」他的理由很充分:中國存在著公開的和潛在的失業現象,加之城市就業人數爆滿,這些將對社會造成巨大壓力,而在下個世紀初中國農村將出現三億余勞動力;鄉鎮企業容納不下所有的人,其餘沒有著落的人將湧向城市。而工人們也常常向改革發起挑戰。許多人認為,這些抗議性活動比保守的反對者們帶來的危險更大。
我再強調一遍,主要的「暗礁」仍然是人口的過份膨脹。中國人常說:「地少人多。」中國人均耕地面積從來都低於世界一般水平(比印度少60%)。
怎麼辦?土地是造不出來的。儘管中國正在努力創造出更多的崗位(發展鄉鎮企業,在服務行業就業的人數增加),但對如何避開市場海洋中的暗礁這一問題沒有人能夠回答。我在中國生活了六年多,無論是高級官員、學者、還是農民,都沒能回答這個問題……。
什麼是社會主義市場
對另一個問題我也沒有聽到過一個令人信服的回答:社會主義市場與資本主義市場,與世界經濟中通行的做法有什麼不同?要知道,我們終於不再提「社會主義的自然規律」了。
中國共產黨十四大正式閉幕以後,中國改革之父鄧小平重新出現在報刊上,他對「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這一新的國家理論表示同意。
中國正在緩慢地,但卻正確地接受世界經濟的「競爭條件」,中國正在走向公民社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在困難和鬥爭中前進。但不應忘記,時間概念在這個國家絕不像在西方那樣緊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