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黨派立場共謀民族利益

《台獨幕後》台版自序

鮑紹霖


本書在今年7月間由香港中華書局出版,並同時在香港和大陸兩地發行,現蒙台灣《海峽評論》出版社不棄,在寶島出版,希望兩岸三地的中國人在現在「台獨」、「獨台」濁浪滔天的時候,能擺脫狹窄黨派立場與數十年來兩岸互相醜化宣傳的影響,以中華民族整體前途與利益為前提,客觀地回顧及分析構成兩岸長期相隔的現況及分離運動滋長與發展的因素,以定對策,以挽國運,尤須注意的是:分離運動雖然有複雜的內在成因,但吾人對外人挑撥離間及慫恿言行的長期忽視,實乃這少數人的極端主張得以不斷蔓延、蔚成聲勢之重大原因。本書指出:若干有野心或偏見的美國人遠在中共發展成為能威脅國民黨政府的力量之前,早已鼓吹及散播種種裂我疆土的言論,不斷混淆國際政治及學術界的視聽,並屢次在有機可乘時,影響美國對兩岸的國策,他們這些言行現仍有增無已,其意圖在於:把少數人的極端訴求,吹捧誇大作為多數國人的意願,吾人必須認識及正視他們在美國以至國際政治及學術界根深柢固的影響,把中國人的真正意願及立場,清楚地表達出來,以正視聽,免我國民及國際輿論,在外國野心家在已無法如同百餘年前般公然魚肉我們的今天,仍能以「蒼蠅間白黑,讒巧令親疏」的手法,玩弄及操縱於股掌之上也。

中華民族近代最大的悲劇在於兄弟鬩牆而未能共禦外侮,且讓外國有機可乘,插手造成兩岸長期對峙,在外人阻隔與分化手段兼施之下,終使部份國民產生出民族身份認同的危機,台灣分離主義就是這悲劇的產物。首先,國共兩黨在尋求救國方法時因信仰不同而骨肉相殘,繼在內戰近尾聲時因外國以韓戰為藉口,橫施阻撞而無法統一,戰後40年來,一方面兩黨政府互相對抗及分別對人民作仇視宣傳,另方面受外人以反共等諸般理由挑撥離間,阻撓接觸,維持長期隔別達數十年,使部份國民心中同胞之間認同日泯而「彼」「我」之別日長,兩黨紛爭及分離主義實已「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化解並非易事,然而,倘無外人插手,在現今兩岸敵意已減,經濟合作日趨緊密的情況下,國人自能漸漸找出解決對峙之道,「台獨」與「獨台」的呼聲和外人支持的姿態在這個關頭冒出來,正因深恐兩岸會走上自然統一之路。因此,當今要務在於:首先正確地瞭解外人自韓戰以來插手我內戰的經過與真正目的,以及數十年來倡議台灣脫離中國的言行與影響,以免受外人及為一己權利之輩所愚弄,影響國運而不自知也。

近數年來,台灣政治起了重大的變化,一方面政治較前開放,自由民主都有可喜的進展,但另一方面台獨公然提倡建立「新」國家,不但要求政府放棄和大陸重新統一的一貫目標,而且,為了永遠斬斷兩岸相連的血脈,更多次聲言要推翻中華民國,少數激進的,更竟然攻擊政府地方機構,而不少美國人除了聲援台獨份子之外,更策動民意及政府官員,以民主、自由、「承認現實」、適應「世界思想潮流」等諸般理由,在國際間及學術界戮力吹捧有利於分離主義的種種言論。不少在台國人,一方面對政府突然改變數十年來絕不容忍分離主義及台獨言行的立場未能適應。而另方面,台獨份子及其美國支持者把他們的訴求與民主(自決)及自由(言論)的理想相提並論,而貶統一為「大中國主義」、「大漢沙文主義」或「保守」、「過時」的訴求,使不少人感到頗為迷惑,無所適從,這裡要指出的是:中國近代歷史說明,民主自由固然是近代中國人的理想;但是富強統一(以求自主命運)也同樣地是中國志士在迄今仍然弱肉強食的世界中渴求的,民主與自由均須長期發展才能實施和穩固。一個國家在不斷發展及求進下,民主自由是可期的;但如果國家分裂,國民將耽於內鬥,民主自由和富強都難以實現。前蘇聯瓦解後所造成現在的亂局和台灣先經濟建設而後實施民主的成果對比,恰好證明了這一點,何去何從,尚希望在台國人謹慎考慮。

最後,謹向中流砥柱般的王曉波教授及其他致力於統一我國的中華兒女致敬意,並以下錄(轉錄自陳志奇教授《美國對華政策三十年》)的幾句語和讀者共警勉:

「國家之命運,操之在我則存,操之在人則亡」(蔣介石)

「國之於大地,必有與立,彼不耐保持其自主之精神,何取乎有此國家乎﹖」(孫中山)

鮑紹霖  寫於香港 199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