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中華民族的自尊心

張在賢
(墨爾本大學教授)


閉關鎖國政策

中國在明清兩代奉行一種嚴格的閉關鎖國政策,堅持不與西洋和東洋有官方和民間的接觸。這是出於一種無知幼稚的狂妄自大心態,而這心態是因當時的客觀歷史條件和中國人的錯誤世界觀造成的,所以也不能完全歸咎於當時的統治階級。

1793年,英王喬治第三派遣瑪克尼(Lord Macartney)為全權特使前往中國熱河的承德行宮去見83歲的乾隆皇帝,代表英王要求中國給予通商的便利,乾隆皇帝一口拒絕了英國的要求。在他致英王的回信中,自稱是「天朝」,稱外邦為「外夷」,足見那時的傲慢自大心理。

又過了50年,到了1840年以後,西洋人和東洋人憑藉他們的「堅船利炮」,敲開了中國的大門,中國國勢一蹶不振。此後110年,中國人一直是在外國人的欺凌中忍辱偷生。東洋和西洋帝國主義國家百般欺壓這個東亞病夫。為了達到侵佔、剝削和分割的目的,他們除了使用炮艇洋槍之外,還採取了一系列的政治、文化、經濟和宗教手段,以瓦解中國的實力和精神思想陣線。

當然,最狠毒的一招莫過於往中國大量行銷鴉片,戕害中國人的身體,麻痺中國人的心志。煙毒在中國肆行無阻,最少有兩百年,有億萬人因之身敗名裂,傾家蕩產,甚至作奸犯科,危害家國。在這樁世上罕見的滔天罪行上,英國是主犯,日本、美國和法國也從中漁利,做了幫兇。

到了19世紀末,外國人加諸於中國人身上的欺凌、剝削、侵略和戕害,使中國人的精神一敗塗地,自尊和自信均已喪失殆盡。義和團運動於1900年發展到高潮,以「扶清滅洋」為號召,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武裝反侵略運動,是出於對洋人欺壓的仇恨心理而造成的,不幸的是,這個原始式的復仇運動,從一開始就缺乏信心而又漫無組織,強大的八國聯軍一到,他們就四散奔逃、土崩瓦解了。

民族自信盡喪

仇洋也好,復仇也好,都是出於一時的憤恨,並不是真的消除了嚴重的民族自卑,也不是恢復了民族自信,而是對外人欺壓的一種暫時的反作用。那時候,中國除了洋槍洋炮這樣的利器之外,所最需要的是一種可以抵制頹廢心理、解除自暴自棄心理的精神武器,沒有這個武器,中國是無法振作起來抵禦外侮的。

從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國統一,中國就是處於這種「在人矮簷下,怎敢不低頭」的心態之中,以前的「四夷化服,萬國來朝」的風光早已不存,取而代之的是逆來順受的「奴顏卑膝」。

1949年以後有了令人振奮的改變。外國侵略勢力和特權,隨著中國的統一而被推翻驅除。在上海公共租界外灘公園門前掛了幾十年的那塊「狗與華人不許入內」牌子,也隨著洋人的被逐而被打得粉碎。這是中國的新紀元,是中國人自己可以當家作主的開始,想望了百餘年的獨立自主終於到來了。

1950年6月爆發了朝鮮戰爭。中國為了自身安全,不得不以志願軍名義參加了戰爭。三年下來,中國在武器極為窳劣的情況下,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聯軍打了一個平手,但中國軍隊人員的死傷是甚重的。這是第一次在戰場上沒有向洋人俯首稱臣,阻住了多年以來的失敗主義情緒,喚起了一些民族自信。打碎了那塊「狗與華人不許入內」的牌子已經使中國人感到揚眉吐氣了,在戰場上又和洋人兵戎相見,而沒有訂城下之盟,更值得人們鼓舞歡欣,國內國外的炎黃子孫,和具有民族意識感的中華兒女都感到驕傲

1964年中國舉行第一次核子試爆,以後的幾年又有多次進行核爆、火箭發射和人造衛星發射。中國人無不覺得是一番精神煥發的新氣象,連一向目中無人、妄自尊大的洋人們也不得不對中國刮目相看。

1969年,在烏蘇里江內一個只有足球場大小的珍寶島上,發生了一場小型的中蘇之戰,自白刃浴血戰斷續進行了半個多月,中國終於保住了這個彈丸之地,但死傷甚重,是蘇聯損失的數倍。

中國人不再怕了

這場小型的戰爭告訴我們,中國人不再怕了,不再向洋人低頭了。1984年,中國運動員在美國洛杉磯的世運會上,一舉奪了17塊金牌,過去這個在運動場上一向敬陪末座的東亞病夫也有了揚眉吐氣的一天,這件事在當時和事後,不知風靡了多少海內外的中華兒女,這又證明中華民族復興有望,開始擺脫了洋人加諸於中國人身上的桎梏,有了可以和洋人一爭短長的信心和機會。

但這只是一個好的開始,並不意味著中國人在國際事務上已完全恢復了自尊、自信。文革期間,中國當局曾經全力推行「抵洋」意識,打倒「洋框框」,用意是好的,意在使人民恢復自信,可惜的是只流於一種文革時期特有的形式主義,未能深入人心。文革後搞開放,門戶一開,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精神和物質文明,挾了雷霆萬鈞之勢,衝進了中國大門,在中國毫無準備下,把30年建設起來的一道心理堤防一下子就衝垮了。一些本來在社會主義中長大的年輕人,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強大物質繁榮,弄得眼花撩亂,不知所措,失去了自己的獨立判斷力,就誤以為資本主義的理想優於一切,就不加保留地接受了「牛仔褲」意識和「可口可樂」文化,潛藏在人們心中的崇洋意識又燃起來一股烈火,而且在程度上,比起幾十年前有過之而無不及。不知不覺地又染上了「外國月亮比中國的亮」那樣的心態

相形之下,這些人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文明、甚至中國人的智慧,都發生了懷疑。這樣的愚昧無知就導致了近十年來的社會混亂現象,導致了《河殤》心態的出現,最後還導致了不幸的天安門事件。

台灣崇美社會心理

在這方面,在台灣的中國人社會比這個還糟。崇洋(應該說崇美)心理早已根深柢固,近年更隨著經濟繁榮而日甚一日。有錢階級爭相申請去美做寓公,年輕一輩爭相去美留學,開創新天地,說美國話,與美國人交往在台灣是視為上級社會的榮耀,每年有上萬名大學生去美國留學,有數萬台灣居民取得美國「綠卡」。

在台灣的大專學校裡,理工科,甚至人文學科的教科書大部份是英文的,是外國出版的,有人認為這是得計,因為學生畢業後出國留學就沒有困難了,這無異是把大學當作了留美預備學校。台灣的崇美社會心理,經過幾十年的薰陶漸染、日積月累,已經根深柢固,無法自拔,也不想自拔,成了中上階級所追求的最高理想。但是他們所能接觸的只是美國文化中最膚淺、最表面的「好萊塢文化」那部份,一般人很難接受到美國文化的精髓部份。

回過來看看我們的東鄰日本。自1867年明治維新以來,日人銳意改革,推翻封建,打破藩鎮割據,朝著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前進。自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引進了西方政治體系,典章制度和科學技術,但他們接受西洋文化文明是有選擇性的,是有原則的,日本人從始至今也未曾企圖用西方文化取代日本文化。直到今天,日本在科技方面、在經濟運作方面,都已遙遙領先於西方強國,但他們基本上還是固執著日本的傳統文化。

大部份日本商人和公務人員都把到海外工作視為畏途,有的必須出國任職,但多半都把子女留在國內接受教育。在世界各地,有日本人較多的地方,大多都有日本小學,兒女在海外讀完日本小學,多半要送回日本接受中學和大學教育,這與不少中國人把子女送到外國受教育形成一個明顯的對比。日本人也許是太過於故步自封了。但努力維繫他們自己的民族傳統也是值得我們讚揚的,也更值得我們自己警惕。

文化是一個民族經過千百年累積下來的優秀生活經驗。一個民族,由於客觀生存條件的影響,發展出它特有的民族文化特點。中華民族有五千年延續不斷的生存歷史,它曾多次遭受異族的蹂躪,但作為一個民族從未被他族消滅,這主要是中華文化發揮了作用。不但未被消滅,中華文化,在長久歷史中,還吸收和同化了不少的異族文化。今天,中華文化發揚光大於中國大陸、台灣省、香港、新加坡和其他有中國人聚族而居的地方。中華文化也深深影響了其他鄰近民族,中國國內的少數民族固不必說,日本、朝鮮、越南、印尼、緬甸、泰國等民族的文化中也都有或多或少的中國文化成份。

1919年的五四運動給中國帶來覺醒,但也帶來了意識思想上的混亂。五四前後,中國面臨了嚴重的帝國主義者侵略威脅,瀕臨於滅國的危機。一部份接受了西方思想的知識份子領導者,急於求功求成,沒有經過縝密的思考就強調中國全盤西化,還唱出「打倒孔家店」這樣的口號,簡單地把「全盤西化」看作是救國救民的唯一之道。今天看來,他們的主張只是一種無知的幻想。一種文化既是一個民族生活經驗的體現,它是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移植到另一民族身上去。

「文化換血」難難難

一百多年來,中國的積弱有著多種複雜的客觀因素,絕不能單純地歸咎於中國的陳舊文化。就是在這陳舊的文化中也有不少的優良成份才使中華民族歷五千年而不衰。他們這種「文化換血」的西化主張是不可能達成的,是不符人類文化歷史演進的規律的。至於那些高喊「打倒孔家店」的五四先鋒,跟1989年在天安門前抬著美國自由神像遊行的無知之徒又有什麼分別呢?

一個民族文化的內容不是永遠靜止不變的,它隨著社會進展而逐漸演變。中國在過去封建農業社會中所認作天經地義的忠君思想,婦女三從四德、貞操觀念等,到今天都隨著社會結構的改變而消失了。一個文化也不斷吸收外來文化的優良部份。一百多年來,中國文化中已容納了不少的西方文化成份。

但今天的中國社會,在倫理觀念上和人際關係上,還有很不同於西方社會的地方。例如中國人至今還不能接受西方社會對性關係的認識,對於現代西方年輕人叫做「性革命」的那種認識,仍有很大的排斥性。這對於一個民族來說,無異是一件大好之事。據新聞報導,中國廣州最近發現七個「愛滋病」病例,而且都是外來人帶進去的,其他各省都沒有發現,而目前北美洲有一百多萬個病例,這無異又說明了中華文化的優秀性。

有人說中國文化使中國人趨於保守,思想無法解放,但這種保守也有他好的一面:自詡進步自由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出現了許多像吸毒、販毒、暴亂、犯罪、黑社會、性亂交等駭人聽聞的普遍現象:他們那個社會的制度和文化要對這些惡果負責了。

崇洋媚外和民族自卑有著不可分開的因果關係:看到資本主義文化的正面,而沒有看到它的負面就認為西方資本主義文化優於中國文化是明顯的無知,這可以用《河殤》的頹廢心理和失敗主義情緒為代表。

21世紀快要到來了。中國為了要在未來的世界中爭到一個受到他人尊重的地位,只作經濟改革、政治改革和發展洲際導彈和太空火箭是不夠的。最需要的還是要有一個能鼓舞中華民族奮勇直前的民族自尊和自信,而這自尊自信是建築在久經磨礪、歷五千年而不衰的燦爛中華民族文化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