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巨人的甦醒

《經濟學人》


誰也想不到,公元1500年前後,歐洲視中國為世界最先進的文明。此前許多世紀--或許一向如是--中國的科學與技術、中國的生產率和入息都是世界最好的。此後五百年,西方成長和壯大了,中國卻是始而蟄伏不動,繼而在本世紀大部份時間中,在革命、戰火、饑饉、共產黨的暴政和稱為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無政府主義中抽搐掙扎。因此,以下問題是叫人驚訝的:僅僅一個世代(30年)之後,世界上最重要的問題,將是如何對待一個自信、擁有核武和世界上最強大經濟的中國。

經濟改革 生活改善

拿破侖曾警告西方要提防中國的甦醒(他忠告道:「讓中國沉睡吧。」)。這甦醒有時候要回溯到1949年10月1日,得勝的毛澤東這天對天安門廣場歡呼的民眾宣佈:中國四億七千五百萬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真正的甦醒幾乎於30年後才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到來。全會通過鄧小平的建議,讓當時仍服膺於斯大林模式中央計劃原則的中國經濟進行改革,對外開放。

這以後中國14年的經濟表現,是有史以來人類福祉出現最大改善的紀錄之一。實質國民生產毛額年均增長9%。到1994年,中國經濟實力幾乎四倍於1978年;如果中國達到目標--這是完全可能的--2002年的經濟實力將八倍於1978年。屆時,中國的經濟增長將可以同日本、台灣和南韓連續四分之一世紀的最高速經濟成長媲美。

總數據掩蓋了生活水平驚人的提高。大約七成半--今天約八億人口--中國人靠農耕為生。鄧小平的第一個改革,在把農民從公社制度的桎梏中解放出來。這大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六年間,穀物收成增加三分之一,棉花近兩倍,油籽作物更可觀--八年增加近兩培。1978年中國大約有二億至二億七千萬人生活在「絕對貧困」中。至1985年農業改革大致實現時,絕對貧困人口減到一億。這表示,頭六年改革中,約有相當於一個日本、兩個英國、半個美國的人口脫離貧窮。

十年間消費品大增

不單是饑貧者受惠。1978至1991年間,中國人的平均飲食大增;穀物20%,海產一倍,豬肉一倍半,蛋類兩倍多,食油和家禽三倍。1981年中國每一百個家庭只有一部彩色電視,10年後是70部。1981年,每一百個家庭六部洗衣機,1991年是80多部。1981年,每一百個家庭只有零點二個冰箱,10年後近50個。

今秋有幸到中國的訪客--假若他買得到香港或東京到中國的機票--迎接他的是世界最大的經濟景氣。商店擠滿要買消費品、常常是西方名牌服裝的民眾。到處在興建工廠、辦公大樓、住所,建築工人日夜趕工。中國經濟今年約成長12%,工業生產成長20%以上。儘管富裕世界經濟停滯,中國的外貿今年仍將從1978年改革之初的210億美元、1991年的1,350億美元,增加到1,700億美元。

繁榮景象 農村富裕

即使不看中國以外的情況,這些現象也有重大意義。情況要是反過來,12億人命運堪虞,世界會怎麼樣?中國對這世界衝擊超乎許多人的想像。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個--或許是第四個--最大的經濟實體,僅次於美國、日本,或許再加個德國。

官方數字掩蓋了這個事實。世界銀行說,中國1990年的人均國民生產毛額只有370美元,今年可能達到380美元,國民生產毛額約為4,550億美元,比2,700萬人口的加拿大還低,只是瑞士的兩倍。

中國官方數字是莫名其妙的,即使一個不速之客到當地一遊之後也會這麼說。華南和華東沿海省份的城市,從香港毗鄰的廣州直上杭州、上海、南京、天津和北京,都在呈現明顯的繁榮景氣。這些省份的農村甚至比城市富裕,農民把改革帶來的開放推到極至。

內陸的大工業城市如重慶和武漢雖然都大過洛杉磯和倫敦,西方對它們實際上是一無所知。這些城市邋遢骯髒,但街道一樣車來車往,商店一樣貨品充裕、顧客盈門,市場、食肆、夜總會一片喧嚷。

西南的雲南,按統計是中國第三個最窮的省份,實際生活也比官方數字所說的好--儘管部份是不幸地是因為從毗鄰緬甸而來海洛因貿易猖獗。但是,毒販可管不上這些--從首府昆明伸延出來平坦的、兩個小時車程的公程,精耕的田疇,路邊食肆生意興旺,人們享用的有湯、有鮮菜、有燒鴨--對據說家庭每年純收入只得一百美元的人們來說,難得的樂事了。

對經濟成長的研究

即使那些編匯官方數字的人也知道,這些數字是沒有意義的。世界銀行說,中國1976年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是410美元,約為印度或印尼的兩倍,稍高於泰國。1978至90年間,中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每年增長7.5%之後,中國官方宣佈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反比1976年下隆了。據此推斷,中國和印度一樣貧困,生活水平只及印一半、只及泰國的四分之一,儘管1978至90年間,中國實質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比這些國家中任何一個都快。

對這荒謬結果的解釋是人民幣的貶值,從1978年的1.7元兌1美元,降至現在5.5兌1美元(在最不受約束的現貨市場甚至約7元兌1美元)。這樣,以美元計算的這個時期所有真正經濟成長都給抵銷了。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兩位經濟學家馬國南(譯音)和羅斯‧加諾特研究了中國的實質經濟後,展示了以美元計算的中國國民生產總值數字是多麼誤導性。

國民生產總值被低估

兩位澳洲人把中國基本商品如煤和穀物的有形產量以世界市場價格來計算,單此就得出中國人1990年平均每人可得160多美元的結果。把帶附加產值的產品豬肉、蛋類、水泥、電視機、自行車、紡織品、鞋類、鋼鐵、化肥和木料也用世界價格計算,數值就達到370美元--超過中國當年理論上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儘管開列的產品只佔中國生產的僅僅小部份。貿易數字間接地證實了這懷疑。中國今年出口850億至900億美元,在世界排11或12位,占官方國民生產總值數字的20%。以中國這麼龐大和多元化的經濟來說,人們會預期中國的出口僅佔國民生產總的7%左右,就像巴西和美國一樣。中國的出口數字是頗為準確的,這暗示,它的國民生產總值大大地低估了。

把中國的有形產量和消耗,同它的東亞鄰國一個世代前的數字相比較,道理就很明白了。哈佛大學經濟學家德懷特.珀金斯曾計算中國某些基本工業產品的人均產量,發現中國1991年的情況大部份方面都比南韓1970年的情況稍為先進,南韓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是在這一年達到1,100美元(以1991年美計算)的,數字三位於中國1991年以美計算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中國(大陸)人也和富裕的鄰居台灣、南韓以至日本人20至25年前吃得一樣好。這可以解釋為什麼中國的各項社會指標--預期壽命、識字、醫生心例和熱量攝取--比較靠近那些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大四倍的中等收入國家,而不那麼像地球上最貧窮的25個國(以官方數字計算,中國是其中之一)。

世界將發生巨大變化

如果擁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國,真的只比東亞之虎們落後僅僅一個世代,其含義是令人驚愕的。一個保守的估計是,中國經濟今年的真正產量會是14,000億至15,000億美元,相當於美國的四分之一。這是保守的估計,因為如果用「購買力平准」(PPP)或實際生活標準來計算,數字會更不一樣-- 據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勞倫斯‧薩默斯說,「購買力平准」會使中國的經濟相當於美國經濟的45%。另一個最近的中國「購買力平准」調查更認為,上述數字還要加上10或者15個百分點。

過去14年間,中國每年平均實質國民生產力增長比美國快六點五個百分點。如果這差距持續,2010年之後不久,中國就會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實體。照薩默斯的計算,如果中國有台灣今天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中國的經濟就已經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總和還大。到2020年會像今天台灣一樣富裕,到時,她的產量會相當於當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八成。中國的經濟能夠像鄧小平1978年解除其枷鎖以來一樣前進嗎?如果她可以的話,世界將發生自從工業革命以來最巨大的變化。

英國《經濟學人》週刊,1992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