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脈未必完全相承

朱立倫主席的大陸行
楊開煌
(銘傳大學教授兼兩岸研究中心主任)


一、前言

第10屆國共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及頗受矚目的「國共領導人」(即「朱習會」或「習朱會」)會面已順利完成,兩岸的媒體關心,自去年以來停滯不前的兩岸關係是 否得以出現變化,如果從現實的角度,按媒體的報導來看,似乎國共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及「朱習會」,一如其他的兩岸之間的會議一樣,「國共領導人」只是一次國 共兩黨再宣示既定立場與政策的會面,而所謂「成果豐碩」的「國共論壇」,按國民黨的說法,此次論壇「揭示了兩岸未來可以繼續合作、增進交流的方向,對未來 兩岸進一步合作提出了許多具體可行的建議,可以作為兩岸有關方面在規劃未來雙方擴大交流、加強合作的依據。」這些成果,似乎也失之空泛,然而以當前台灣的 政治生態、社會生態,國共兩黨的論壇會有什麼樣的結果,應該是在國共兩黨高層,恢復舉辦論壇之際就十分清楚的事,因此解讀此次的「國共論壇」和今年的「國 共領導人」會面,正如朱立倫所說:「國民黨是有歷史且負責任的政黨,在兩岸關係上必須積極努力確保和平與合作,面對……刻意進行的抹紅或抹黑惡意攻擊,仍 必須堅持立場、堅持做對的事情。因國民黨是負責任的政黨,要為人民、為下一代、也為歷史負責。」所以對此次的會議、會面,應該「站在民族復興的高度和兩岸 關係發展歷史與未來的交匯點上」來看待。

二、10年前後「國共領導人」對比

2005年連戰主席破冰登陸,開啓國共和解之鑰,發表了「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楬櫫了兩岸關係的共同價值--和平發展。當其時也,國民黨挾持立法院四 分之三的絕對多數的主流民意;加上陳水扁不光彩的連任,連累民進黨掌權的合法性,加上陳水扁的貪腐弊案,也衰退了民進黨的士氣;當然連主席在2004年競 選失利之後,絕意仕途,專注兩岸事務,因而在政治上的主張,政策上的要求,比較不易遭人在個人問題方面的非議;因此,在心境上相對淡然,心態上比較灑脫, 從而可以立足一定的高度來討論兩岸關係;最後當年在民進黨執政的形勢下,兩岸關係陷入衝突、不安,情勢不穩,所以對國共而言起點較低容易顯現成績。相對於 2005年的兩岸情境,當前的兩岸情境最大的反差就是國民黨在去年台灣的九合一選舉中慘敗,以及馬英九備受爭議的政績,使得國民黨當前的狀態,算得上是 「既無士氣,亦無戰力」,「既看不到現在,也不易看到未來」,至於朱主席本人的政治前途,仍存有無限可能,在此情況下,無論得失均遭非議,特別在兩岸議題 上,此次的「國共領導人」會面,如果得出太過具體的成果,在台灣當前的政治生態下,必定引來反對者以「北京介入台灣選舉」作為攻擊的口實,來激發台灣「反 中、恐共」的情緒,更不利於兩岸關係的穩定發展。再加上物質化的兩岸關係,近八年來在台灣已經呈現其正、負兩面,見仁見智的作用,這也使得國共兩黨清楚地 感知到物質化的兩岸關係,其邊際效用正在遞減;而台北的「身分和權利」方面的安排,台北不敢啓動,北京更有未來的顧忌,不可能片面示好。

上述的差異,大大增加了今年「國共領導人」會面的期望値,兩黨的領導人如何以他們的智慧和判斷,開好今年的「國共論壇」和「國共領導人」會面,為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良性發展,保留可進可退,可放可收的彈性效果,是一場兩黨的領導人必須面對,又難以處理的考驗。

三、解讀朱立倫的表現

由於上述的客觀原因,是以朱立倫此次的大陸行,外界咸感難以超越當年的「連胡會」,然而朱立倫此行最大的看點反而也在此,「連胡會」的五項願景,正是當年 中國國民黨反敗為勝的因素之一,當下馬英九的大陸政策反而在台灣遭逢嚴肅挫折之際,因此,朱是要保持中國國民黨傳統的「大陸政策」,以確保兩岸關係發展這 張牌,繼續作為中國國民黨的傳統資產,或是屈從島內的民粹主義,跟著民進黨的論述,將「大陸政策」改為「中國」政策。我們從此一角度,檢視朱立倫的大陸 行,可以發現朱立倫此行,對傳統和當下的中國國民黨的大陸政策都採取了批判性的繼承:亦即一方面必須繼承以往為兩岸開太平,為台灣謀發展的正能量,又必須 排除過去台灣民眾對國共交往,只是兩岸政商名流俱樂部的錯誤形象。

首先,他在會晤俞正聲時提到國共論壇「過去10年成果,並為下一個10年奠定基礎。」他還說「從過去前輩們建立『九二共識』,到近10年 來包括『連胡會』五項願景等努力,相信未來透過年輕世代的更多交流往來,很多問題都可以獲得解決。……他也提到『兩岸關係是一代接一代,一棒接一棒』。」 從發展的角度看,朱在「與台商朋友有約」座談會上,他表示,「國民黨會站在全民與台商的立場,讓台商的力量成為台灣力量的延伸。……透過青年學術交流讓兩 岸更和平,讓未來世代更合作。」這代表了繼承性的部分,但是朱立倫也說,「台灣是多元民主的社會,一定有不同想法,國民黨除了努力,也要接受很多指責與批 評。面對意識型態差異相當大的部分人士,刻意進行的抹紅或抹黑惡意攻擊,仍必須堅持立場、堅持做對的事情。」

顯然朱立倫對台商所說的這一段話,一方面是在說他自己領導的中國國民黨的堅持,另一方面也點出馬政府在推動大陸政策時,遇挫則退,遇難則躲,以至良法美意,虛擲空轉,反而延誤台灣的發展的問題所在。

其次,此行的作風上不同於以往的國民黨領導人的作派,他不走公務門、自己拉著行李、不禮遇通關,到了大陸不單獨坐黑頭車,而是與隨行者一 起坐廂型車,在論壇、會談之外的安排,主打「青年」、「台商」議題,與復旦大學、北京大學都以朱立倫之名安排演講和互動,然而在復旦大學演講之後,由大陸 「警車開道前往虹橋迎賓館,傍晚與俞正聲閉門會晤。」這時為了作客的禮貌和守時,朱就接受了陸方的安排;這樣的處理,顯然朱立倫希望告訴兩岸的人民,中國 國民黨在變化,中國國民黨在繼承傳統中改變民眾對國民黨的印象和定位,新的中國國民黨是親民的也是不斷邁向未來,「黨雖舊黨,其命惟新」,

其三、朱立倫此行中在「國共領導人」會面的場合中,大家評價朱的成績,用了四個詞,即「兩岸同屬一中」、「中華民國」、「求同尊異」、 「國際參與」。先是「兩岸同屬一中」,對於台灣綠營人士而言,其實不論朱立倫怎麼說,他們的反對是一樣的,而媒體注意的是馬英九說法的差別,其實朱立倫的 講法是以兩個文件為基礎:一是1988年7月7日中國國民黨「十三全」會通過的「中國國民黨現階段大陸政策」案;二是1992年8月1日當年「國家統一委 員會」所作的「關於『一個中國』的涵義」,顯然如果在法理上兩岸不同屬「一個中國」,中國國民黨不會有「大陸政策」,國家統一委員會也無須提出關於「一個 中國」涵義的官方解釋。所以朱立倫的說法是回歸而且忠實地繼承了中國國民黨的初衷和政策的本質。同時又區別了國共關係與兩岸關係的微妙差別。

朱立倫此行多次自然地說出中華民國,最重要地當然是在與習總書記會商之時,其實對中共而言,這也不是第一次,而且中共領導人絕非不知道兩 岸的現狀,問題在於如何在「一中」原則下解決此一矛盾,中共希望談判解決,台北方面希望北京端出方案,這才是關鍵所在,而不是在兩岸開放至此,台灣方面依 然要求我們的政治菁英以口舌之快,來自我滿足。因此在此一問題,朱立倫只是反映了台灣「小確幸」的島民心態。

再說「求同尊異」,此一說法朱首用於去年6月26日,朱立倫以新北市市長身分與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會面時,次又見於今年1月17日,朱 立倫當選國民黨主席給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的覆電中,是以「求同尊異」是他對北京的核心主張,有文章解讀中共的「存異求同」只是消極的擱置雙方的差異,而「尊 異」則是積極的以同理心去了解對方的想法,尊重彼此的差異,進一步再去化解差異;其實從積極性的角度,此一說法,恐怕不如習總書記的「聚同化異」更具有動 態感。進一步分析我們可以說「尊異說」與「中華民國」的癥結相同,關鍵在於何謂「尊重」,台灣要求什麼樣的「尊重」,如果北京認定台北要的「尊異」只是為 了偏安,則北京必然是全力專注自己的崛起,專注未來格局,台灣如果只想自己的悲情,在中華民族的現代化,在民族復興、民族崛起沒有自己的願景和抱負,沒有 參與的能力和意願,則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尊重」。

朱立倫的兩岸關係論述,如果真正找回中國國民黨「大陸政策」的本質,北京就無法不「尊異」,是以朱立倫除了口號上喊出「尊異」,也能在論述時提出有說服力的理想,自然贏得尊重。

最後是「國際參與」。這與前面的說法也都是相通的。不敢談判,不想談判,坐等禮物就是國民黨的心態,朱立倫作為中國國民黨的主席並不適合 在會談中提出個案,而應該就現有的國際組織與未來北京主導的國際或區域組織兩部分,建議兩黨進行研究,也開放平台,廣蒐建議,共尋方案,以便實現「同屬一 中」下,兩岸共同參與國際的可能,才能真正在求中國之同,尊兩岸對待「中華民國」之異。

四、解讀習近平的講話

從中國大陸央視報導的畫面來看,與以往的「國共領導人」會面的場景來看,此次會面顯然樸素很多,除了房間的隔牆和布幔之外,沒有任何裝飾佈置,背景簡單到 令人驚訝,幸好中評社報導提供了細節的描述,習是刻意走到福建廳門外迎客,一個個握手歡迎後,再一起進入福建廳,這和習近平見其他台灣政治人物有所不同。 這是比較少見的迎賓之道;應該說是真正完全符合了「簡單隆重」四個字,這就彰顯出習對朱立倫的重視;其次是習的講話是依稿發言,而且語調緩慢,似乎感覺得 出習對此次的講話相當慎重,為何習總書記重視此次的發言,習在講話一開始就點出:「兩岸關係處於新的重要節點上。兩岸關係路應該如何走,是擺在兩岸所有政 黨和社會各界面前的一個重大問題,攸關中華民族和國家未來,攸關億萬民眾福祉,需要我們大家認真思考。」所謂「新的重要節點」就是對台灣政局不明說的擔 憂,所以他呼籲「兩岸所有政黨和社會各界」需要認真思考。

一、「國共兩黨」是習講話的主要對象:習的講話先是回顧了「10年前,在兩岸關係劇烈動盪之時,國共兩黨為了兩岸民眾共同命運,衝破歷史 藩籬,實現和解,共商維護台海和平之道。」說明當前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就是因為前人的勇氣、智慧;撫今思昔,顯然習也很希望與朱立倫再一次開啓歷史新 猷,所以在短短的一千七百餘字的講話中,八次提到「國共兩黨」,在面對「兩岸關係處於新的重要節點上」,應有作為,雖然習在開始提及「兩岸所有政黨和社會 各界」,而其中主導的力量,主要還是「國共兩黨」。

二、「國共兩黨」應有的作為:習在講話中,除了兩次的「國共兩黨」是談及過去的作為之外,其他六次分別都是期待國共在未來的作為,「加強 交流、總結經驗、開拓創新」「堅定信心、增進互信,攜手建設兩岸命運共同體。」「正確認識,旗幟鮮明反對一切損害兩岸關係政治基礎的言行……為此,雙方可 以積極探討構建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制度框架。」「國共兩黨和兩岸雙方要著眼大局,本著相互尊重的精神,努力聚同化異。」「國共兩黨都要勇於面對,兩岸 間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和難題,積極探索解決之道。」「國共兩黨秉持民族大義,努力開創兩岸關係新未來。」簡單而言,習希望在歷史的節點上,國共應「著眼大 局」早一步進行兩岸關係政治性的探討,以便建立「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制度框架」,而不是問題導向的一個一個地解決,這裡就已經告訴台灣,解決問題是透 過兩岸的談判,才能有「合情合理」的解決方案。

三、日後的對台工作重心:習總書記的講話指出了經濟、交流、青年三個工作重點:在經濟方面,從台灣人民個人的利益感受到台商合法權益保 障,特別是台灣比較關心的參與區域經濟合作事宜,無一不包,可以說是貼緊了台灣人民的心聲。在交流方面,以人心交流,心靈相通為方向,以中華文化為紐帶, 彼此尊重差異、增進理解,相互認同為目的,為了便利交流,中共「將適時實施進一步便利兩岸同胞來往的措施。」在青年工作,習在短短的講話中,兩度提及青 年,先是要為「青年創業就業提供更多機會!」之後又提出「我們要更多關注兩岸青年成長,為他們提供更多機會和舞台,讓他們多交流多交心,成為共同打拚的好 朋友好夥伴。」習的講話說明了中共從現在到未來的對台工作的方向和重心。

習近平對此次「國共領導人」會面是很慎重的作了準備,從電視上看習近平的發言,是一字一句照稿宣讀,速度也比平時的發言更緩慢,對於朱立 倫要講的「求同尊異」、「合作雙贏」與「國際參與」等,習分別提出「聚同化異」、「實際行動」及「加強研究、務實探討」等說法回應在先,在未來「國共兩 黨」關係的期待上,提出勇於面對政治難題,「積極探索」解決之道,以及秉持「民族大義」,「著眼大局」努力開創兩岸關係新未來的要求,朱立倫顯得不敢回 應。由是觀之,「國共」兩黨為此次會面的準備工作周全程度,明顯有別。

五、結論

縱觀朱立倫此次的大陸行,在新國民黨的形象塑造方面有一定的效果,在「兩岸同屬一中」的提法既回歸到傳統中國國民黨「大陸政策」的本質,也在日後的「國共 關係」上有政治互信方面加分的作用。此外,我們也看到朱立倫此行的若干其他的未來意義,特別是面對台灣明年政局的可能變遷,則「國共領導人」的常態性會 面,有可能成為雙方減少誤解,降低誤判,維護兩岸「冷和」格局的唯一高層有互信的管道,此其一;另外,假如朱立倫在可預見的未來成為領導人,則是自毛蔣離 世之後,近半世紀以來,兩岸領導人唯一相互認識,而且是互有交誼、信任的情況,必然為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增添未可知的正能量。

其次,此次「國共領導人」會面,個人以為朱的表現也有失分之處,先是在「新國民黨」形象塑造上有些「表演」性太過,給人作做之感,如在機 場自己拉行李,在大陸大學講演以朱立倫為名,前者失去主席的高度;後者的關鍵在於內容的深度,從嚴格的角度說都是過度的「親民秀」,尤其在大學的講演重點 是「知識秀」,如果被大陸的大學生認為「知識深度」不足,則「親民秀」就只是次要的「秀」而已。再則,在「國共領導人」會面時,朱立倫不是照稿宣讀,而是 口頭表述,在正式的會談上並不多見,一方面容易出錯,另一方面恐怕也給人不夠慎重之感。

其三、國共兩黨確有必要在此歷史的節點上,共籌研究兩岸政治議題的工作小組,立足民族,著眼大局,面對未來,代箸方案,以供選擇,例如在 國際參與上,就可以以現有的國際組織為一類;北京主導的國際組織為一類,分別尋找台灣參與的模式,突顯「兩岸一家親」的關照之誠,或台灣的綠營會反彈,但 朱立倫不是說:「必須堅持立場、堅持做對的事情。」為台灣找出路不是「對的事情」?更不說,任何方案,台灣都可以拒絕,可以修改,只是方案,不是政策,不 應有太多顧忌。

假如朱立倫踏出這一步,則「朱習會」在兩岸關係歷史上,就可以和「連胡會」等量齊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