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一代的黑白歧視

翻轉檢視美國社會難題
李本京
(前淡江大學國際研究學院院長)


前言

從一年前開始,自克里夫蘭、巴的摩爾到紐約等大城無不籠罩在黑雲之中。這是因為白人警察不斷槍殺黑人所致。目前的情形是除了紐約市政府控訴其警察無由殺死黑人青年外,其他各地均未有任何官方控訴。其結果是各地反對聲浪不斷,有些地方還擴大惡化到燒搶等暴亂。

有鑑於此,歐巴馬動了怒,他在5月初面對巴爾的摩暴亂後,譴責暴行者,認為他們「不是在抗議,不是在陳情,而是在偷竊」。所幸在總統出面 發出重話之後,這一打、砸、燒、搶節目終於落幕。問題是為何黑白歧視問題,有時却不幸地要經過暴亂才能平靜。第二個問題是為何美國這樣一個標榜美國夢之大 國却有著此種特別黑暗的人種歧視問題。

蒙羞之歷史篇

美國人今日可以大聲地說,美國是一個實現民族大熔爐之移民國家,是一個人人平等同享自由的民主國家。事實上的真相却令人不敢相信,這就是人人可以作美國夢 之樂園。因為人種歧視,族群相異之事實仍在,華府的華麗文宣或為動聽之言,却也難以解釋為何黑白問題常會出現,甚至還有燒、搶、砸、竊之景象。

要回答這一問題,可不是件容易之事。這是因為整體事件之發生來自於歷史背景、經濟困境、社會歧視等因素。就所有少數族群而言,除了印地安 人外,黑人來美最早。事實上,遠在1776年建國前就來到新大陸。降至1861年內戰前,黑人已達近於20%總體人口之多。待至內戰結束(1865)國會 才通過「廢奴案」(第十三號憲法修正案),然而此案並未給黑人帶來足夠平等的機會。

針對黑人之福祉,國會於1964年通過了《人權法案》。翌年再由國會通過《投票權法案》,直到此時,黑人才與白人享有同樣的政治平等。雖 然黑奴制度早已不在,然而在「分離制度」的情勢中,仍然生活在歧視的氣氛中。如今這些不良作為因新法而消失,黑白兩大族群在理論上是應該完全平等的,然而 事實上,並非如此,為何這樣,有關人士能從歷史回憶中找到答案嗎?

事實上,黑人的回憶更是痛苦,因為在1850年代有了殺害人的私刑,這就是聲名狼藉的3K黨事件。一直到1960年,這一以殺黑人為宗旨之地下黨派才告終 結。在這段期間,五千黑人被白人私刑殺害,令人吃驚的是3K黨員中居然有政府官員、知識分子、中小企業等中產階級,遍佈全國,以群居南方為主。所行不但冷 血,且近瘋狂,是近代史上族群殺害最殘酷之一頁。

一頁令人心酸之數據

從歷史上看,黑人被私刑殺害之傷痕,不曾被時間潮流沖刷不見,黑人心中之怨氣經過半個多世紀,仍是人們心中傷心所在。在過去時日中,甚多專書及記載均為文 痛斥3K黨之暴行。這種不滿充斥在好幾次「暴動」之中,儘管時間流動。然而這類殺人事件,終無法完全忘懷。成為人們遇見警察殺傷殺死黑人事件,就會連想到 3K黨事件。

在多次黑人「暴亂」中,警察成為千夫所指之禍首。社區年輕人藉機經由抗議、遊行來表達不滿。然而在得不到合理之官方回應後,就可能發生暴 亂。在過往50、60年中要以1965年洛杉磯之華茲暴動(Watts Riot)最為嚴重。雖然官方認識到這等事件之嚴重性,然而到2015年又發生了巴爾的摩暴亂。

在多次「暴亂」之後,除了舊仇、新恨外,尚有對生長在社會下層,經濟落後之居民,一經警民衝突,就會燃起怒火,「暴亂」由是而生。黑人在社會、經濟層面是居於怎樣的一個不公狀態,看看下面一些數據就可瞭然了。

第一項是比一比雙方中等階級之收入,黑人為3.3萬美元,白人為5.5萬美元。再就對社會平等認知而觀,56%黑人認為社會存有歧視現 象,而白人則僅有6.6%認為如是。再就讀大學之比例來看,黑人僅為18%,而白人則為56%。最後要比較的是雙方在總人口中之比例,黑人為13%,白人 為37%,然而在吸毒人口中,則黑人高居38%,白人僅為13%。再有一項令人吃驚的數據是槍殺案之比較,黑人犯案為47%,而白人僅為12%。

從這些數據中,黑人的真實面貌是不幸福、不樂觀的。這之中包含了錢賺的少,敎育受的少,吸毒及槍殺案較多。這對於黑人之形象大有傷害。然 而這一現象之產生究竟為何?黑、白兩族群那一個族群應受到譴責,應勇於負責?就目前以觀,迄無定論,尚在各說各話之中。謹將各造所言,鋪陳於後,聰明的讀 者,定有所見。

先說說黑人族群怎麼看此一狀況。在這一群體中,有人非常理性,有人則非常情緒化,各有強烈之意見表達。理性說道之代表人物為《華爾街日 報》編輯及主筆。曾出版一本標題滿有意思的書,《請停止幫我:自由派分子如何讓我們難以成功》(Please Stop Helping Us: How Liberals Make it harder for Blacks to Succeed)。

他就是鼎鼎大名的萊里(Jason Riley),這位黑人作家却在保守派的《華爾街日報》工作,他在2015年1月30日應緬因州希爾斯代爾(Hillsdale)大學邀請發表專題演講,題目相當引人入勝。──「族群關係與執法」。此校為保守派之重鎮。

萊里認為黑人應該負起本身是否成功之責任,不可將責任推給白人。首先就應該重視敎育,他指出80%之紐約市黑人小學生考試不及格。孩子們 看的書比白人同學少,然而看的電視多。他認為白人最怕被定為「種族歧視者」,於是為了討好黑人,而不願意指出黑人之弱點。如此則黑人不注意自己之缺點,當 然就無從改進。

萊里承認,在某些以黑人為多數的市,黑人多為市長,然而這些市長多在當選後未能給黑人年輕人更多輔導,他認為靠人不如靠己。總是怪罪白 人,對自己是無益的。當然一些從事社運之自由派人士之火上加油,無異撕裂黑白之禍首,他們美其名為黑人發言,其實是利用黑人選票以滿足自己之政治慾望。

另外一位則完全講的不同話語。他就是知名的作家──亞瑟克(Herbert Aptheker),這位具有博士學位的多產作家稱得上是黑人研究之先行者,他自1943年始至1970年代共出版了20餘本專書,另外還主編了十餘本有 關黑人問題的重要書籍,透過他銳利的觀察及生花妙筆寫出最為猛烈率直的反白人書籍,其影響力甚是浩大。有必要在此作一簡介。

他的每一本書均透露黑人不但是弱勢族群,而且是被白人刻意歧視之對象。在他的名作《美籍非裔現代史》(Afro-American History: The Modern Era)中,將華茲暴動中之暴動說成起義,由此可知他這位激進派如何地激進了。文中不時用「起義」一詞來取代「暴亂」。他並將「貧民窟」名詞大加利用。而 將「貧民窟暴亂」寫成「貧民窟起義」(the ghetto uprising),看起來好像是在搞革命。

他的主要論點有二,其一是白人刻意製造「貧民窟」在此區內,人們住的不安全。因為這一區是犯罪率最高之區。除此之外,此區內之居民人均收 入最低,教育水準也最低,此區內之公立學校均缺少好師資,好設備。小型商家貨品價格特別高,公共設施缺乏。一切的一切均是次等公民待遇,他斷然認為唯有消 除此種社區才能還給人民公道。

他的第二個重要意見,要「對立」才能換取政府注意,應善用遊行、示威等激進方式才可改進黑人之生活。他堅信,所有媒體均在白人影響下,並 且是「反動」的,這種用語與冷戰期間共產主義國家所用者相似,他相信右派保守白人罪不可恕,因為他們仍有當年南方白人施行奴隸制度的痕跡,而深信奴隸制仍 然施行於美國境內。他的如此激情說法引來不少跟隨者,尤以年輕黑人為最,影響力不言而喻。

結語

黑白歧視問題一代一代留傳至今,未見稍解。一有任何警民衝突,即會點燃本就存在於黑人胸中數十年之怨憤。當然可能形之於暴力手段,然而此種非法手段,則可 以佐以燒、砸、搶、偷等犯罪行為,更引起白人與黑人間之猜疑與怨恨。就白人社會而言,這種視法律為芥物之行為當然不可取;然而對黑人而言,則不由得想到他 們的祖先曾被3K黨不法分子之凌虐。經由此次暴亂或能紓解一己之胸中鬱憤,然而却更一次重傷雙方之感情,又一次無情的斷毀雙方的信任。

「暴亂」確是一帖猛藥,或因此讓白人統治者瞭解此等事件之重要性,然而却更加深雙方之恨意。而以社運人士而言,則是一面倒地聲援黑人。這 一行為不見得有益社會和諧,却很有可能加深雙方之鴻溝。雙方不必要仰賴社會人士之支持,而應反求諸己,尋求一帖靈丹妙藥來解決這一百多年來族群問題。

最重要的一點是雙方不可有「定見」,而應更具包容性。一般而言,白人多以為黑人少年或有犯規及犯罪之傾向。這種「定見」就不知不覺中予青 少年黑人以犯罪者視之。這種歧視較法律歧視或社會歧視更嚴重。因為這種歧視常在某些人心中,若此人不說,則此「定見」也就不見踪影。然而却早深植人心,不 知不覺影響有關黑白問題之看法。

美國是當代最富足、最先進之國家,在國際間為求政治影響到處撒錢,以聖誕老人自居。或強兵經武,力保世界警察之地位,而忽略「貧民窟」問 題是不人道的。任何人如到紐約、費城、芝加哥等大都市,均可發現一大片或一小片之「貧民窟」,其殘破有如二戰空襲後之斷城破垣。令外來者不解,也令人好 奇,這就是製造了美國夢之寶地嗎?

當然去除「貧民窟」不可能,然而改進或重建總是可行的。為政者若將人民血汗錢投向國防工業,或給予某些政績不佳之國家領袖,就是刻意忽視黑人之典型案列。假如白宮主人不此以為,仍誇言不覺,則族群矛盾當再出現。一代一代的歧視當然就是當今美國社會第一難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