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乙未年苗栗戰役和史蹟(上)

張健豐
(民間台灣史學者)


今年2015是台灣光復70周年,是乙未年,也就是台灣反割台抗日120週年。筆者特將多年來對此領域研究的成果發表於此,以饗讀者。

1895乙未年桃竹苗的抗日領袖,由日軍於8月中攻陷苗栗所繳獲吳光亮的文書中可看出端倪:

欽命幫辦台灣防務統領福軍閩越南澳總鎮依博德恩巴圖魯劉為

照請事︰

為照台北軍情,自本月12日以後,便隔絕不通,屢派辦探查,各節未可據為實信,惟有各防各境,加倍嚴守而已。茲查貴鎮,駐守新苗兩處,台 北情形,較易探聽。如果該處兵力,卑薄吃緊難恃,則請移駐台灣(台中)府城,再添營勇,以固半壁。當此時勢,礙難守株而不變通……。望切須行至照會者。

統領飛虎新苗各軍前任台灣總鎮吳

以上劉永福的照會文於光緒21年5月30日簽字(陽曆6月22日),閏5初6日(陽曆6月28日)到達〔註1〕。由此可知,桃竹苗的抗日 領袖為前台灣總兵——吳光亮。他於乙未年澎湖淪陷後,率領所募舊部飛虎軍五營共2,000人駐守新苗一帶的中港、後壠(土龍)海口〔註2〕。後來,在日軍 近衛師團即將攻陷台北時,曾北上增援,後退居新竹〔註3〕。吳光亮因為客籍出身,且德高望重,故被推為統領飛虎新苗各軍的統領,指揮北台灣各地抗日軍和日 軍作戰。當時,因電線到大甲溪就已斷了,故只能用書信和坐鎮台南的劉永福往來。

此外,奉台中知府黎景嵩命統率新楚軍二營,會同另外兩營共赴前線禦敵的楊副將。兵未至新竹,而新竹已為日軍所佔。楊副將遂紮營於距新竹城 不遠處,急與駐水仙崙、二重埔等處義軍統領邱國霖、姜紹祖、徐泰新、鍾石妹等取得連絡,更與頭份之吳湯興、徐驤,安平鎮之胡阿錦、黃娘盛等約相呼應。遂於 7月10日反攻新竹城,因日軍早有準備,反攻失敗,姜紹祖被捕,鍾石妹敗回大山背〔註4〕。

面對抗日的嚴峻情勢,師團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決然帶領近衛師團從台北南進,時間訂在陽曆7月29日(以下同)日軍開始掃蕩的當天。本來預 定於7月31日繼續於中壢停留,因病,不適在此,乃先師團司令部於下午三點半搭火車出發。於是,加掛客車一輛於一輛載運糧食至兵站部的貨車,給北白川宮搭 乘。一路見沿道山上抗日軍之哨兵和旗幟分佈,黃昏抵達新竹〔註5〕。

傍晚六點十分,北白川宮乘車來到新竹火車站,和各部隊接受新竹支廳長松村雄之進所引率多數紳民之奉迎。北白川宮坐上轎後,經東門外之迎春橋,入兵站司令部徵用的潛園行館內的爽吟閣御舍營。從此日至8月7日,共八天在此滯陣,督軍務並靜養,病狀漸輕快〔註6〕。

同日,近衛第二旅團長山根信成少將率左側隊,從大嵙崁出發,一路沿著今天的北二高各鄉鎮進擊。8月2日,山根支隊從龍潭陂、銅鑼寨,進攻新埔,3日,內藤支隊、松原支隊隨師團司令部從大湖口進入新竹〔註7〕。

此時,抗日軍總指揮吳光亮,從新埔撤退至苗栗〔註8〕。當日軍從新埔往芎林進擊時,世居桃園南崁頂庄的抗日志士林為恩所率的棟字副營在水尾莊,也就是今天的月桃窩古道,狙擊山根支隊的部隊。兩軍激戰後,日軍發現有不少女兵的屍體倒在血泊中〔註9〕。

8月7日,日軍由新竹城外進擊新竹東方抗日軍的據點——金山面,也就是現今新竹科學園區的所在,配合進擊金山面南方的水仙崙之山根支隊,兩路包抄,抗日軍不敵而撤退。今金山面昔日的義軍據點——金山寺石佛柱上還遺留當時日軍射擊的彈孔〔註10〕。

此時,正逢北白川宮的胞弟貞愛親王於月初率領第二師團的混成第四旅團轄下的第五聯隊,接替近衛師團從新竹南下後,新竹至基隆的守備。據當 時《讀賣新聞》記載:此部隊,為適應台灣環境,所穿的夏季服裝為白色染成草色(卡其色,Khaki來自於印度)的夏服。因近衛軍在蔥鬱的台灣山原作戰,白 服時常為敵人攻擊之目標。

於是,近衛師團長能久親王預定8日對新竹南方的抗日軍展開攻擊,做出以下部署:

一、左翼隊須在上午五點以前,於面向雞卵面的賊徒(指赤崁頭附近的抗日軍)的陣地就位完畢,從西南方逼近或立刻發動攻擊,並與7日於水仙崙露營的山根支隊保持聯絡。

二、右翼隊也須在上午五點以前,於面向枕頭山(客仔山)的賊徒的陣地就位完畢,並在與左翼隊聯繫後發動攻擊。

兩翼隊司令官——左翼隊近衛第四聯隊長內藤正明大佐,右翼隊近衛第一旅團長川村景明少將都依照指示,於7日下午,命各隊長分別在客仔山和雞卵面集合。當晚月色明亮,各部隊均十分小心謹慎:卸掉軍帽遮陽白布,穿著夏天外套,避免武器反射光線或弄出聲響〔註11〕。

8日天漸明朗,日軍右翼隊,從新竹通往中港(今苗栗縣竹南鎮)之道路,由枕頭山之左翼牽制攻擊。近衛第二聯隊長阪井重季大佐命令向正面之 敵,發射野砲和機關砲。隨後以手兵16人直往敵之砲兵陣地,敵棄守,壘內死屍槍彈狼藉。之前圍攻新竹城戰役失敗的楊副將,轉移陣地於赤崁頭東方的水尾溝西 方的榕樹崗;佈置砲隊以阻日軍南下。然而日軍分由石碎崙及雙溪兩面夾攻,更佈砲陣地於雙溪崎北邊高處,發射野砲和機關砲。砲兵頻頻注下曳火彈,野砲之效力 果能達到抑壓敵人山砲之火力。楊副將拔刀指揮,中彈身亡。眾將士即以戰旗裹楊副將屍退入新城,葬於苗栗縣頭份鎮,當時人稱為楊大人之墓,慕其忠烈者,常往 憑弔。另一說是在砲戰激烈之際,楊軍大砲手中彈,軍心動搖。有提議轉進者,楊副將叱為臨陣退縮,即手刃之,以示死守陣地決心。但兵將皆無戰意,其中有一不 義部屬,從背後開槍擊斃楊副將後,約五百人望風而逃〔註12〕。

此時,右翼隊已推進至靠海的內湖庄東方高地和據尖筆山的抗日軍相對峙。因左翼隊自早上甚疲勞,且山根支隊又以道路之險惡未達預定之位置, 師團長北白川宮決定翌早才對尖筆山攻擊,諸軍在其駐守位置露營〔註13〕。後預備隊在赤崁頭西方的茄苳湖(今中二高過新竹系統交流道南下左側不遠處)附近 高地露營;左翼隊在崎林庄(今新竹縣寶山鄉深井村,今中山高過新竹系統交流道南下右側不遠處)附近高地及茄苳湖南方、崎林庄西方的南隘庄西北高地露營。

日本海軍方面,8日黎明,東鄉艦隊的吉野、浪速艦為了配合近衛軍從新竹南下的作戰,向新竹香山海岸發出艦砲。司令官東鄉平八郎以望遠鏡遙 望陸地,發現山丘上有幾處冒煙,寬而短的是步槍齊射發出的,圓而高的則是野砲、山砲所產生的硝煙。而旌旗處處、人影參差的是抗日軍,反觀隊伍整齊,肅靜前 進的是近衛軍。也可看到抗日軍的堡壘被火燒毀產生的巨大黑煙。抗日軍進退失據,遂退至尖筆山的堡壘,兵力約為7,000人。此日戰役持續約五個小時結束 〔註14〕。

當日,率預備隊,隨左翼隊之方向前進的北白川宮師團長在新竹牛埔山(在新竹市客雅)搭天幕露營。此日氣溫達38度。因牛埔山附近幾乎是禿山,沒有可休憩的木蔭,又不得清水,只能以田間之污水,炊糒〔註15〕進奉。北白川宮露宿時,作一首詩:

追擊奏功休隊兵 貪眠山坂(土反)待天明 

日中炎熱全消盡 月下露營千感生〔註16〕

明治34年(1901)11月,北白川宮大妃殿下、大正六年(1917)10月,北白川宮成久王同妃房子內親王(1890-1974)兩 殿下親自造訪「北白川宮御露營地」;大正7年10月,御露營地下數十步,位於牛埔山山腹的新竹神社鎮座,同九年列縣社。神社創建之初,潛園屋主林榮初獻納 的爽吟閣,於大正八年新竹神社旁移築,同九年能久親王於中港御舍營所使用之寢台同神社獻納,也安置在爽吟閣〔註17〕。

大正12年4月,日本皇太子殿下新竹州廳行啟之際,差遣御史至新竹神社參拜,並視察御遺跡,大正15年北白川宮大妃殿下重新造訪,新竹神 社參拜,御覽御遺跡。當時牛埔山的樹已相當繁茂,特別是松樹,故也稱松嶺。此外,也有竹林等。但乙未當時此丘陵地帶經台灣人非法濫伐之結果,樹木一顆也沒 有,僅一棵老榕樹免於濫伐之禍,悄然孤立,北白川宮時時在此逗留〔註18〕。

新竹神社於2001年(民國90年)經指定公告為市定古蹟,但後來為「大陸地區人民新竹處理中心(靖廬)」。

8月9日,東鄉艦隊兩艦奉命砲擊中港,支援陸軍的尖筆山作戰。尖筆山乃中港附近唯一的山峰,海拔102公尺,迤邐在中港北方,今有中二高經過。

〔註1〕張健豐著《日落台南城》,海峽學術出版社,2014-08,頁247-248。原文引自大谷誠夫著《台灣征討記》,明治29年4月14日發行,頁277。
〔註2〕《台灣日日新報》1905-11-09,漢文版,拾碎錦囊(97)吳霽軒;台灣文獻叢刊第64種《台灣詩乘》卷六,頁237;許 佩賢《攻台戰紀》台北市:遠流,民84年吳密察導讀,第27頁,原文引自台灣行省軍械局委員陳昌基著《台島劫灰》;鄭喜夫《民國丘倉海先生逢甲年譜》,台 北市:台灣商務,民70(1981),P43-44,原文引自《丘逢甲信稿》。
〔註3〕張健豐著《乙未割台憶舊路》,台北市:海峽學術出版社,2010,初版,頁277、281。稻垣其外《北白川宮》,台北:台灣經世新報社,昭和12年(1937年)頁489。
〔註4〕新竹縣文獻委員會《台灣省新竹縣志稿》民46,卷九,人物誌,頁47。
〔註5〕東京:博文館《太陽》,第一卷第10號,1895,頁1977。
〔註6〕台灣總督府內務局《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跡》(史蹟調查報告第一輯),昭和10年(1935年)10月25日發行。頁20-21。
〔註7〕前揭《乙未割台憶舊路》,頁241。
〔註8〕《台灣日日新報》1905-11-09,漢文版,拾碎錦囊(97)吳霽軒。
〔註9〕前揭《台灣征討記》,頁178-179。
〔註10〕前揭《乙未割台憶舊路》,頁291。
〔註11〕參謀本部編纂《明治27-8年日清戰史》,東京市:東京印刷,明治40年(1907年)10月8日發行,第七卷頁209-210。
〔註12〕松本正純《明治29年台灣征討史》,明治29年版,東京:長谷川書店,明治29年(1896年)5月11日發行,頁123-124;《新竹縣志》卷九,人物志,頁47。
〔註13〕前揭《明治29年台灣征討史》,頁124。
〔註14〕許佩賢譯《風俗畫報.台灣征討圖繪》之《攻台見聞》第103號,第三編,明治28年(1895)11月28日發行,頁212。
〔註15〕糒:乾糧之一,用大米煮飯晾乾製之,由河內國(在京都和大阪之間)之道明寺始創,故名。
〔註16〕吉野利喜馬《靖台之宮》,大正15年,頁152。
〔註17〕前揭《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跡》頁22-24。
〔註18〕前揭《北白川宮》,頁584。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