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談習近平訪巴基斯坦更深一層用意
熊玠
(紐約大學終身教授)
兼談習近平訪巴基斯坦更深一層用意
熊玠
(紐約大學終身教授)
導言
一個國家與個人極為相似之處,即常常會沉溺於自己以往意氣風發時期的記憶之中。譬如,儘管21世紀已進入地緣經濟時代,但美國對於中國之興起仍舊是以過去 的地緣政治時代(零和)的作法相對,可說極盡阻擾干涉之能事,一如冷戰期間美蘇對抗。殊不知時代已大有不同,而中國亦絕非昔日蘇聯。今日中國之興起,亦與 歷史上任何初次崛起之強權具有兩點絕大差異:一、其他崛起之強權無不侵權掠地、剝奪他人。實例:搶得工業革命之先的英格蘭、拿破崙的法蘭西、明治維新以後 的日本、俾斯麥以後的德意志、以及斯大林以來的蘇聯。統統是第一次崛起的暴發戶。可是中國目前是第二次興起。因為中國在713-1820年一千多年間曾 是世界上國內生產總值(GDP)最大的國家,比全歐洲加起來的GDP都大 (按照英國經濟、歷史學家麥迪森〔Angus Maddison〕的數據)。只有在鴉片戰爭以後,歷經內憂外患,中國才沒落了一個半世紀;二、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在習近平時代,已悟得用地緣經 濟之道理,用以對付美國的圍困,即以非零和遊戲規則處之。
中國的三項創舉,包括透過金磚五國合辦的「新開發銀行」(BRICS-NDB)、另外由它自己帶頭啟動的「亞洲開發銀行」 (AIIB,簡稱亞投行)、以及更具深厚意義的「一帶一路」 工程,俱是出自地緣經濟考慮的傑作。而且符合兩個其他學理的內涵。其一、是不以硬實力(軍力)挑戰美國之霸權;而是儘量寄望於「軟實力」。其二、是以一己 之長(中國的經濟實力)彌補自己相對之短(譬如軍力與科技仍落後美國)。用高檔國際政治學的術語來說,這兩點可以概括成對美國霸權進行「不對稱」 (asymmetric)抗衡的戰略。所謂不對稱的抗衡,如用白話來說,就好比「微軟公司」不和IBM公司在大型主電腦上比苗頭,而是以發展並推廣小 型個人電腦取勝。同樣的,中國不和擁有19艘航空母艦的美國在航母上較勁,而在發達潛水艇方面下工夫,以保自己海上的權益,正是異曲同工之妙。
在繼續討論之前,我需要對地緣經濟與地緣政治之差異,略加表述。
簡析地緣經濟有別於地緣政治
地緣政治在國際關係上有很長歷史,也是浩瀚之學。但意識型態與領土關切兩點,可以歸納為它的兩大主要關注,而地緣經濟是比較新的觀念。學界雖然已有人常掛 在嘴邊引用地緣經濟,可是還鮮見對它有具體之定義。美國政府決策人與他們的智囊,亦可說對之欠有確切的掌握。至為可惜。本人在1997年的英文拙著 (Anarchy and Order;已由中國社科院委請專人譯成中文《無政府狀態與世界秩序》,於2001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曾為「地緣經濟」作了以下定義:「國 家權力的大小已不再由一國單一的軍事實力來衡量……,事實上經濟安全在重要性上已經遮蔽甚或超越軍事安全。一國在地緣經濟場景下的權力,將是一系列組成因 素的聚集體……。包括:1.掌握基本資源之供應;2.可輸出的資本;3.現代商品的高效生產;4.對全球經濟與金融決策的影響;5.國內外掌握了大規模的 市場,再加有足夠所需的取之不盡的廉價勞工與高檔的管理人才;6.為了執行國家目標有動員國家經濟能耐的決心」(見中文譯本,頁251-252)。
依據這個定義,以上所提中國的三項創舉,證明北京已領悟了地緣經濟之期許。更為可貴的是,這些創舉(尤其是一帶一路)表明了中國有上述6.所言的決心;用以發揚符合地緣經濟精神、與以一己之長補一己之短的迂迴(不對稱)戰略運用。
一帶一路工程之宏大構思與抱負
因限於篇幅,本文僅能對一帶一路工程,據個人的體會,略加分析,聊以表述中國外交上在地緣經濟時代追求與發揮軟實力的戰略勝算,以供讀者參考。
雖然國際上更多人注意到亞投行的創舉,特別是儘管在美國公開反對之下,居然仍有57個國家(包括西方發達國家18個;亞洲37個),其實 個人以為「一帶一路」的潛在功能,相較之下有過之而無不及。所謂「一路」的宗旨是要將歐亞65國(44億人口)聯繫成為一個共同生命體。意圖由西安出發, 穿過中亞細亞、中東、俄羅斯以至歐洲。而所謂之「一帶」,是要用海路將南海、印度洋、東非、紅海以及地中海連成一體。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用建造一個 經濟共同體來將歐亞兩大洲打成一片。亞歷山大曾於2,341年前率領大軍打到今日印度的邊沿,可是他企圖以軍力沒能完成的雄圖宏願,看起來,此「一帶一 路」工程有希望達成;而且是在中國人的籌劃與推動下,並不以武力完成的。壯哉,巍巍乎我大中華也!
「一帶一路」工程的推出,最終能達到之目的,可以歸納成以下幾點:1.提升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俾可與美國匹配;2.標榜公開行政與管理 之原則;3.將其他很多國家納入中國之外交圈,一如昔日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制度」所組成的國際關係圈一樣;以及4.逐漸將人民幣發展成世界上的一種外匯 儲備貨幣。
另外,這項工程,還有一個隱藏的戰略作用。要了解這一部分,我們須深入了解習近平今年4月專訪巴基斯坦之作用。一般人(包括媒體)僅注意 到在習近平座機進入巴國領空時,巴國特派八駕JF-17雷霆號戰鬥機(中國造)臨空護航習主席座機降落到伊斯蘭馬巴德機場。另外大家都注意到,習近平之來 到,給巴國帶來了460億美元的投資。此數目相當於巴國過去10年內得到所有外來直接投資(FDI)的三倍;也比巴國自2002年以來由美國獲得的310 億美元的援助多出150億。可是,習近平之行,更有意義的是幫助中國取得了在從巴國瓜達爾港口(Gwadar)經過巴國控制的喀什米爾到達新疆喀什克爾 (Kashgar)長達三千平方公里的長廊之中修建一個長達1,300公里的公路。此公路完成以後,中國將可以經過巴國瓜達爾港口增加它對阿拉伯海地區的 影響力。同時有助於同西亞、歐洲、與非洲的貿易。中國更可有獲取西亞(尤其是伊朗)石油供應的捷徑。在中國完成自瓜達爾港同喀什克爾的油管以前,這條公路 有其極大的作用,可知。(同時中國將幫助建造價值20億美元的巴基斯坦通伊朗的輸送天然氣的管道。)
孰知中、巴如此密切關係之發展,卻立刻導致印度擔心自己欲擴充與阿富汗及伊朗關係的計劃將橫增變數(印度已撥款一千億美元來開發伊朗的查 巴哈港口;而且企圖經過阿富汗以接近伊朗,就可以不須經過巴基斯坦)。因此,印度總理莫迪迫不急待地在5月(即習近平訪巴的次月)親訪中國。中方安排他第 一站在西安落腳,會見習近平。想必中方用意在顯示中國「一帶一路」的陸路起點,就是由西安開始。顯然莫迪也體會到中方的用意在參觀兵馬俑時駐足良久,嘆曰 此為中國燦爛文明之佐證。在大興善寺與中國高僧也以「用東方智慧澆灌中印友誼」相期許。暗示印度知道在中、美之間,應該如何選擇。莫迪在訪華前也曾光臨過 日本,而由於訪華之行已「暫定」不邀請日本參加今秋的美、印的聯合軍演。縱使這個「暫定」是外交詞令,但已可看出在美國極力拉攏日本與印度以孤立中國的如 意算盤,已經起了新的變數。
結束語
中國的地緣經濟戰略所演變出來的招數,還不只這裡談的「一帶一路」和以上所提到的兩個發展基礎建設的銀行(BRICS-NDB; AIIB),而且中國臆想的「走出去」目標,還不止橫跨歐亞大陸。5月17-29日李克強出訪拉美四國(巴西、哥倫比亞、秘魯、阿根廷),簽訂對打造「兩 洋鐵路」研究可行性的協議。構想中是計劃橫跨巴西、秘魯連接大西洋與太平洋的鐵路。此項建議最早由習近平主席2014年出訪拉美時提出的「框架協議」產 生。這不僅可使中國建設高鐵的成功經驗推廣出去。兩洋鐵路完成後,巴西的礦產就可以直接裝船運往中國。其象徵意義可打破一個多世紀以來美國藉巴拿馬運河對 國際物流的壟斷地位。中國已與印尼、泰國、老撾及非洲若干國家簽訂了同樣的築建高鐵的協議。而且中國企業亦參與俄羅斯首條高鐵的規劃設計。具體而觀,在 「一帶一路」推動下,中國高鐵「走出去」步伐正在加快。李克強拉美之行,也與此有關,更是助了一臂之力。
正如以上所說,中國的這一切安排,性質是屬於地緣經濟之創舉;其目的乃在發展中國之軟實力。而其做法之兩大特點是一、不直接與美國起「硬 實力」的抗爭;而二、正是以一己之長補一己之短。這些都是極有創見之舉,而且顯示了決策人與智囊對國內國外的行情瞭若指掌。頗得孫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戰不 殆之機。◆
社論
安倍訪美
朱習會
一帶一路與中國外交
中美人權
兩岸關係和台灣事情
乙未之役
海峽短評
編後
轉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