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未來走向的遠景

洪秀柱和平協議政見之分析
王繼舜
(政治大學外交系博士生)


立法院副院長洪秀柱於5月初以《兩岸需要一個和平協議》之文件,正式提出兩岸未來走向的藍圖。直至目前,仍是國內政壇中唯一敢明確提出兩岸未來走向的政治人物。

清楚劃分「國家」和「政權」

洪文於頁首,便開宗明義提出簽署兩岸和平協議,須遵守五個原則:恪遵憲法、平等尊嚴、整體推動、確保和平與民意為本。上述原則完全遵守台灣人民最重視的「主權」與「平等」問題,在「主權不被矮化,兩岸地位平等」的前提下,展開協商。

值得注意的是,與其說上述原則是對中共政府領導人的聲明,更多的成分是解釋給台澎金馬的民眾理解:一、恪遵憲法部分,重新強調《中華民國 憲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平等而非從屬地位,即是提醒中華民國憲法之重要性與不可毀棄性。當今獨派團體強調獨立建國的同時必大幅修改憲法,最終達 成毀棄憲法的目標。殊不知這部憲法乃是維護主權,得以與對岸平起平坐之有力武器。正如文中所提及,《中華民國憲法》於1947年公布,於時間和地位上斷無 隸屬於1954年才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之理。職是之故,恪遵《中華民國憲法》亦即站穩與中共平等談判的有利地位。二、平等尊嚴部分,此論點乃為 了掃除國內民眾對於主權被打壓、矮化的疑慮,同時杜絕綠營政客的政治炒作。三、民意為本部分,隱含中華民國的主權,在台灣屬2,300萬人的主權,不是少 數群體的主權。也就是說,這份和平協議,需經過全台灣絕大多數人同意,一旦違背台灣人民的意志,這份協議自然無效。

文件中重要的宣示是「主權宣示重疊,憲政治權分立」。可說是九二共識中「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同義解釋。文中還以中國歷史中戰國與三國 時代為例,說明同一時期中,同一個「中國」是可以出現多個政權,而當今兩岸的分立同樣可以作如是觀。「國家」和「政權」的清楚劃分,解答了許多人心中的疑 問,也同樣破解「一邊一國」的迷思。

此外,文中提及的「整個中國」概念,也是帶領台灣人民走出「統」、「獨」思維的重要立論。

走出「不統、不獨、不武」框架

然而,和平協定如要付諸實現,仍有來自內外雙方的挑戰。和平協定的最大挑戰,即是自古以來的「正朔」概念與中共的統戰思維。東亞體系乃依據儒家思想演變而 成的朝貢體系,與西方的國際法體系概念截然不同。朝貢體系強調的是「天無二日」,亦即天朝只能有一個,其餘國家與政體只能居於較次等的地位。這也是 1949年兩岸分治以後,雙方均自居「正統中國」近40年的主要原因,「名分」的問題不僅在台灣視為主權是否被矮化的象徵,即使是中共方面也將其視為敏感 的問題而字斟句酌。目前看來,中共能夠接受的名稱仍為奧運模式的「中華台北」;承認中華民國的存在無異公開承認了「兩個中國」下的「兩府」,這是當今中共 領導人所不能接受的。

其次是中共的統戰思維。自馬英九總統上任以來,兩岸關係大幅改善是不爭的事實;然而中共在口口聲聲說要寄希望於台灣人民之同時,對台灣方面政治上的訴求能忍受到何時?忍讓到何種地步?這些都是未知的答案。

除了中共的挑戰,來自內部的分歧意見也是相當大的變數。十多年來中學課綱「去中國化」的結果,台灣年輕一代對於中華民國的歸屬感與對「中 國」的認同逐年減低,和平協議被獨派分子輕易地解釋為「投降協議」是可預見的發展,如何重新建立認同,會是與中共談判前,台灣未來領導人所要認真解決的的 問題。

綜觀《兩岸需要一個和平協議》,全文並沒有提出前所未見之觀點,然而以當前綠營勢力坐大、國民黨聲勢低迷之際,洪女士願意拿出氣魄與擔當,走出馬總統「不統、不獨、不武」的框架,為台灣人民提供清楚且具體的遠景。這樣的態度,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