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貫堅定不參加亞投行

李中邦
(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總編輯)

冷眼看日式打壓亞投行的伎倆


中國大陸倡議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AIIB,簡稱亞投行)57個創始會員國6月29日正式在北京簽約成立,預定今年內開始運作,亞洲地區再誕生一個為開發國家提供興建基礎設施融資的國際金融機構,不過,長年為亞洲開發銀行(ADB,簡稱亞銀)霸主的日本,沒有參加也就罷了,還在近日亞投行醞生期間,從政府到媒體輿論,連番對亞投行出招攻擊打壓,究竟何者好鬥?何者在創造經濟共贏的契機?大家不妨細細客觀衡量。

先進國有信心、開發國歡迎

5月22日亞投行創始會員國即在新加坡達成出資比率的協商,許多出席會議者、包括歐洲人士均認為,經營、管理可確保跟世銀、亞銀等原有國際金融機構一樣的水準。比率以國內總生產作基礎,名目國內總生產(GDP)占六成,與參考各國物價水準調整過後的購買力平價(PPP)基準GDP占四成的比例計算。亞洲國家出資75%,歐洲等區域外國家25%。6月16日成立協議出爐,總資本額1000億美元,由於會員國遽增到57國,中國大陸並沒像當初所說負擔約50%,而是297億美元的29.7%,但仍是最大出資國。議決權中,85%由出資比率分配,12%由全體會員國分配,3%由創始會員國分配;總部設在北京,理事會由12人組成,亞洲區12人,區域外3人,為節省成本,理事不必常駐,用e-mail聯繫等運作理事會,總裁等的決策權稍大一些。

不可否認,亞投行和大陸去年底獨力出資400億美元創設的「絲綢之路基金」,都具有支撐習近平路、海「一帶一路」經濟構想的任務,為締造「施」與「受」雙方皆贏的大政策。

就設立亞投行,泰國財政部長頌邁表示歡迎,「開發中國家的基礎建設需要更多的資金,成立亞投行,可跟原有的國際金融機構產生融資競爭,這對接受融資的開發中國家是好的」,表示歡迎,並認為此舉有益於去除亞洲開發銀行(ADB,簡稱亞銀)裡的官僚主義。亞銀、世銀及其他國際開發金融機構就融資標準等都用幾乎相同的規則運作,為了促進變化,是應該有些跟它們不一樣的作法。頌邁也不覺得「美日參加,亞投行會更好」。中亞國家,因亞投行及絲綢之路經濟帶多了發展的機會,很期待融資而接進中國。

學者籲合作,政府使鬥爭

日本學者如東京大學教授河合正弘也表示,開發中國家普遍對世銀、亞銀嚴格的融資標準不滿,該兩者對環保不好的事業不給融資,但開發中國家都還沒建構能滿足那種標準的制度,因此,可接受融資的事業受到限制。開發中國家的基礎建設,需求的是低利率、長期的資金,所以會歡迎設立亞投行。亞銀與亞投行有各自的標準,相互爭奪融資對象是不健全的,亞銀不妨向亞投行提供人才、know-how和經驗,相互協調融資。學者也都建議合作,可惜,安倍政府聽不進去,而屢使手段鬥爭,右派媒體則雞蛋裡挑骨頭,猛烈抨擊亞投行。

安倍晉三5月21日在東京演講時宣布,「為了支援亞洲地區優質的基礎建設,到2020年的5年間,投入1100億美元」,資金支援一口氣增加三成,「希望吸引世界各地資金到亞洲」,具體上,是由日本國際合作機構(JICA),以低利率長期供應日圓貸款、投融資等,其戰略是運用日本企業較高的技術,做優質的基礎建設,且寄望日後能成為國際標準。這擺明是要對抗亞投行,拉住亞洲國家。

右派大老以老思維抨擊

而將日本心態露骨反映的,正是一向親美的右派企業大老、JR東海名譽會長葛西敬之在《讀賣新聞》的一篇投稿,他就亞投行一事,大讚「美日不參加是正確的,而且要一貫堅定的不參加」。然後挑撥「中國出資最多,總部設在北京、總裁預料是中國人的體制下,是不是以中國的國家政策與利益做判斷的標準?如果『日本出資數千億日圓,或因美、日參加而以更好的條件調度資金,卻使用在中國「擴大霸權」所需的鐵路、港灣、機場,這是萬萬不可以的』」;「陸、海絲綢之路皆是要將中亞、東南亞收入勢力範圍,爭奪美國在太平洋、印度洋的原有優勢。推動亞投行是想為剩餘生產力及剩餘勞力找出口;掌控鐵路、港灣、機場等的基礎建設,就意味要將該國納入己方勢力」……「可是,中國無法單獨供應所需龐大的資金。於是想在國際金融機構的名義下,運用他國的信用與資金,而且經營、管理權由中國掌握,一定會以實現自身的構想來籌用資金」。他要「美日聯手,活絡亞銀、推動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議(TPP)的談判」。通篇充滿臆測、分化之詞。

說中國推動亞投行是「為剩餘生產力及剩餘勞力找出口;掌控鐵路、港灣、機場等的基礎建設,就意味要將該國納入己方勢力」,日本到處推銷新幹線難道不是?就如美國總統歐巴馬在今年的國情咨文裡說「中國想自行手寫亞太地區的通商規則。那應該是用我們的手寫的」,美日再三主導TPP的談判,不正顯露實際上是美日要延續數十年的經濟霸權。殊不知,開發中國家正是因為數十年來美日聯合箝制亞銀權利,嚴苛對待,這次才會有這麼多開發中國家及歐洲先進國家加入創始會員國。

日本在乎賺錢擔心倒債

日本不願面對的事實是,亞洲國家對日本的不滿根深柢固。日本的國際合作銀行(JBIC)、國際合作機構(JICA)非常在乎倒債損失,經常花很長的時間審核;相同的,日本主導亞銀,處理也很慢,於是亞洲國家普遍期盼亞投行能快速提供支持。亞投行興起,日本才說,以後JICA會積極應對風險,擴大融資;JICA也會加快處理手續。

或許日本企業在高效能煤火力發電廠、高速鐵路、高品質水處理系統等對環保好、省能源亦佳,自信是基礎建設中很自傲的領域,但仍以顧及環保、人權的亞銀、世銀支援為主,自詡要跟亞投行區隔。可是,日本還是擔心倒債會造成巨額損失,某經營高階官員挑明說「開發中國家一旦沒有政府保證,基礎建設的風險就過高,很難叫『民間來投資』」。世銀、亞銀、國際貨幣基金(IMF)這些歐、日、美把持的老牌國際金融機構,特別重視投資出去的錢,一定要獲利回收,導致很多對中東、中亞地區的投資裹足不前。中國大陸本身也是開發中國家,較能深刻體會開發中國家所面臨的問題。當然,還是會設置地區擔保機制,也會採用新的融資方式或引進民間資金、know-how,亞投行也希望與亞銀有互補關係。中國大陸經驗不足,很歡迎在金融界人才濟濟的英國等成員國襄助,也希望日本能參加。很可惜,大陸邀請日本參與,日本的解讀竟是「分化美日」!

根據IMF的估計,亞洲基礎建設需求旺盛,一年約需投資8000億美元,以加速道路、發電廠、通訊網路的成長建設。不過,先進國家主導的亞銀、世銀已官僚化,無法因應新興開發中國家的基礎建設需求,惹來諸多不滿,造成亞投行的向心力提升。在IMF裡面,大陸對與經濟實力比差很多的出資比率,10年前就提議修正、改革,美日就是不肯,尤其是美國國會反對,沒能實現改革,等於間接促成大陸倡議亞投行。

關於日本挑剔中國出資過高的問題,大陸深知亞投行裡有不少歐洲先進國家,如果某單一國家就公共投資需要,太過露骨的偏向本國企業,一定會惹得其他會員國不快,自然會拿捏分寸。就算有點「貫徹中國主導的方針」又如何?根據出資權益行事,亞投行本來就會跟原有的國際金融機構有些差異。其實,在提供融資時,如積極運用人民幣,是可提高一些人民幣的國際地位。但距離會「威脅」、影響到美元、日圓還有一段很遙遠的距離,不知美日為何如此敵視亞投行,並當成是對它們的「挑戰」,美、日的這種反應,正可折射出美、日霸權的傲慢及氣量狹小。

挑撥且得了便宜還賣乖

相對於中國尋求亞投行能帶動亞洲國家的基礎建設及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日本在做什麼?譬如6月上旬在德國的G7峰會,日本首相安倍除了再次宣傳到2020年的5年間,投入1100億美元於優質基礎建設的內容外,還於 6月7日晚宴,率先挑起東海、南海問題,他說「東海、南海有緊張升高的動向,片面改變現狀的嘗試不能置之不理」,刻意要主導中國大陸向海洋發展的話題。G7主席德國總理梅克爾請安倍發言時,雖半開玩笑的說「這問題沒有人反對安倍首相的意見」,但實際上,只有安倍一個人唱獨腳戲,老是要講中國大陸「進出」海洋多麼嚴重等等。這些年中國快速向海洋發展,G7當中,直接牽涉到「國防安全」的,僅美國和日本,跟地理上較遠的歐洲英、德、法、義顯然有溫差。安倍這種到處點火的動作,中日之間,到底是哪一國不友善?

亞投行的運作究竟如何,固然還有待觀察,但它的出現,在本身之外也產生了好的影響:一、促進亞銀改革,增資、簡化手續;二、迫使TPP談判加速,美國眾議院趕緊通過給歐巴馬總統俗稱「快速通關」的「貿易促進授權」(TPA)法案,日本難道沒有受益?怎能得了便宜還賣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