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
(自由撰稿人)
王睿
(自由撰稿人)
洪秀柱爭取代表藍營參選2016之初,蔡英文就說藍營無論誰來選都一樣,不屑之情,溢出言表。藍營藍媒則多有嘲諷,用「B咖」一詞為洪上妝,主要因為選舉不是選人品、選誠信、選賢能,至少在台灣的實踐經驗是參選少不了人脈金脈。洪秀柱參選招引的噓聲,正說明台灣政壇媒體早已習用金脈人脈的綿密衡量一個候選人的勝算;而這種選舉文化又突出洪秀柱參選2016的新意與困境。
總是在金脈人脈上打轉
藍營所謂「A咖怯戰」,一方面是去年九合一選舉失敗的後遺症;一方面是行政與立法部門由相互制衡惡化成相互牽制的矛盾,使藍營內部存在難以調和的分裂;再一方面是私心作祟,A咖們盤算不出自己參選與否的最大利益,或者說是他們遲遲沒「喬」好選前選後金脈人脈的配置問題……。最終是洪秀柱看不下去,挺身而出;卻有人憂慮她沒派系,沒金主,沒黑島網青,僅靠小額捐款,這選戰怎麼打?其實蔡英文所有的,在洪秀柱的角度看去未嘗不是包袱。洪秀柱大可訴諸選民以空前的一次乾淨選舉來檢驗台灣民主是否還有希望,橫豎她選輸了也沒什麼損失,只是再次證明乾淨選舉在台灣的失敗。但蔡英文選輸了可不簡單,輸錢、輸人、輸黨派、輸資源,選贏了卻又證明台灣選舉終究脫離不了人脈、金脈與潑糞風氣。
所謂乾淨選舉,首先用金錢的收支來表現。120年前,美國富豪參議員馬克(Mark Hanna)說過:「政治中只有兩樣東西最重要,第一樣是金錢,第二樣我記不起來了。」
五年前蔡英文參選新北市長,申報的政治獻金收入1.4億元台幣,高居島上藍綠五都市長參選人之冠;但蔡卻透支219萬元台幣,花銷也是所有參選人之冠,卻仍然敗選。2012年大選,蔡英文使出「小豬撲滿」戰術,花費10億元台幣競選,仍落敗於花費6億多元的馬英九。當然,那還只是向監察單位申報的帳面數字,各路後援會等吸金組織的帳目則無從知曉。往好的方面說,那代表蔡英文申報誠實,不憚於露富。但也讓人看出蔡是富家千金出身,慣於砸錢辦事。
洪秀柱若謹記這種規律,堅持「不拿國民黨一毛錢」,利用便捷的現代傳播網絡,走大眾路線、低價路線、選賢不選錢路線,這回選舉就可望走出好名聲。與蔡相較,洪出身貧困,從政清白,走這種路線名正言順,赢面更大。
現在蔡陣營以「人民當靠山」為名,重操「小豬撲滿」戰術,其實選舉斂財的本質並無二致。洪是仗義行俠,蔡如公主出征;前者憑得道多助,後者靠錢財開路。區隔義利之別,這場選戰就有了較量張力。
檢視台灣的民主品質
其次,派系奧援一貫是代表政黨參選人的重要助力,藍營去年九合一選舉大敗,和今年「喬」不出「A咖」參選2016,都有派系傾軋的原因。這方面綠營表現就優於藍營,綠營的派系生態不比藍營單純,但每到重要選舉就能見到綠營整合派系力量的優勢,人們罕見綠營出現像藍營過去那樣黨內分裂出第二組參選人來掣肘的事情。
藍營在大陸時期號稱黨外無黨,但黨內山頭林立,許多人為升官發財而加入國民黨,因而拉幫結派,黨同伐異,成為藍營丟失大陸政權的重要原因。蔣氏父子痛定思痛,藍營在台灣經過一段勤教嚴管的時期;但藍營走上選舉政治之後,故態復萌,2000年大選就是個明證。2008年馬英九勝選,很大程度是基於綠營的腐敗;如今蔡英文的選情,沒少得助於藍營的派系糾葛。
實踐結果證明,選舉民主某程度上形成悖論,且不說選舉政治的利益由藍綠輪流獨佔而未必普及台灣民眾,扁馬當政末期都是以空前的低支持度收場,這與兩人勝選之初的如虹氣勢判若雲泥。洪秀柱或許看出這種政治規律,她表示只選2016,勝選即不再尋求連任,專注經營四年政績。但選舉本身就關乎兩黨各派千絲萬縷的利益,選舉結果反而其次。洪秀柱的理念可能讓她跳出選舉深化而民主惡化的循環怪圈,但也可能因為不符合黨派利益而難以真正整合藍營實力。於是,洪的挺身而出就成為超黨派的、超選舉的一次民主實驗,實驗結果可據以檢視台灣的民主品質和前途。就這個角度來看,洪秀柱為2016的台灣選舉平添歷史意義。
除了藍營內部隱藏的掣肘,洪秀柱還得面對馬路上和網路上的骯髒步數,這是台灣選舉文化的一部分。近日香港《蘋果日報》為暗阻普選政改,而自動開價三億元套牢立法會議員那樣的造謠報導,也是同類的選舉文化。台灣2004年選舉,陳水扁以兩顆子彈逆轉勝,島上有些人不許成龍說台灣選舉是個天大的笑話,還有人對成龍的電影實施戒嚴;但10多年後冷靜回顧那次選舉的前因後果,還是叫人忍俊不住。洪秀柱的乾淨選舉只能訴諸超越,對選舉陰招認真就輸了。也就是說,用「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非對稱戰法,不必顧慮曲高和寡,橫豎就是一次民主品質的檢驗而已。但若與蔡陣營的選舉邏輯攙和在一起,不僅會輸了選戰,還會輸了人品和人心。
是否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
洪秀柱的從政經歷說明她不擅長使陰招,因此她不可能也沒必要組織一個抹黑或潑糞部隊。蔡英文麾下有難計其數的黑島青,那是李登輝精心培育給其接班人當槍使的別動隊。不過,另類參選的洪秀柱橫豎也只有兩岸政策會招惹他們白眼透紅,而那正是洪秀柱需要集中火力以突破對手最薄弱的環節。面對陰人的選舉文化,洪不妨一試孔子說的:「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就讓中華文化和西方選舉在這島上分個高下吧!
作為中美摩擦的角力場,台灣注定要扛起「外抗強權」、「內除國賊」的前沿任務。120年前中華民族意識的覺醒,就是以台灣被外力侵奪為代價;今後台海問題的最終解決,則標誌中華民族是否已從覺醒中真正復興。從歷史和地緣上看,台灣是東亞變局的關鍵,同時也是中國打開西太平洋制海困境的樞紐。美國確實想主導亞太事務,而在多極世界裡養著這個四處找紅布衝的「一超」,消耗它的剩勇也沒什麼不好;但有人想聯美制陸,在中國家門口挑事,恐怕是高估美方的戰略邊界與低估美方的戰略智慧。
在美國的角度看來,對台海問題保持戰略模糊以維持現狀為上策,它嘉許遵從這種戰略的任何政治人物,從馬英九到目前的蔡英文。然而洪秀柱冒出得太突然,美方必然想方設法接觸她、支配她,確定她是否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至於兩岸間自己想要幾套憲法,想要談主權與治權分立解釋等等,美國或也樂觀其成。上世紀日本侵華,把中國分化成東北、華北、華中、華南等好幾個代理政權,還培植一個國中有國的南京中華民國政府,就是因為它一口吃不下中國,才採用這種分而食之的策略。現在有人看好洪秀柱聲勢上揚,急忙拿她的「一中同表」來比附邦聯模式,說「北京必須接受中華民國政府是一個平等的憲政治權」。這種解釋,且不論洪秀柱的本意如何,蔡英文、美國和日本應該都會報以掌聲。台獨大老辜寬敏就說「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的號召非常適當,但他也說這個號召不能解決台灣明天的問題。
如今洪秀柱的主要參選政見是簽署「兩岸和平協定」,以解決「台灣明天的問題」,這本是馬英九未兌現的政見。但所謂「兩岸和平協定」,當是為解決中國內戰遺留的構思,是為消弭兩岸政治對立的初步,而這初步的前提當是兩岸軍事互信。然而除了現實上美日台軍事從屬的反中性質尚未改變,台灣社會長年將大陸地區敵國化、外國化的意識型態宣傳,包括自小學武裝到高中的《全民國防教育》等,根本與「一中兩區」的憲法精神相悖的諸多法規和教條,並不正視中國內戰並非國與國的問題、不正視國際法上對國內認同與國際認同的統一是承認一個國家存在的前提、不正視台獨載體難以被大陸民眾承認的現實、不正視旁觀者李光耀說兩岸關係的發展不取決於島內民意的判斷、不正視兩岸談判不可能以兩國形式踏出第一步的歷史規律、不正視柯文哲說「不必太去強調某一個詞句或某一個符號」的政治啟發,則如何能坐上協商談判桌?
將美國「面試」改為「面諭」
「兩岸和平協定」還沒影的事,洪秀柱也還沒當選,就有學人先擺譜:「未來簽署和平協定必須幾個重要前提:不可違反中華民國的憲法,北京接受中華民國政府是個平等的憲政政府,處理我政府的國際參與,以及最後的和平協定版本必須得到台灣2,300萬人的同意。」難免叫人懷疑這種「兩岸和平協定」的想像,是淡化還是深化兩岸政治對立?是收拾還是擴大內戰遺留?還是想把洪秀柱拉回馬英九的「三不」道上去?兩岸分裂始自外力侵奪,內戰加固這種分裂並開始對立,外力介入又強化對立的力道。如今談起結束對立,絲毫不提如何解決外援內應的結構性問題,卻先自抬身價,好像大陸欠台灣的,這是要「兩岸和平協定」胎死腹中嗎?洪秀柱的「一中同表」如何解決辜寬敏所謂台灣明天的問題,事關兩岸和平結束政治對立的未來可能與意義。
洪並非藍營主席,許多資源不在她手中,她的真正理念能否獲得相應的資源支撐?或者在資源受限的綁架下而犧牲理念?那些資源直接間接與美國有關,包含許多島內政商學媒的台美利益(等於某種程度的兩岸對立紅利,例如軍火買辦),這是洪秀柱不得不面臨的難題。試看馬英九提出「南海和平倡議」與蔡英文說的「維持兩岸現狀」,一個現任的與一個候選的中華民國總統對於中國主權和內政的主張,竟然都依靠投書美國報紙來表明心跡,可見美國影響台海問題的現實。然而那些架著洪秀柱脖子聲張兩岸談判的政商學媒,卻只顧著向大陸要價,而不見他們對從屬外力的剝削結構說些什麼,只怕不是台灣社會的真正需求。
《中國時報》鼓勵洪秀柱應該勇敢訪問大陸,這主意不錯之外,洪不妨也來趟訪美,見沒見到美國官方人物屬於其次,在美華僑更值得宣訪和爭取。但原則是公開化,不像蔡英文那樣玩閉門會談,以深化九二共識為戰略依托,用台灣人身分公開宣傳台海兩岸和平統一有利國家,有利中美合作構建亞太安全與發展,並不妨礙美國繼續充老大。將「面試」改為「面諭」,反被動為主動,與大陸的對美角力形成戰略互援,那麼洪秀柱的政策和話語困境或可望解套。◆
社論
國際外交與中美關係
日本與皇民化
高中課綱
蔡英文訪美
洪秀柱現象
海峽短評
鍽後
轉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