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論述,逆趨勢」

楊開煌
(銘傳大學教授兼兩岸研究中心主任)

論蔡英文的美國行


一、三大質疑

蔡英文主席同時也是民進黨提名的2016年中華民國的總統候選人,在今年4月10日受訪強調,希望兩岸現在的情況可以維持,也就是希望台海和平的狀態還有兩岸關係穩定的發展都可以持續下去。其後在4月15日民進黨的黨內會議中又「將兩岸關係定調為『維持現狀』」 ,當然講得比較清楚的,還是她最近(5月31日)在洛杉磯的講演,她說「民進黨如果有機會執政的話,會盡一切的力量確保台海局勢的穩定;區域的和平是所有國家共同的責任,會跟周邊國家包括中國保持順暢的溝通,盡最大的努力增進瞭解、消除歧見。」之後在投書《華爾街日報》中指出她的對外政策四大主軸:其中一個是「與中國『有原則性』的互動」,6月4日她在華府「國際戰略研究所」(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演講,這也是她美國之行所交出的最重要答卷,外界最重視的還是他的兩岸政策,而其中最主要的表態就是說在她當選後,“I will push for the peaceful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will of the Taiwanese people and the existing ROC constitutional order.”按英文字句看,她向美國人的說法是「我將按照台灣人民的意志和現存的中華民國憲法秩序下,推動和平與穩定的兩岸關係。」不過她的中文則是「我將在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下,依循普遍民意,持續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發展」,但是從用語上可以看出她的中、英說法不完全一致,以此一講演的重要性而言,這樣的作為,自然是為了內外有別,並給自己預留極大的迴旋餘地。但是無論如何,蔡的一連串對兩岸關係政策的說法,與她以往的相關發言,明顯不同,不是她以往所說的「北京會靠過來」,反而是她「靠過去」地修正了自己,自然引發各方質疑,主要的質疑包括了三大方面:

第一是誠信度的質疑,即蔡的說法是候選人蔡英文還是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的講法呢?換言之,蔡的兩岸政策是真正的調整,還是選舉的空頭支票。

第二是道德上的質疑,即如果蔡要「維持現狀」,那麼她的黨為何杯葛馬政府現行的兩岸政策,質疑馬政府現行的兩岸政策是「賣台」政策。

第三也是最多最大的質疑,即蔡以什麼方法,可以一方面反對「九二共識」,另一方面又能「維持現狀」。

正如美國賓州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戴傑(Jacques deLisle)6月1日接受華文媒體採訪時說,「關鍵還是在於中國如何反應」。他強調「華盛頓是看北京而不是看蔡英文。」那麼北京的反應如何?

二、不全信 需觀行

毫不諱言地說,北京在處理對台政策上,以往是失去了多次重要的對接機會,以致使得兩岸關係越來越複雜,因此,對蔡英文的新說法,相對是比較慎重也比較自信,按北京有關人士的初步回應是:

首先是重申北京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本立場,即「九二共識 反對台獨」,以顯示對蔡的說法,有保留、有想法,但也不全面否定她的部分發言,更有對她的要求,從北京來看,畢竟這只是一次想要討好美國的說法,何況還是有許多的不確定性。

其次今她所說的「維持現狀」、「憲政體制」,應該是針對台灣民眾的語言,「維持現狀」是蔡針對台灣人民的說法,一方面台灣人民會聽得懂,同時也使台灣人民安心選她;至於「建立具一致性、可預測且可持續的兩岸關係」、「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下」、「珍惜並維護20多年來協商和交流互動所累積的成果」,這些說法則是以歧義性的政治語言,架構起各方對她的期待。期待她有變化的人,就會讀出變化;不相信她會變的人,也就讀出她的用語中的兩重性、欺騙性;至於挺她的人,也可以理解她不得不說這些話的苦衷。

所以,綜合而言,北京對蔡的表態,採取了「可以聽不全信」、「有立場不否定」及「再聽言觀其行」的方式加以因應:

(一)可以聽未必可以全信

客觀而言。蔡英文在她的美國之行中,確實在兩岸關係政策方面講了若干與以往她自己的觀念,與民進黨長期堅持的理念不相同的說法。在大陸確實也引起了許多討論,然大家的意見不會一致,有人認為蔡的說法有些進步,基本上大陸應該感受到蔡英文是「靠過來」的變化。但是應該說大陸也好、民進黨也好,國民黨也好,恐怕大家都在好好觀察此一變化;對北京而言,大多數的意見都不會因為蔡英文的一次講話而改變,認為需要更多的言行,才有定性的價值,這是北京比較一致的看法。

(二)不能接受可以忍受?

有一種言論,特別是海外媒體報導的大陸所謂「智庫」的觀點,使用了大陸「不能接受可以忍受」的說法。然而,我們以台辦發言人的說法來看,其中包含有三個重點:一是堅持自己的原則十分清楚,此一原則北京「不改、不退、不妥協」,這就說明了蔡英文的表態,離此原則甚遠;二是無法評估蔡的說法,是蔡英文的務實的調整,還是候選人的選舉「支票」?不過這總是蔡的公開表態,以後她是在既有的說法上延續、強化,或是在不同場合不斷的閃躲、修正?總之,蔡的說法彈性太大,所以被迫不斷說明,才能清楚表達其想法。由此觀之,北京目前談不上忍受或不忍受蔡英文在兩岸關係「新表態」,只是繼續觀察。

(三)現在考其行,以後觀其策:

所有的理念、說法,最終自然必須以政策落實,這當然是政黨輪替一旦再出現之後的事,然而,關鍵是現在應如何評量蔡英文的言與行?從「言」的角度來看,大陸可能觀察她的兩個重要指標:

首先是深綠派人士是否質疑,如果不質疑,則基本上可以視為蔡和深綠有默契,代表蔡的說法更傾向選舉語言,如果有質疑,則外界可從質疑內容和蔡英文的回答作出判斷。

其次是觀察以後在相關場合有關兩岸關係的表態,與此番在美國CSIS演說內容的一致性、連貫性。所謂「一致性、連貫性」,不僅僅是重複糢糊的政治語言、選舉語言,更重要的是其政策取向的清晰度、明確性。

從「行」的角度來看,大陸可能觀察她的兩個重要指標:

第一是否推動兩岸監督條例的「合理條文」通過立法。第二是否推動兩岸服貿條例的過關。第三是公開表示兩岸兩會的辦事處不是「國與國關係」的辦事處。

除上述可歸納得出的言辭反應外,我們以為北京另有新的「寄希望於台灣人民」作為,是我們必須瞭解的。

三、深化和平發展的架構

從北京來看,台灣問題基本上已經定性、定型,所謂「定性」也者,即從現行國際法的規範來看,基本上屬「一中框架」內的問題;所謂「定型」即從和平發展邁向和平統一的問題,是以2016年的台灣政局的可能變化,都是中國大陸和平崛起中的小風暴而已;總的來看,大架構已經定型,除非全球發生重大變化,否則中共對台政策將十分穩定,至於台灣變局只是大趨勢、大潮流、大方向中暫時的挑戰和困難,故而在因應方面只需在對台工作的戰術加以調整因應,兩岸關係在經過一年多的相對停滯、尋找和重新定位後,其對台工作出現了比較明確的戰術轉變:

第一從統戰對象來看,從國民黨、民進黨等菁英人士,轉向台灣青年與台灣基層。

第二從工作方法而言,從經貿利益的引誘到青年創業的引導。

第三從工作內容而言,從提供優惠的政策到提供交流的國民化。

第四從工作技巧而言,在以往追求增量式的交流到要求分門別類的突破式交流。

綜合以上的對台工作,主要可以濃縮為今年「海峽論壇」的主旨「關注青年、服務基層」,北京對台工作的新目標就是「提供台灣民眾分享兩岸和平紅利」,具體的作法是提供兩岸民眾交流上的方便,提供台灣青年創業的機會和便利。

為了創造更優化的兩岸同胞交流平台,建立更加完善機制,豐富交流內涵,讓更多台灣同胞參與到兩岸交流,北京方面適時推出免加簽的卡式台胞證,效期5-10年,持卡者今後在兩岸行走,可多次往返,免予簽註,而且快速通關,也方便在大陸的交通、住宿,使得台灣民眾在大陸行走、洽公、辦事一卡通,這就是一種無國民身分的準國民待遇。

為了吸引台灣青年在大陸發展,從中國獵豹移動執行長傅盛2015年1月來台宣佈,將投資一億元新創基金;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在3月來台演講,隨即計畫投入新台幣100億元成立基金,鼓勵台灣年輕人創業;6月大陸紅豆集團總裁周海江在「海峽論壇」的發言中宣佈出資人民幣一億,支持台灣青年到大陸創業,紅豆集團專門成立「連鎖品牌紅豆創業基金」;同時位於福建自貿試驗區廈門區的「兩岸青年創業創新創客基地」,也於今年6月16日正式揭牌成立,台灣青年創業創新和交流合作搭建了一個全新平台。這些作為明確地提供了台灣自主、自立的機會,符合未來世界經濟發展勢頭,是一種去中心化,批量客製化,在群體中獨特的消費趨勢,所以不是簡單的貸款創業而已,而是塑造未來的商業文化與發展方式。

總之,我們從北京對台工作的戰術調整中,看到北京對台工作的重點轉移,讓台灣民眾真正從交流的便利性中感受兩岸關係和平的珍貴;讓台灣青年從未來的選擇中,感受兩岸關係發展的紅利;北京正在經由官民合作,充實兩岸關係具有未來性的和平發展內容。

四、結論

自從去年「3.18」所謂的學運之後,兩岸關係的發展在台灣似乎出現極為分歧的發展,一部分青年在某些特定的黨派、團體不斷地在台灣強化「反中、仇中、恐中」的氛圍,他們除了從意識、教育的宣傳外,並以行動對中國大陸、對兩岸關係議題表現為「條件式反射」的抗議和反對;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台灣民眾、青年依然大量的、大方的前往大陸參與活動、尋找機會。回顧以往兩岸關係近40年的發展過程中,台灣一直存在上述完全的矛盾現象,然而在台灣步入選舉之後,此種矛盾,非但未見弭合,反而是撕裂更深,然而,客觀的發展是中華民國反共,越反中共越強;台灣反中,中國大陸不僅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而且有可能走出中國模式的現代化道路,此一發展趨勢,對於長期處於中國大陸反對者的台灣而言,似乎不是好消息,而馬英九總統的兩岸交流作法,並沒有提出新的論述,從而無法讓台灣民眾以新的、全球性的眼光去看待中國大陸的崛起,其結果兩岸關係愈熱絡,台灣的集體焦慮感也愈深。以此審視蔡的「維持現狀」、「憲政體制」說法,依然是掩飾矛盾的短期作為,並沒有真正覺察到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有論述,逆趨勢」對台灣的發展造成的傷害,也沒有改正馬英九的大陸政策「有作法,無論述」所造成台灣民眾的恐慌,蔡的表態,即使是誠心的,也不足以因應可預見的未來變局,更不可能引領台灣向前發展。(2015/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