禿鷹咬金龍

白宮茶壺裡的大風暴

趙國材
(政治大學、國防大學兼任教授)


最近,中國許多作為都令美國很感冒。

「亞投行」中國不戰而勝,贏得歐洲多數國家的支持,反觀美國因烏克蘭問題,要歐盟制裁俄羅斯,令歐盟國家大失血。

中歐關係發展成績傲人。歐盟是中國最大貿易夥伴、最大進口來源地、第二大出口市場;中國是歐盟第二大貿易夥伴、第一大進口來源地、第二大出口市場。中歐間建立約70個磋商和對話機制,涵蓋政治、經貿、科技等各個領域。截至2014年底,歐盟對華累計的實際投資額996.3億美元,是中國第四大實際投資來源地;中歐貿易額突破六千億美元,比40年前增長了250多倍。

令華府最感不適的是:美國只和小朋友軍演,而中國卻找來大朋友一同在地中海軍演。

中俄都面臨美國的戰略威脅,2015年雙方已達成多項重大武器裝備協議,例如,俄向中軍售S-400防空導彈系統、蘇凱-35戰機等協議。

2015年5月中旬,中俄的地中海「海上聯合-2015(1)」聯合軍演,在日本海中俄也有大規模軍事演習,這都有深刻的政治含義與戰術目標。中俄在日本海的海上軍演主要針對的是美國和日本,這一點很明確。

中俄軍事演習公開說是不針對任何國家,不針對地區局勢,但其戰略上一定有主要對象,戰術上也必然有特定目標。

那麼,中俄在地中海進行軍演又是針對誰呢?將演習地點挪移到地中海,這是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在全球範圍內進一步深化的結果。

俄羅斯和中國在地中海進行軍演,不但顯示出中俄的特殊關係,還突出中俄在中東方向的戰略一致性。可見中俄軍事演習的戰略目標就是針對美國,兩國都擬透過這種更廣範圍的軍演,來達到各自的戰略目的。對此,通過在地中海進行的軍演,俄羅斯可以較低的成本來將其在中東的影響力擴大到最大,而中國可以達到四個目標:1.反制美澳、美日、美澳日、美菲、美日菲在亞太地區進行的軍演;2.提升北京在中東的影響力;3.提升北京在北非的影響力;4.展示中國海軍保護航線安全的能力。

已接近打破平衡的臨界點

美中兩國關係,自2010年以來,發生了戲劇性變化。這幾個月來,中國在南沙島礁上填礁建島工程,引發美國及其亞洲盟友菲律賓、越南、日本等國的反彈,美國關切北京加強控制南海爭議區,並作出強硬表態。

華府國防與外交部門的決策人士支持美國強硬反擊,在其看來,中國在南海的行為咄咄逼人,必須加以遏制。

反對美國對中國採取強硬措施的聲音,而今在華盛頓已經銷聲,原因是南海周邊國家的接二連三抗議,美國也多次透過公開和私人管道敦促北京罷手,但缺乏成效,且引發中美軍事對峙的舉動。有跡象顯示白宮新團隊正在主導美國政策趨向更強硬化,以應對中國習近平政府特別是在南海問題上的強勢出擊政策。

美中關係現在似乎已接近打破平衡的臨界點,如照此情況繼續發展下去,雙方互相懷疑對方的動機,日漸缺乏安全感,如果美國對華政策重大改變,兩國將為此付出更高昂代價。 美國的亞洲政策一向是搖擺不定的,每值紛亂時機就起變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美國對日關係,招來珍珠港的被偷襲;對國共內戰的態度:從「放手不管」,而「不介入、不干預、不軍援」,而「靜待塵埃落定」,而轉變為「阻共犯台」;美國介入韓戰與越戰,不求勝利,韓戰以妥協結束,越戰以光榮撤退收場;戰後,美國扶持日本,牽制蘇聯、中國大陸,依靠一個安定、強大而親美的日本,為其亞洲政策的支柱;更基於戰略和地緣政治的權衡,又打「中國牌」,聯中國制蘇聯,其政策的調整與轉變,悉以國家利益為依歸,但難稱穩定。

隨著中國的持續崛起,美國對華政策評估及建議也不斷問世。其中,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貝爾福中心發表了由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主持的研究報告:《習近平治下的中美關係》,預期中國未來10年的中速增長將給美國處理對華關係保留合理的外交和安全政策空間。這類報告看好中國的繼續發展,對中國政府的積極作為予以充分肯定。

另類分析也不絕於耳。既有不看好中國,也有提出與華對抗的。其中,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2015年3月發表一份特別報告:《修訂美國對中國的大戰略》,作者係美國外交關係協會高級研究員羅伯特.布萊克威爾(Robert D. Blackwill)和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阿什利.特利斯(Ashley J. Tellis)。報告指出,過去美國嘗試鼓勵中國開放,投向資本主義懷抱,希望中國逐步跟隨由美國訂定的國際格局行事。但是,中國卻因此而得到發展的機會,從「亞投行」、 「一帶一路」等大戰略思維可見,北京現已有能力、也有明顯意欲挑戰美國。中國將會直接損害美國的國家安全,利用經濟優勢拉攏亞洲國家,形成中美兩國各自的經濟模式,出現正面競爭,最終並會取代美國在亞洲的地位。因此,呼籲美國儘速改變對華政策。

白宮「知華派」紛紛出局

最近,歐巴馬身邊東亞外交團隊接連兩名 「知華派」高官退休和辭職。這兩名官員被指控長期對中國戰略意圖誤判、讓中國坐大,他們的離職,象徵白宮終於領悟到姑息中國的後果,說明白宮東亞團隊改組,象徵對中政策的「鷹派」抬頭,鷹派成員多來自政府部門和單位,認為中國在亞洲區域的崛起構成美國及其盟國的威脅,白宮的對華政策將進一步強硬化。但也有一些分析人士不同意有關白宮「亞洲事務團隊」,特別是「中國團隊」日益勢弱的看法。此類分析認為,伊凡.麥艾文(Evan Medeiros)辭職不會從根本改變白宮的亞洲戰略和對華政策;相反,有跡象顯示白宮新團隊正在主導美國政策趨向更強硬,以應對中方在南海問題上的強勢出擊。

麥艾文,白宮資深亞洲事務主任,宣揚美國應將中國視為可以包容的合作對象。在進入白宮前,他在學界曾經發表過多篇專文,宣揚中國和平崛起論,認為解放軍的軍力崛起不會對美國造成威脅,還稱中國的戰略意圖對美國是有利的。他自2009年歐巴馬正式進入白宮以來,一直在國家安全理事會主管亞洲政策,作為白宮的 「知華派」,麥艾文剛上任時雖然被批評「對中國軟弱」,實際上他的對華政策還是比較強硬的。

在麥艾文主導下,白宮於2011年決定阻擋國會授權向台灣軍售戰機。當時,共和黨控制的眾議院已以多數通過要求歐巴馬總統向台灣軍售至少66架F-16C/D戰機。但民主黨控制的參議院則在白宮影響下,以48對48票否決了眾議院案,投反對票的清一色是民主黨人。

麥艾文在與其頂頭上司蘇珊.萊斯(Susan Rice)發生激烈口角後於6月4日突然提出辭呈,因其對近期歐巴馬對中國的態度漸趨強硬感到不智。美國駐華公使康達(Daniel Kritenbrink)接任麥艾文,他是職業外交官,這項人事變動,可能預示美國對華政策至少在歐巴馬任期最後一段時間內日趨強硬。

美國國家情報總監(DNI)是美國政府中統領情報體系的最高單位,由總統直接管轄,東亞地區情報官保羅.希爾(Paul Heer)退休。這個位置對白宮的東亞政策舉足輕重。希爾是一個重要「知華派」,一貫主張對中國採取「懷柔政策」,長期擔任中情局東亞地區情報官,憑其個人的影響力,因此,中央情報局東亞情報部工作中分析部門的人事任命,疑有「偏向中國」,附和中國和平崛起的宣傳。

因「亞投行問題」惹禍?

除了個人原因,麥艾文的辭職可能和美國對「亞投行問題」的處理有關。美國的抵制策略宣告失敗,白宮負有重要責任,必須有人為此負責。觀察人士稱,這兩名歐巴馬身邊「知華派」官員長期對北京戰略意圖誤判、坐視中國坐大,他們的離職象徵白宮終於領悟到綏靖主義的後果,也代表對中「鷹派」崛起。

儘管白宮方面力竭聲嘶地否認麥艾文的辭職不代表美國對華政策的改變。實際上,麥艾文主張美中關係的發展應該遵循「存異求同」,或者說「在管理分歧的同時突出雙邊共同利益」。不過,坊間觀察人士認為,從美方近期對中方的強硬作為看來,麥艾文所提中美「既競爭又接觸」的關係明顯不再受到青睞。

觀察人士認為麥艾文的接任者康達有知識有經驗,更懂得如何和中國打交道。而美國國防部主管亞太安全事務的助理部長施大偉(David B.Shear)也對中國比較了解,他以前做過駐越南大使,對華態度比較強硬。美國國家亞洲研究局的資深專家丹馬克(Abraham Denmark)將任美國防部東亞事務副助理,接替前部長副助理大衛.海爾韋,海爾韋曾多次參與韓戰時作戰指揮權移交相關的韓美雙邊會談。丹馬克曾擔任前國防部長蓋茲辦公室主任,負責對華事務,還曾任新美國安全中心等重要智庫的研究員,深諳亞太事務。

上述觀察人士指出,在對中美關係進行考量時,不用過分強調「知華派」在當中發揮的作用,因為中美高層近年來互動頻繁,這種交往的影響力比「知華派」官員的作用重要得多。

美國國防部長卡特代表五角大廈對中國軍力抱持高度懷疑態度的一派,基於國防預算削減的關懷,他上台後,美國在應對南海衝突的態勢上,明顯轉變得更為強硬,包括高姿態派遣濱海戰鬥艦巡航南海,以強硬口吻譴責中國在南海擴填岩礁建島嶼、妨礙航行自由的行徑。

美國又再操弄「台灣牌」

麥艾文辭職前還在美國國務院參與會晤到訪台灣民進黨主席蔡英文。這是美國近年來罕見地「升格」接待台灣政客,分析人士認為這是故意給北京一點「刺激」。

美國國務卿凱瑞對台美關係發表正面論述,稱台北是美國「重要的安全及經濟夥伴」,而美國國務院亞太副助卿董雲裳(Susan Thornton)最近更公開重申台美間「全面、長久且互惠」的夥伴關係。

近年來,美國政府高級官員及國會議員訪華越來越頻繁,包括環保署長麥卡馨(Gina McCarthy)、國務院經濟暨商務事務局助理國務卿芮福金(Charles Rivkin),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羅艾斯(Ed Royce)已連續三年率團來訪,與卡特政府時代相比,簡直是不可思議。

在安全合作方面,美國對台軍售,美國持續履行《台灣關係法》及1982年《對台北的六項保證》。七年來,美國對台軍售總額達183億美元,是近20年最高的金額。2015年5月美國會參、眾兩院軍事委員會在審議《2016會計年度國防授權法案》時,都通過強化台美軍事交流的倡議,包括邀請台北參與「環太平洋軍演」及「紅旗」演習等演訓,及鼓勵台北參加「國際刑警組織」深化雙邊安全合作等「刺激」北京的虛招。

在經貿關係方面, 兩年前台美雙方恢復1994年《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協商,先後召開了12次工作會議,為雙方關係樹立重要的里程碑。美國是台北第二大貿易夥伴,僅次於中國大陸。台北已超越印度及沙烏地阿拉伯,晉升為美國第10大貿易夥伴,排名在巴西、荷蘭、義大利、瑞士及比利時之前。台美洽簽《自由貿易協定》。美國主導跨國大公司獲利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台北也擬參加TPP第二輪談判。

美國於2012年11月將台北納入免簽證計畫,台北是獲得美國免簽證待遇的38個國家中唯一的非邦交國。2015年台灣訪美人數成長約20%。「台北-休士頓」客運直飛航線2015年6月19日開通。這些都讓美國大獲利益。

在人道合作方面, 2014年非洲地區爆發伊波拉疫情,台北除捐贈10萬套個人防護裝備給西非疫區,並在同年12月捐助一百萬美元予「美國疾病管制局基金會」,以投入國際共同抗疫基金。以上諸多跡象顯示美國又再開始以台灣作籌碼,操弄「台灣牌」。

「既競爭又接觸」

美國得悉中國外交部在乎習近平即將於9月訪美,趁機在南海島礁擺出架勢、激烈嗆聲,並慫恿代理人挑釁底限,炒作「中國駭客」、「中國經濟間諜」,在這種關係日趨敏感的關鍵時刻,麥艾文突然辭職,不得不讓人對歐巴馬政府對華戰略與政策是否將改弦易轍有所揣測?這項人事異動格外引發關注。

很多華府資深分析人士認為,如今從國會山莊、國務院到白宮,更強硬回擊中國的強勢對外政策的呼聲日益高漲。

正值中國軍委副主席范長龍訪美,美國宣稱政府部門網路受到中國駭客入侵之際,美國右翼媒體呼籲白宮收回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美的邀請。美國右翼媒體,一方面高調抨擊白宮在「面對大規模中國駭客入侵」之時,仍然堅持邀請習近平國事訪問的作法;另一方面也預測,歐巴馬全面「改組東亞政策團隊」將進一步走對華強硬化路線。

在白宮例行記者會上,有右翼記者質問白宮新聞發言人艾爾尼斯特(Josh Ernest),面對「大規模中國駭客」入侵,白宮為何不收回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出的國事訪美邀請。艾爾尼斯特表示,駭客入侵事件「尚未能確定肇事者」,此事處理目前仍然歸屬聯邦調查局(FBI)職權範圍,因此無法提供更多信息。艾爾尼斯特說,與以前等出現的事件類似,所謂美國政府網路遭遇入侵事件「廣義上講」與中國有關;他還舉聯邦調查局曾經以網路駭客入侵罪名通緝多名中國軍官的事例作為說明。

艾爾尼斯特說,歐巴馬政府並未收回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國事訪問的邀請。當被記者追問,這是不是說白宮不會收回對習近平訪美邀請時,他回答道:「據迄今所知,還沒有得到有關白宮會收回習近平訪美邀請的消息。」

美中關係並非只是對立,而在諸如朝鮮核武、伊朗5+1核談判、全球暖化等問題上,也都有合作的先例。白宮一貫的「既競爭又接觸」對華政策當下尚未改變。急景凋年,大幅度改變對華政策不見得對歐巴馬有利,庸中佼佼者勿為庸言庸行所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