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玩盡反中策略

從亞太灑錢到新安保法

李中邦
(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總編輯)


日本第二次安倍政府2012年12月啟動後,揹負著民眾振興經濟的期待,安倍卻一路專注在外交、軍事上,布局牽制、圍堵、打壓、對抗中國大陸,近日這整套策略更是施展到顛峰,用的兩個法寶則是經援與新安保法。看看安倍怎麼玩!

利用「經援」追求國家利益

戰後日本的國際貢獻是以「政府開發援助(ODA=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為主。而初期的ODA帶有賠償性質,因為戰後沒幾年,全球馬上轉為冷戰格局,美國欲將日本納入西方陣營且早日復興,遂對大多數參與舊金山和約的國家施壓,放棄賠償,引起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不滿,而日本也急著重新讓國際社會接受,便從日圓借款和技術援助著手。

不過,那時候的ODA,像日圓借款等大都有必須購買日本產品的「附帶條件」,而成為日本企業開拓市場的手段,因之備受批評。經援對象偏重在東南亞,後來調整內容,受援國亦擴大到非洲、大洋洲、中南美乃至歐洲。日本ODA的規模,曾從1991年起連續10年蟬聯世界第一。之後因日本自身經濟停滯,規模大幅下滑。安倍再次當政,為了拉攏開發中國家,增強影響力以牽制中國,特別是對如東協(ASEAN)等在中國周邊者,又加大了ODA的力度。1992年日本首次制定ODA大綱,立下:1.環保與開發並重;2.避免軍事用途助長國際糾紛,可是今年2月日本修改ODA大綱,明白寫著要「確保國家利益」,將有限的預算做更戰略、有效的活用,即ODA是日本追求「國家利益」的側翼,而且某程度可用於軍需品上。 日本喜歡強調自己是島國,把北半球的西太平洋視為地盤,因而也多著墨於大洋洲國家。由日本主辦、每三年一次、這次是第七屆的「太平洋—島峰會」5月22-23日在福島縣磐城市(Iwaki)召開,日本邀請包括巴布亞新幾內亞、東加等太平洋14個島國的領導人,及澳洲、紐西蘭的內閣部長與會,安倍宣布三年內就島國防災、因應氣候變遷提供550億日圓(約4.6億美元)的援助,且協助培訓專家。

菲律賓總統阿奎諾6月4日訪日,與安倍會談,雙方開始談判防衛裝備品的技術移轉協定,同意強化防衛合作,共同發表對中國大陸南海行動「深刻擔心」的共同宣言。日本邀阿奎諾在國會演講又讓他到日本記者俱樂部、外國記者俱樂部大放厥詞「中國威脅」。6月22-24日日本海上自衛隊派出P-3C反潛巡邏機與菲律賓海軍在面對南海的巴拉望島西北約140公里、鄰近南沙群島的公海上實施共同訓練;美軍也從6月22日起的五天和菲律賓共同演練聯合對應海上威脅的軍事演練。

7月4日,日本與東南亞湄公河流域五國——泰國、越南、柬埔寨、老撾(寮國)、緬甸在東京舉行高峰會,與會國領導人簽署「新東京戰略2015」,安倍宣布未來三年將實施7,500億日圓的ODA(2009年該會議成立以來的最高額),會和日本主導的亞銀(ADB)合作,推動該區域優質的基礎建設。這明白是要跟中國大陸主導的亞投行(AIIB)打對台,也是日式「金錢外交」的典型。

另一方面,由於經濟起飛和人口增加,東南亞許多大都市需求興建或延長地鐵、高架鐵路甚殷,如河內、胡志明市、馬尼拉、曼谷、吉隆坡、新加坡、雅加達皆有日本川崎重工、丸紅、住友商事之類的鐵路企業在做營建工程或賣車廂,拚命搶生意,與大陸企業激烈競爭。

強行表決達成「悲願」

設在首相官邸的綜合海洋政策本部,6月30日就「關於離島保全、管理的基本方針」決議,海上保安廳成立專屬於沖繩縣(琉球)尖閣諸島(釣魚台列嶼)的專屬警備部隊,2015年度內籌組12艘巡邏船隊,現已有六艘大型巡邏船,要再新建六艘。

不過,這一陣子最大的改變是,7月16日在民意多數不支持、在野黨杯葛的情形下,日本執政的自民黨、公明黨硬是強行表決,讓可行使集體自衛權的安保(國防、軍事)相關新法案在眾議院通過。安倍表示「我們的前輩在1960年(新)美日安保條約、聯合國維持和平活動(PKO)法的表決上,堅決盡責,而今天我們在眾議院,不是也要盡責嗎?」能行使集體自衛權,對安倍來說,是2006年第一次組閣以來的「悲願」。他要用安保新法強化美日同盟與國際合作,建構毫無縫隙的防衛體制。如果通過那一堆相關法案,之前受憲法解釋限制的自衛隊活動可大幅擴大,也易於因應國際社會的要求,積極貢獻。

安倍16日強調法案的意義「圍繞著日本的安保環境益發嚴峻。守護日本國民的生命,絕對有必要防範戰爭於未然」,同一天,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在記者會上說,「包括亞洲太平洋地區,全球的權力平衡正在變化。這之中,守護國民的生命與安全的生活是極重要的事」,「依這次的法制,可以毫無空隙地應付所有事態。據此強化美日同盟,提高嚇阻力」。殊不知,從東北亞到東南亞和平、安全情勢的惡化正是因為日本有像安倍這樣右翼的人當政,變更憲法解釋,為參戰做準備,侵占釣魚台,招惹兩岸不快,數年來大幅增強軍事部署,添購、建造武器,向東協國家出口、援助武器,煽動部分東協國家與中國對抗,擴張在南海島礁的主權。

右派媒體全力護航

為了合理化法案,日本保守媒體反覆報導:在東海,從2012年9月日本將尖閣諸島(釣魚台列嶼)國有化之後,中國大陸海警局的公務船等每個月都「侵入領海」,最新的威脅是,中國在(日本片面設定的)中日中線附近靠中國那一邊,架設新的鑽挖瓦斯平台,防衛相中谷元還加油添醋說「可能配備雷達」,恐怕鑽挖平台會建成軍事據點;南海,中國在與菲律賓、越南有爭議的南沙群島填海造陸,甚至建機場。據防衛省的資料,今年4-6月,因大陸的飛機,日本戰鬥機緊急升空114次,超過因應俄國飛機的57次。同一時間,沖繩縣(琉球)尖閣諸島「領海」附近水域出現過大陸公務船227艘,其中26艘,「侵入領海」。

又云,中國國防經費幾乎連年以兩位數增長,然而,各國國防經費對GDP的比,美國3.5%、英國2.2%、法國2.2%、德國1.2%、中國2%、俄羅斯4.5%、韓國2.6%,中國較其他國家少,何況若再加上面積大、人口龐大的因素,應該被稀釋得更少,顯然日方在誇大、渲染。

為了挺眾議院這一役,日本最大報《讀賣新聞》從6月到7月,接二連三以專欄宣揚日本戰後ODA等的國際貢獻、和平貢獻,暗示現在該是貢獻「安保」的時候了。該報甚至替執政黨來駁斥在野黨,譬如,民主黨代表岡田克也表達眾議院通過法案是「戰後日本民主主義的大污點」,論斷「簡單變更憲法解釋,違反立憲主義」,《讀賣新聞》竟像自民黨黨報那樣批岡田是「離題的主張」,也指稱許多憲法學者認為跟別國軍隊使用武力而融為一體、做後方支援都是「違憲」,即所謂的「自衛隊違憲論」等都是脫離現實。全力替政府、執政黨聯盟護航。

綁架日本,可能適得其反

《讀賣新聞》對反對的民意、聲音及民眾的抗議活動,不僅很少報,還邀了很多學者撰文幫忙說項。像:現任熊本縣立大學理事長、前防衛大學校長五百旗頭真就論說,冷戰後,北朝鮮大力發展核武與飛彈,中國擴大軍備,發起搶奪「日本領土」尖閣諸島,推動實質控制南海,要怎樣能嚇阻呢?現在已是光是「不戰爭」不足以確保和平了。要向中國展現堅強的美日同盟,「美日不可分」。慶義大學準教授神保謙則說,未來中國會取得海、空優勢,面對嚴重的事態,一定需要美國的因應,因此,日本必須構建好合作態勢。

現階段看來,安倍似乎暫且打贏了這一仗,但必須指出,過去日本對東協國家的ODA,有一點成績,但不大,近年東協快速成長,其實是因與中國大陸經貿密切所帶動的,未來東協還有「一帶一路」的機遇呢。

安倍政府利用議會「民主」通過法案,綁架了日本,走上更易於貼近戰爭的不歸路,以為用這些安保法、集體自衛權填補了美軍的空檔與不足就能確保和平、繁榮,但很可能最後會適得其反,涉入不必要的戰爭,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