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選後調整與中共思惟

楊開煌(銘傳大學教授兼兩岸研究中心主任)


一、台灣太需要改變

選舉的結果一如選前的預測,馬政府經不起台灣人民的考驗,以大敗收場,從兩岸關係的角度來看,確實又必須面臨一個全新的開始,因為台灣人民顯然不要維持現狀,所以未來的兩岸關係對北京、華盛頓和台灣都是新的考驗,而且是充滿挑戰的考驗。

馬政府在2008年上台時,從兩岸關係的改善來著手翻轉台灣的經濟,結果台灣經濟增長嚴重遲滯,工資停滯不動,青年就業不易,城市房價飛漲,馬政府輸了國民黨原本擅長的經濟,從而也輸了兩岸政策。台灣人民急切地期待改變,此一求變的心態,包括了對兩岸政治的改變、兩岸經濟的改變和國際身分的改變。

而選舉正是政治改變之道,從兩岸關係的角度來看,此後的兩岸關係確實面臨一個全新的開始。台灣人民將全部「變」的可能和希望,都寄望在民進黨,此後的兩岸關係不僅僅是民進黨的兩岸關係,而且也是台灣青年的「反中仇中」為主流的兩岸關係,看來台灣人民顯然不要「維持現狀」的兩岸關係,所以未來的兩岸關係對北京、華盛頓和台灣都是嚴峻的考驗,充滿挑戰和衝突的考驗。但是客觀而論,台灣人民要求的「變」,絕不完全是台灣一己之力可以獨力完成。

兩岸政治的改變一方面是台灣內部的改朝換代,而選舉正是政治改變之道,而選舉的結果正如台灣人民所願,馬政府在今後的幾個月,必然只能無作為;另一方面的改變則是兩岸政治現狀從「不統,不獨」,改變成「不統,要獨」,「不統」是針對大陸,因此蔡英文的兩岸政策就是只要和平的兩岸現狀,不要發展的兩岸現狀;「要獨」就是進一步國家獨立的工程建構,這一方面就是蔡英文的理念和想法,只是暫時委曲地在「中華民國」的傘下,此後必然全面地進行教育的、思想的、價值觀的及制度的進行全方位地改造,這一方面的變化,如果完全不論未來、情緒性、民粹性對抗的惡果,則未來政府完全可以片面作為的。

台灣人民期待的「經濟改變」包括分配正義和改正對大陸的經貿依賴,前者是未來的政府可以在短期實現,但是持續性分配正義的基礎在於經濟發展,否則就有「希臘化」的危機,台灣的經濟發展的瓶頸在綜合競爭力的不足,而不是經貿依賴度,經濟的「變」有賴世界經濟的整體改善,而今世界經濟的改變對中國大陸的經濟依賴也很大,據世界貨幣基金組織預測,按購買力平價計算,2014年大陸經濟成長對全球經濟成長的貢獻約27.8%,居全球首位。在全球經濟弱勢復甦大背景下,大陸經濟增速較前幾年回落。2015年首三季,大陸GDP增速下滑至6.9%的多年新低。不過大陸經濟增速仍居世界前列,2014年較世界平均增速高出3.9%,2015年以來也普遍高於已開發經濟體與新興市場國家。這不是說台灣經濟可以完全依賴大陸,但是經濟有其自身的規律,不是民粹所能決定。

至於台灣人民期待的「國際身分」改變,主要的關鍵更是在兩岸關係的好壞,台灣也無法繞過中國大陸,不通過兩岸的政治協商是不可能實現。因此,台灣人民期待的改變,而「政治協商」如果未來的政府不調整自己的政治底限,恐怕很難改變。

二、政治底限調整不易

兩岸關係中兩岸的政治底限類似是政黨的信仰,而且北京和民進黨政治底限又是相互對立的立場,因此雙方可以調整的空間都十分有限。北京方面已經十分清楚地闡明了自己一貫不變的立場,而且也實實在在地用八年的時間,證明了兩岸關係是完全可以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順利建構出兩岸的和平和推動兩岸關係的發展,在兩岸當局的配合之下,大大降低了台海的緊張,穩定了區域的形勢;所以以往兩岸當局共同堅持的九二共識是受到國際的肯定的。至於台灣人民是否得利,是否感受,這是台灣內政,應和北京的對台政策沒有邏輯上的相關性,所以從北京而言,此一政治底限完全沒有調整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蔡主席從以往否認「九二共識」,之後在文字上去年4月提出「維持現狀」「中華民國憲政秩序」,6月提出「在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下,持續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發展」,12月22日強調將以「溝通、不挑釁、不會有意外」,12月「民進黨沒有否認1992年兩岸會談的歷史事實,也認同當年雙方都秉持相互諒解精神、求同存異」。這些說法的改變,說明了她十分清楚「九二共識」對兩岸關係的重要性,但是她並沒有真正的調整,類似「不否認九二會談的歷史事實」,就是迴避了「九二共識」的基本事實來自於兩會的傳真稿件,當然廣義地說兩岸兩會的傳真稿件也是會談的一種形式,然而以當前民共關係的互不信任的狀態,表述的越接近事實,應該越有助溝通渠道的建立;當然大家也清楚,從蔡的立場,也很難立刻一步到位的調整,否則「順了姑情失嫂意」,而且縱使作了大調整,北京也未必全信,對蔡而言,她的調整只能是漸進的、穩步的類似走鋼索的平衡前進。因此大家有理由期待這段時期蔡的相關發言,如果蔡主席不能每次在前次的基礎上前進,則蔡所謂的「維持現狀」,必然落空。

三、兩岸關係何去何從

(一)民進黨的努力

民進黨在大勝之後,相關人士的發言不論是態度和論點都出現明顯的變化,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民進黨祕書長兼駐美代表吳釗燮1月19日在華府作「國民黨之後的台灣:解讀2016年選舉」演講時,指出「將國民黨在此次選舉中失敗解讀為也是『中國的失敗』是不準確的,必須注意的是,兩岸問題不是競選中的突出問題,也不是決定選舉結果的問題。他表示,在整個競選過程中,蔡英文和民進黨團隊都沒有在言辭或標語上針對對岸。北京似乎也對蔡的勝利和民進黨重新執政做好準備。中方官員在兩岸問題上的立場表態相對保留克制,以避免對台灣選舉過程產生消極影響。」他說「我們注意到競選期間,中方的表態和行動都有所保留克制。民進黨覺得這是積極的向前一步,這也給我們更多機會釋放善意,希望中方以對等的態度做出回應。這樣兩岸關係就能推進,兩岸才能逐步建立互信。」

對於最關鍵的九二共識,吳釗燮說「對於外界關注的民進黨會否承認『九二共識』,吳釗燮重申了蔡英文最近的表態:民進黨從沒否認1992年兩岸對話的事實,也承認雙方那時有共同意願透過加強互相理解來推進兩岸關係。至於具體的『九二共識』這個詞組,蔡英文提倡回到作為1992年兩岸會談基礎的『求同存異』精神。未來我們會盡最大努力發現台灣和大陸雙方都能接受的互動模式,那是一種能避免對抗和防止意外的模式。」

在台獨黨綱部分他說「民進黨的立場已在逐漸演化中,1999年台灣前途決議文等於是承認現狀,這個立場也體現於2014年民進黨中常委採納的『中國政策評估』中,民進黨的較新立場不是基於1991年黨綱,對岸也是知道的。」

對南海問題的立場是「台灣的主張不只是基於占領太平島,國際法庭作出的裁決也應當是主張的基礎。台灣有當年中華民國11段線主張的檔案,應當有助於決定台灣是否還擁有11段線的主張。不過任何南海主權主張都要基於國際法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至於檔案的公開,需要與各方磋商後,謹慎做出決定,但不排除公開的可能。」

為了不扭曲吳的說法,本文刻意不作刪減,這裡可以看到民進黨的克制和調整,這和選前蔡英文所謂「『台獨』是青年人天然成分」,「『台獨』黨綱不能改」,「只要民進黨選贏,中國就會自己靠過來,中國最怕押錯寶」的民進黨真是判若兩人。然而外界不免要問這是策略,還是本質,以中國大陸對蔡英文的了解恐怕很難相信這是本質的變化,至多認為是一時的權宜之計,對象在安撫美國,因此,北京對民進黨上述的新說法,一方面這不是蔡自己的說法,另一方面雙方的對立不是來自誤解,而是來自基本的立場,因此,可能不會立即回應,換言之,吳釗燮期待的「希望中方以對等的態度做出回應」的想法恐怕會落空,這樣也會增加民進黨的失望,和民進黨群眾的憤怒,從阻礙了民進黨持續嚐試的動力,所以民進黨當前的調整,如果只是策略,則兩岸關係的前途恐怕很難樂觀。

(二)中國大陸的思維

雖然,中共以其多年的對台互動的經驗,對於如今結果仍不會太有意外,然真正面對,還是欠缺真正手冊或教案。然而從當今中共回應和佈局來看,感覺北京也已經作好了「寄希望於自己」的思想準備,顯然對崛起的中國而言,肯定是要解決受制於人的困擾,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崛起,也不能真正崛起,從中國崛起的角度重新審視和平統一的意義和性質,「和平」是過程、是方法、是充分條件;而「統一」則越來越是帶有目的性的必要條件。排除「台獨」的可能性之後,兩岸不是離統一更近,而是「不統」更近了,甚至可以說「不統」被包裝成兩岸現狀之後,既有台灣民意的支持,也具有某種意義的國際化的市場,以往兩個寄希望在政策上、在工作上都不符合真正期待,長此以往這會使得「不統一的兩岸」,就成為中國崛起牽掛,是以從國家戰略的層面重新安排兩岸關係,便成為重要而急迫的規劃,否則和平的兩岸沒有戰略支撐,更是為不統作「嫁衣裳」;如果中共領導人的思維是邁向中國崛起和兩岸關係的相關性,則中共的立場和底限的彈性必遭限縮,民進黨的策略調整至多是得到戰術層次回應,不可能也不足以建構真正穩定的兩岸關係,而中共有可能逐步調整現行的對台工作的指導思想,以因應「台獨內政化,不統國際化」台灣新態勢。

目前兩岸都在思考兩岸關係的下一代,但是思考的方向、層次都不在同一的問題意識上,所以未來的兩岸關係是高度不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