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何去何從

福蜀濤


省籍從來就不是台灣真正的問題,馬英九競選黨主席,兩次贏得總統大選,靠的當然是本土票,現在台灣一般多不以省籍而以藍綠區分政治板塊,兩種顏色代表的是統獨。眼下藍營的國民黨慘敗後亟思如何再起之際,帶領這個黨往何處去的主席極為重要,雖未明說,角逐各方中隱隱又出現以省籍為訴求的動員。

從李登輝任黨主席以來國民黨一直有「中國」與「台灣」之爭,黨內一股本土勢力,挾其省籍優勢,要以「台灣」換下「中國」,改黨名為「台灣國民黨」,其中最有名的一股是當年李登輝的御用派系「集思會」。

「集思會」已走進歷史,即使以李登輝的「台聯黨」為其嫡傳,1月16日的大選中「台聯黨」也泡沫化了。「集思會」成員,後來能在台灣政壇佔一席之地的有陳哲男,但他靠的不是「中國國民黨」而是「民主進步黨」,在第一次政黨輪替中當了陳水扁的高官。陳哲男的公子陳其邁更成了民進黨每戰必與的急先鋒,現在是民進黨不分區立委。

政治上,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綠營樂見國民黨本土派出線,因為他們嘗盡打趴本土派的甜頭,一個沒有奮鬥目標,沒有黨魂,黨內盡是「集思會」與陳哲男的國民黨,綠營可高枕無憂。這回國民黨主席之爭,民進黨不會閒著,見縫一定插針。

做為一個黨員,省籍在黨內炒作或有些優勢,然而在黨外與民進黨、「時代力量」競爭,本土對本土,1月16日的大選給了國民黨具體的答案。那些以王金平為首的本土派怯戰者多,紛紛躲進了不分區,而正是因不分區名單又是王金平排第一,國民黨的政黨票才銳減,現在還要以此為訴求,不知是保其既得利益還是以為這樣就有票,似乎「集思會」與陳哲男的教訓還不夠,才在One Taiwan下大敗的所謂「本土派」又要班師回朝?

中國國民黨總理孫中山是以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為己任的。日據時期,台灣的抗日志士很清楚,只有祖國振興,台灣才有脫離日本鐵蹄的機會,當時孫中山在台灣的聲望是很高的。文化抗日志士蔣渭水在孫先生逝世後為文《哭望天涯悼偉人》,當時雖在日本高壓統治下,台灣人接獲噩耗不久在台北市舉行「追悼孫中山先生大會」,當晚雖「大雨淋漓,街道泥濘」,一個只容得三千人的會場,卻有五千人趕來參加。孫中山逝世二周年,台灣人舉行紀念會,會上蔣渭水說:「孫先生臨終時,尚連呼和平、奮鬥、救中國數十聲,希望今夜出席的人,深深接納孫先生最後的呼聲:和平、奮鬥、救中國。」

今天同樣在台灣,然而早已「換了人間」,在「和風美雨」(過去習用「歐風美雨」,現在陰魂不散的「大和魂」在台灣的影響已遠逾歐洲)長年浸淫下,加上李登輝的「去中國化」,國民黨早將其總理遺囑拋到九宵雲外,深怕因此爭取不到本土選票。其實正是他們拋棄了孫中山的理念,心中沒有了「中國」才在One Taiwan瀕臨沒頂。

孫中山遺囑有言:「最近主張開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尤須於最短時間,促其實現。」經過八年抗戰,犧牲數千萬軍民,廢除了當年所有不平等條約,然而曾因《馬關條約》割讓的台灣,怎麼主張台獨的政黨即將全面執政呢。說穿了,兩岸政府都卸不了責,與列強簽訂的所有不平等條約固然廢除,今天兩岸還有一個雖無其名但有其實的新不平等條約《與台灣關係法》。

為了振興中華,孫中山逝世前接受蘇聯援助,改組國民黨,與共產黨合作北閥成功;1937年日帝展開全面侵華戰爭,蔣介石與毛澤東攜手,在國共第二次合作下經八年艱苦卓絕的抗戰而取得最後勝利。現在此一《與台灣關係法》,國共何妨第三次攜手解決。

今天在台灣的國民黨只有繼承日據時期蔣渭水等志士寄希望於祖國的精神,堅持「中國」,與對岸攜手反分裂,反台獨,才有起死回生,奪回政權的機會。「台灣」國民黨前有「集思會」、陳哲男,後有「拿香隨拜」的One Taiwan,殷鑑不遠,如仍執迷不悟,不思明確奮鬥目標,向黨員向台灣人指明奮鬥的方向,有論述,有感動人心的力量,只在省籍上作文章,則不管它叫中國還是叫台灣,這個國民黨跟中國跟台灣都不相干了。

( 轉自 http://kinliu.hk/review/expert/1440563692/13050-9f268eb55ea0e1d58b67c7a1f13cd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