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台灣史,兩種待遇

《灣生回家》與《1946.被遺忘的台籍青年》

吳昆財


不知是幸或不幸,身處21世紀的台灣,筆者忝為歷史研究者,已經見證了這塊島嶼上的人民,所呈現的兩種截然不同歷史意識:認同中國與反對中國所衍生的媚日情結。這兩種史識卻極有可能於將來主宰島上島民的命運。

或許是命運的安排,2014年在台灣幾乎是同一時間,有兩家出版社發行了兩本書籍。有趣的是這兩本書的主人翁,皆與台灣近現代歷史的發展以及命運,息息相關,甚至環環相扣。換言之,這兩部著作分別書寫台灣與中國大陸、台灣與日本殖民者之間,各種恩怨情仇的關係。空間上雖然涉及中國大陸、台灣與日本。且故事中的人物,也並不完全是所謂「台灣人」,或完全居住於台灣。但卻都是以台灣、台灣人、台灣史為主軸,所建構的故事。

這兩本書,較早的一部是近來引發社會議論,是台北遠流出版社在2014年10月出版田中實加小姐(本名為台籍高雄人陳宣儒)所著的《灣生回家》。另一部則是同年稍後11月,由另一年輕作家,也是本省籍人士鐘明宏先生所著《1946.被遺忘的台籍青年》,由沐風文化出版社發行。這兩本書都在訴說與台灣具有高度相關性的歷史離散故事。但當時兩本書在台灣發行後,所受到的待遇可謂有天壤之別,不禁令人慨嘆不已。

由於近20年來,因兩岸意識型態對抗,島內分離主義與台獨意識高漲,故而在台灣有部分人士乃大大歌頌親日媚日的風潮。舉凡與過去日本在台殖民50年所發生的掌故,都為這些親日媚日派所吹捧,甚至渲染擴大,最後產生「斯德歌爾摩症候群」,身為被殖民的部分台灣人,及其後代和同路者,認同殖民者和殖民主義,並享受「被殖民」的快感。甚至幻想自己也成為殖民者,或至少是與日本殖民者同一階級。

當《灣生回家》由目前台灣數一數二的大出版社發行後,因它抓住了目前島內那股因反中媚日的情緒,加上出版社有系統且舖天蓋地的宣傳,頓時,《灣生回家》洛陽紙貴,其後田中實加乃打鐵趁熱,將這一虛構的故事,翻拍成電影,於全台開演,搏取認同(據筆者所知,我系上許多學生聆聽了田中實加的演講後,個個熱淚盈眶,久久無法平撫激動的內心,會後紛紛購買《灣生回家》),進而牟取暴利,兼之推展媚日親日史觀。尤有甚者,且當《灣生回家》如火如荼的在社會引起廣泛的注意時,灣生一詞和其衍生的內涵,卻也悄悄地走入中華民國的教科書裡,準備讓咱們的後代子孫必須「肅敬」地了解這群「爹不疼,娘不愛」的苦難組群。老實而言,本人雖然忝為歷史研究者,但或許一則孤陋寡聞,才疏學淺,抑或是本人也非台灣史研究者。所以在經由本系同仁大力推薦田中實加,乃邀請作者於2016年蒞臨本系演講之前,對於灣生一詞實是未曾知曉,一知半解。但彼時,我始終認為對於日本過往對台灣,甚至是全亞洲的殖民主義、軍國主義,以及在台進行的皇民化運動,皆是對台灣人民,甚至是全人類的暴行,身為歷史研究者,以及是被殖民的後代者,絕不敢一日或忘。

一葉知秋,當有志之士普遍感受到《灣生回家》,這一由一位假日本人,所創作的偽台灣史,所以能行騙學術界以及市井小民,其實,在當今的台灣更多類似的吹捧日本殖民那些所謂的「善政」史觀,不就是到處充斥在大街小巷、學術殿堂,甚至是堂而皇之進行中華民國的各級教科書裡,不斷肆虐與洗腦單純平民百姓,以及莘莘學子們的心靈。筆者所處之地雲嘉地區首善嘉義巿,那種媚日與親日濃得化不開的情結,真是斑斑可考,令人瞠目結舌,不敢置信。在學術上,筆者所任教的大學院校,一映入眼簾的宣傳品就是以日據時期的嘉農(KANO)精神自恃,孰不知所謂KANO精神無非就是日本殖民下的產物。再則,遊人若走進嘉義巿中心,處處可見留有的日本神社,日式建築,舊的不夠,甚且刻意創造新的來充數一番。例如為了吸引遊客駐足,政府竟然在林森路上,於林務局所有地上,復古式的建構許多嶄新的日據型式木屋。凡此種種皆造成島內人民不自覺地陷入崇拜日本殖民的史觀,最後形成俗不可耐的媚日情境,為世上那些後殖民主義,批判殖民者所無法瞭解的。反觀同樣曾遭受日本殖民的韓國人,卻視所有日據時期,在朝鮮的所有建設為大韓民族的恥辱,欲去除而後快。至今餘波盪漾,如韓國人民尚在日本駐韓國大使館前,置放慰安婦銅像,隨時提醒世人必須了解日本曾在韓殖民時期,所犯下的諸多罪行。

但天可憐見,凡事總有水落石出,撥雲見日的一天。當媚日與崇日的陳宣儒,因知名度大增,可能為人嫉妒,後遭揭穿她根本不是日本灣生後裔,導致她本人及其所著《灣生回家》,頓時由天堂墜入地獄,在全台成為千夫所指,眾人訕笑的對象。負面影響所及,凡是那些曾大力薦舉《灣生回家》的知識界,或者是各界意見領袖者的信譽度,均蒙受重大的衝擊。但更為人擔憂的是,有關台灣史研究的公信力,恐怕短期間也很難取得人民的信任。不過,筆者相信,絕大多數台灣史的耕耘者仍是能一秉持中,不偏不倚的論述態度,期望建構一部可長可久的歷史典範。

就當各界極力吹噓《灣生回家》之際,社會上不斷擴大它的「偽影響力」,以各種形式推銷它,例如一年數百場的演講,也拍攝成電影在電影院上演,甚且在全台各地由不少支持者出資,邀請他人觀賞等(筆者一位專研台灣史的同事,甚至個人自掏腰包,請研究生觀看《灣生回家》)。此刻的作者真是各種榮寵加身,名利雙收。有一本真正訴說那個時代台灣人離散的感人故事,由鐘明宏先生所著《1946.被遺忘的台籍青年》,卻靜靜的被放在圖書館,在社會的角落的一旁,鮮為人注意。鐘先生的大著是訴說戰後1946年,一群對祖國大陸懷抱學術追求夢想的本省籍青年人,他們透過參與台灣省政府的考選後,千里迢迢遠赴大陸的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央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等名校讀書。這些當時的社會菁英所追求的中國夢,後來因為國共內戰,導致其中的大部分人必須長期留在大陸,無法返台,從此與台灣家人展開長時期離散的苦難歲月。如同作者所言,那些曲折離奇的漂泊身影,和令人盪氣迴腸的故事,實在值得所有台灣人沈吟再三。例如故事中的主人翁之一,來自屏東尤寬仁先生的一生遭遇,幾乎就是當代兩岸政治動盪受害者的最佳代表(因為國共內戰,尤先生從此數十年無法返鄉。因文革,他的台籍身分遭受鬥爭,導致妻子精神分裂。文革後,心愛的女兒又為罹患精神分裂的妻子殺害,尤寬仁甚至還一度被懷疑是加害者)。

除了尤先生外,透過作者的梳理,讀者們更可以從本書裡,感受其他台籍青年在這大時代裡的故事,真是讀來令人回味再三,低頭不語,靜默良久。總之,雖然兩地彼此隔離,但留在大陸的台籍青年們並不因時空因素,減少對原鄉的思念,就在1990年代台灣解嚴後,這些菁英們陸續透過各種不同的管道回到久違的故鄉。不過返家的故土景色雖然依舊,但這些曾是年輕,可如今早已兩鬢斑白的台籍留學生,雙親們幾乎都已不在人間,只徒留令人遺憾的愁緒而已。

如此真真切切的台灣人故事,可惜鐘先生的大作,因為深深連結了兩岸的時空情感,對於近年來大力進行去中、反中的台灣社會裡,不屬於「政治正確」,所以似乎引不起社會上任何探討的漣漪。迄今知道《1946.被遺忘的台籍青年》,真是屈指可數。但人不知而不慍,鐘先生的大作若從可長可久的中國歷史觀而言,終究會取得世人的認同。

總之,從長時段的歷史,筆者永遠抱持「不信真理喚不回,不信人間盡皆聾」的樂觀態度以對。當塵埃落定後,我深信絕大多數善良的台灣人民定然發現那一段屬於台灣人的真正歷史為何?當整個台灣陷入媚日的氛圍裡,當偽歷史如《灣生回家》者,最後為人拆穿真面目後,仍然有一股堅持民族正氣,與大是大非的作品,如鐘先生的大作,依舊努力不懈地提醒台灣人民,傳達兩岸之間所曾共同營造的國族歷史。無論是悲是歡,是離是合,這都是中華民族所共有一部的奮鬥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