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餘年改革開放政策的推展,大陸經濟的快速增長,創造了舉世稱頌的經濟成就,但是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大陸社會經濟的急遽變遷,再加上詭譎多變的世界經濟情勢,特別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對大陸經濟的鉅大衝擊,造成投資經營環境的重大轉變,大陸經濟已不可能再維持接近10%的高速增長。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有關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揭示「市場化、自由化」經濟改革方針,期能藉深化改革以「制度紅利」取代「人口紅利」,以維繫大陸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2016年是中共「十三五」規劃的第一年,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下,積極推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宏觀調控政策,使大陸經濟運行大致呈現預期的平穩發展,惟大陸經濟運行仍存在諸多結構性的矛盾和問題。為緩解大陸經濟困局,2016年12月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決定,今年大陸仍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而宏觀調控的核心仍是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但是防止資產泡沫,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將是經濟工作的重點。
一、2016年大陸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的特點
自2012年「十八大」以來,中共便確立了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經濟政策框架。2014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正式從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出口和國際收支、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生產要素相對優勢、市場競爭特點、資源環境約束、經濟風險累積和化解、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等九個面向來定義「新常態」的內涵。基於對當前大陸經濟形勢的此一基本認知和判斷,近年來中共有關大陸經濟發展策略和短期宏觀調控政策的擬定,便都是圍繞在「經濟新常態」為主軸的決策思維。「經濟新常態」的直接認知,便是大陸經濟只能維持「中高」速的經濟成長,以致近年來中共不斷調低每年的預期經濟增長目標,2012-2014年的預期經濟增長目標均為7.5%,2015年為7.0%。但是在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的推行上,便必須在「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防通膨」、「惠民生」等短中期經濟政策目標中有所取捨和偏重。
2015年10月26-29日,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期望能藉此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在宏觀經濟調控政策方面,2015年12月18-21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決定,2016年將適度擴大財政赤字、努力化解過剩產能和房地產庫存;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透過減稅以降低企業負擔。在具體調控措施和政策上,則要以「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改善薄弱環節)」(三去一降一補),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提高投資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增強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是以,結合體制改革和結構調整的供給側改革,便成為2016年宏觀經濟調控的主要內涵,其政策意涵很顯然的是希望能藉深化「調結構」和「促改革」來維持大陸社會經濟的穩定增長。
2016年3月中共「兩會」期間,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所提的「政府工作報告」,預定2016年的GDP增長目標為6.5-7%。在宏觀調控政策上,則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的宏觀經濟調控政策。在積極財政政策方面,主要為:2016年安排財政赤字2.18萬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加5,600億元,赤字率提高到3%;適度擴大財政赤字,主要用於減稅降費,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至於穩健的貨幣政策則是:2016年廣義貨幣M2預期增長13%左右,社會融資規模餘額增長13%左右;降低融資成本,加強對實體經濟特別小微企業、「三農」等支持;加強對外債宏觀審慎管理,整頓規範金融秩序,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風險的底線。
二、「三去一降一補」內涵和執行成效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要內涵的宏觀經濟調控政策下,中國大陸的經濟確實呈現較平穩的發展。根據大陸所公佈的數據顯示,2016年大陸GDP增長率為6.7%,符合年初所預定的6.5-7%的增長目標。在工業企業效益方面,2016年1-11月,規模以上工業利潤同比增長9.4%,增速比1-10月份加快0.8個百分點,顯現出企業經營效益有所改善。在對外貿易方面,2016年全年進出口額24.33萬億人民幣,較上年同期下降0.9%。其中,進口增長了0.6%,而出口下降了2.0%。在吸引外資方面,2016年全年實際利用外資金額8,132.2億元人民幣(未含銀行、證券、保險領域數據),較上年同期增長4.1%。
在經濟結構的調整方面,2016年前三季服務業的發展仍持續領先「三大產業」。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52.8%,比第二產業高出13.3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提高1.6個百分點;服務業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8.5%,比第二產業高出21.1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提高3.4個百分點。服務業已成為大陸經濟穩定增長的有力支撐。不僅三大產業的結構優化,製造業內部結構也在優化。2016年前三季,在第二產業中,工業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1.7%。增速比全部工業投資高8.5個百分點,比高耗能行業投資增速高7.9個百分點,代表轉型升級領域的投資增速明顯快於整體投資,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產業投資增速更高達43.4%。
在這些經濟平穩發展並向好的態勢轉變的數據背後,顯現出2016年「三去一降一補」調控政策的初步成效。「去產能」是要積極化解產能過剩的現象。根據中共原先的規劃,2016年中共所設定的年度目標,粗鋼產能壓減4,500萬噸,煤炭產能退出2.5億噸以上已基本達成,這些壓縮成效使大陸的煤炭和鋼鐵產業的經濟效益恢復。
「去庫存」是為化解房地產庫存。2016年下半年中共採取限購在內的一系列調控措施後,使房地產庫存略見成效。2016年11月底中國大陸商品房待售面積69,095萬平方米,比10月底減少427萬平方米,連續九個月減少。
「去槓桿」是為防範化解金融風險。2016年中共採取盤活存量資產、兼併重組、依法破產、發展股權融資等去槓桿途徑,使大陸企業負債率有所改善。截至2016年10月底,大陸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6.1%,同比下降0.7個百分點。
「降成本」是要藉降稅、降費、降保險費等措施幫助企業降低成本,2016年中共藉簡政放權降低企業的制度成本,並藉實施營改增、調降資源稅、社會保險費和電價等措施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以簡政放權為例,2016年中共取消152項行政審批;清規範192項行政審批仲介服務;加快推進證照簡化,以降低企業經營的制度成本。在營改增方面,2016年前10個月,營改增試點累計減稅3,717億元,全年減稅將超過5,000億元。
「補短板」則是要擴大有效供給,改善經濟體系中的薄弱環節。2016年大陸中央和省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首次超過1,000億元;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增加到667億元,比上年增長43.4%,貧困人口預計減少1,000萬人。
三、2017年大陸宏觀經濟調控政策走向
儘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宏觀調控政策獲得初步的成效,但是中國大陸經濟發展和體制改革有其體制內部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以致「三去一降一補」調控政策的施行,大陸經濟仍然存在產能過剩和需求結構升級矛盾突出、經濟增長內生不足、金融風險有所積聚等問題,制約了經濟順利和有效的正常運行。
以「去產能」為例,它還必須面對後續的問題。第一、煤炭和鋼鐵行業只是個開端,大陸很多行業都存在產能過剩必須加以解決。第二、目前是依靠行政命令式的去產能,很多地方去產能演變成「去產量」,真正的產能並沒有削減。這就導致每當價格開始復甦,一些企業再度開工生產;當政府監管弱化時,過剩產能又死灰復燃。第三、很多地方過分依賴層層分減式地去產能,供需關係並未達到動態平衡,沒有形成長效市場機制,其徹底執行仍需依賴法律和制度來推行去產能。
在去槓桿方面,中國大陸負債高漲一直是海內外關注的重要議題。一般估算,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已由2008年的154%,快速攀升至2015年的接近250%。大陸信貸廣泛增長,已衍生龐大的影子銀行問題。因此極可能引爆為系統性的風險。
面對著2016年宏觀經濟調控執行成效及大陸經濟所存在的矛盾和問題,2016年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揭示,今(2017)年大陸宏觀經濟的總基調是「穩中求進」,在穩的前提下今年仍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效,預算安排要適應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低企業稅費負擔,保障民生的需要。貨幣政策要保持穩健中性,適應貨幣供應方式的新變化,調節好貨幣供應,暢通貨幣流通渠道和機制,維護流動性基本穩定。同時要在增強匯率彈性的同時,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著力防控資產泡沫,提高和改進監管能力,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在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方針下,今年大陸宏觀經濟調控的主要工作為:
1.深入推行「三去一降一補」,繼續推動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解決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庫存過多的問題,降低企業槓桿率,降低各類交易成本特別是制度性交易成本,推動精準扶貧。
2.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革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推進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
3.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既抑制房地產泡沫,又防止出現大起大落;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促進農民工市民化。
四、影響大陸經濟情勢走向的內外在因素
今年大陸宏觀經濟調控政策,基本上是延續去年穩中求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調,但是此一經濟調控部署主要著重於大陸經濟內部的結構性問題,很顯然的,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的發展目標在大陸經濟運行中佔有突出的角色。儘管如此,穩增長仍是中共必須追尋的發展目標。一般估測,2017年的預期增長率定在6.5%,但是大陸經濟情勢走向定然受到內外在因素的影響,存在不確定性。
2017年大陸經濟利空的因素有:貨幣政策穩健中性,較過去幾年有所收緊,股市的資金效應減弱;房地產市場降溫可能超過預期;金融市場去槓桿加大力度;人民幣貶值加劇市場悲觀預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臨瓶頸;歐盟國家中荷蘭(3月)、法國(4月)、德國(7月)大選,英國脫歐進程;美國總統川普保護主義的政策取向等。利多因素為:中國大陸繼續擴張財政,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較小;大陸通貨膨脹預期升溫,帶動非金融業利潤回升;美歐財政擴張進程超過預期。
以大陸內部的經濟調控而論,「去產能」將面臨更大的挑戰。「去產能」之所以位列五大任務之首,一方面,產能過剩是當前大陸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導致企業投資經營信心下降,除煤炭和鋼鐵產業之外,大陸還有很多行業出現產能過剩現象,必須加以化解。另一方面,繼續化解過剩產能將立即面臨如何處置這些企業的債務、職工安置等棘手問題。此外,「去產能」也將波及煤炭、鋼鐵產業的上下游行業。如何平衡產能、保就業和防範風險間的關係,儘量降低去產能的負效應至關重要。
在外在因素方面,依目前的情勢看來,在美元加息衝擊,全球通貨膨脹預期上升,地緣突發事件,特別是極右翼主義在歐洲抬頭,「反歐元」甚至要求脫歐可能頻發的情況下,世界經濟情勢近期的發展難以樂觀。目前大部分國際組織紛紛下調對2017年全球經濟的展望。全球經濟的老問題,投資乏力、貿易不振、貨幣氾濫仍將繼續,而上一輪科技革命紅利用盡後,新科技的匱乏使得企業大規模投資難實現。這一系列經濟情勢的發展,顯現出並未有全球經濟回穩的跡象。對中國大陸尤其重要的是,美國新任總統川普重建美國製造業,藉租稅優惠吸引跨國企業回美國投資,以及採取貿易保護主義可能引發的中美貿易戰爭,對大陸經濟可能衝擊更是不容忽視的。◆
社論
國際瞭望
大陸經濟
兩岸關係
國民黨主席選舉
皇民化批判及其他
陳映真追思會
海峽短評
編後
轉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