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應全盤抄襲西方的人權和民主
不應全盤抄襲西方的人權和民主
亞洲人口將在數年內超越35億,占世界總人口的六成,其增長率無疑嚴重地限制了資源分配。但這並不令作為過去糟糕的人口政策基礎的馬爾薩斯人口理論變得合理化。
西方經援不應附條件
近年國際援助組織在這個問題上的態度有了極大轉變,約20年前,發展中國家的人口高增長率被視為對發展有害。國際援助組織和出資國家會將人口控制作為給予援助的主要考慮因素,而現在它們就把人權、民主和環保視為主要考慮因素。
這個重大的謬誤源於人口增長總是削弱發展中國家的糧食生產能力這一觀點。此觀點被60、70年代的所謂綠色革命的結果證明是錯的,當時透過將高產種籽和農業技術引入亞洲和其他一些地區而獲得雙倍的產量。
我們應該拋開舊觀念,而將人口視為一項主要的資源,發展策略必須主要以提高人力資源素質為目標。不幸地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基礎教育、訓練和健康保障等方面的人力資源投資並未被給予它們所應得的優先考慮。許多貧窮亞洲國家的軍費支出遠超過教育醫療方面的支出。
全盤西化並不現實
教育在發展過程中是至關重要的。傳統上的性別歧視導致一半的人口處於無知狀態,目前許多事實表明婦女教育會對社會發展有極高的回報,女性受教育和就業,再加上健康和營養知識提高會令現代家庭小型化。
在許多亞洲國家政治不穩限制了發展,同時貪污、濫權及缺乏責任也令資源流入少數人的口袋。政治穩定固然重要,但壓抑式的極權手段並非唯一的方法,也不是最有效的。
大部份發展中國家因為在政治實踐上走極端而受害,有的實行極端獨裁,公然否認人權,而另外一些則不加批評地全盤西化,自由得連政府都不能有效運作。亞洲無疑應該接納民主概念,但其實踐必須依據各自社會的現實條件而行。
大部份亞洲國家在40、50年代獨立後實行計畫經濟,寧保護自己的產業而不願通過自由貿易向世界提供較廉價的產品,而有一定發展的國家也不願重點投資於人力資源,而將有限財力注入需要極大保護的炫耀式工業化項目。
拋棄西方腐朽個人主義
今天許多亞洲國家實施市場經濟政策,但很顯然所謂東亞經濟奇跡所走過的道路與西方工業化國家有極大的不同,其中就沒有那種腐朽的個人主義。
反而,東亞的自由企業實質上有相當程度的公有性質,將追求利潤的個人動力及社會目標和責任結合在一起。西方資本主義企業取代傳統,而東亞經濟則將傳統精華與現代技術商業極具動力的體系結合起來。數個世紀以來,亞洲是分裂的,被互相逐利的西方政治經濟勢力所統治。在獨立之後我們因為意識形態和政治取向而繼續分裂。現在冷戰已經過去,是我們為和平、繁榮和尊嚴而走在一起的時候了。為了加強地區經濟合作及提高在21世紀及亞洲人民的生活水平,我們必須設計出切實可行的合作機制和機構。
我們必須消除所有阻止完全發揮亞洲經濟潛能的人為障礙。然而這並不足夠,我們還必須制訂出一份統一的社會綱領,以反映和加強該地區獨特的價值觀和傳統。
個人和社會之間取得平衡
保留和強化家庭作為社會基本單位的傳統是最重要的目標。中國有句俗話叫「家和百事興」,我們必須確保在我們的工業化進程中家庭結構不會分解,並隨之出現社會問題。
目前健康而富動力的亞洲社會只要能保持人們在權利和責任之間取得平衡,就能繼續和諧發展。社會的每名成員對所有其他人負有某種責任,而社會亦對每位成員負有某種責任。這種觀念必須深植於我們對於社會公義的理解之中。
西方對於社會意識的回歸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過份為權利巧立名目,而當要面對責任時就設法推卸。然而在亞洲許多不公乃是由於個人權利得不到承認,甚至令個體的面目消失於無個性的集體之中。顯然真理處於這兩者之間,亞洲應該奉行一條中庸之道。
(譯自《國際先驅論壇報》)◆
社論
國際瞭望
人權與美國
歷史與毛澤東
兩岸關係
民進黨與台獨
台灣事情
歷史與人物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