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今後在政策和策略上將會作何調整?在台灣政壇將會如何運作?其可能的發展趨勢及對島內政局和兩岸關係的發展將產生何種影響?本文擬對上述問題作一粗淺分析和探討。
一 在「修憲」問題上,將與國民黨展開劇烈抗爭
今年四月,台灣「國大」臨時會將要進行第三階段的修憲。這次修憲的核心議題,一是決定「總統」選舉方式以及是否提前直選和提前到何時?二是確定中央政體究竟採取何種形式?由於上述修憲內容至關重要,不僅涉及到未來台灣整個上層權力體制結構的設計與調整,而且還將連帶牽動到今明兩年內即將舉行的省市長選舉和立委、國代選舉的日程安排,這對於朝野各方的政權攻防以及今後在政壇上的實力消長,都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因此,島內各派政治勢力對此均格外重視,圍繞著修憲議題,新的一輪角逐已經拉開戰幕。
由於島內政治環境的變化,92年國大第二階段修憲時因有爭議而暫時擱置了的總統選舉方式問題,目前朝野已達成共識,屆時採取「公民直選」已成定局。至於「總統」直選是否提前?雖然國民黨內非主流派強烈反對,而李登輝本人也至今尚未亮出競選總統的決心,目前種種跡象表明,李登輝很有可能會不顧非主流派的反對,為阻撓林洋港當選,以掩護其屬意的總統繼任者連戰在日後條件成熟時能順利接班,而斷然下決心提前直選連任。至於民進黨內部,雖然也有少數頭面人物如陳水扁,主要出於其個人的政治考量而對提前直選總統持不同意見,但作為整體而言,民進黨一向堅持推動總統提前直選。因此,國、民兩黨在未來修憲議題上的爭論,焦點勢將集中在提前直選「總統」的時機以及未來台灣「中央」政體結構的設計上面。
關於總統提前直選的時機,依照民進黨去年秋所打的如意算盤是:首先在年底的縣市長選舉中奪得半數以上的席位,形成「地方包圍中央」的態勢;然後一鼓作氣參加今年的省市長選舉並拿下一至二個席位,從而根本上動搖國民黨的統治基礎;緊接著再乘勝追擊奪取總統寶座,在下屆立委、國代選戰中力爭攻下半數以上的席位,完成政權交替的目標,取國民黨而代之,然而如今縣市長選舉意外受挫,假若總統直選提前到今年內舉行,不僅無人能與李登輝匹敵,且會因總統選舉的再次受挫而對日後的省市長選舉乃至立委和國代選舉給民進黨帶來一連串的負面影響。因此,民進黨勢必會堅持將總統直選安排在較有把握勝算的省市長選舉之後舉行。而居於同樣的道理,假如國民黨主流派一旦決定總統提前直選,則勢必會將日程安排在省市長選舉之前或與省市長選舉同時舉行,如此一來,國、民兩大黨在此問題上勢將展開劇烈的對抗。
關於未來台灣政體結構的調整,國、民兩黨的主張則更是相去遙遠,爭論勢將更加劇烈。國民黨方面,據施啟揚去年12月向黨籍國代透露主流派的「黨版」修憲底線,其政體結構將強調所謂「雙首長制」;刪除「行政院為最高行政機關」的條文,縮減閣揆的副署權為僅限定在與其相關的職權範圍之內,而「總統緊急處分權」的規定則予保留;國大為常設機構,維持現有職權不變等等。很明顯,國民黨主流派修憲的著眼點,是企圖利用其目前在台灣政壇上佔有的優勢地位,在保住總統寶座的前提下,既達到擴張總統現有權力之目的,又不準備實行總統權責相符的政體,等於變相地維持目前的「權威」體制,繼續維護和鞏固國民黨在島內的統治地位。而民進黨方面,雖然黨內領導層中對政體結構的設計意見並不完全一致,但主導意見卻是以美國式的「總統制」為主軸規劃政權體制。該黨「總統直選修憲小組」所擬定的「修憲案」明確提出,以最簡單的凍結行政院職權的方式,設計出單一國會,建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權責政治體制框架。顯然,民進黨這一大幅度的修憲訴求,實質上等於是借修憲而制憲,企圖全面改造國民黨現有的政權體制,為其日後制定所謂「台灣共和國憲法」的長遠既定目標打下基礎。
總之,國、民兩黨在修憲議題上各懷鬼胎,各打主意,隨著修憲日期的日益臨近,鬥爭將會愈演愈烈。最近,人們已經從民進黨立委在立法院強勢運作、頻頻過招,欲與國民黨主控的國民大會爭奪修憲主導權的較量中,聞到了一股濃烈的火藥味。可以預見,在即將召開的國大臨時會修憲議場上,國、民兩黨國代必將有一番惡鬥!當然,隨著政局的演變,兩黨可能會加強溝通,尋求某種程度的妥協與讓步,不致因此而釀成島內政局過於劇烈的動盪。不過,由於民進黨在國大中僅佔四分之一的席位,勢必難以扭轉國民黨主流派主導修憲這一總的趨勢。
二 在黨的「體質轉換」和「路線選擇」方面,將會作適度調整
縣市長選戰失利後,黨主席許信良獲准辭職,表面上是所謂中常會「尊重」許的「政治承諾」,其實骨子裡是追究許信良的領導責任,這表明了「美麗島系」在民進黨內的影響力進一步式微,許信良任職兩年來所著力推行的所謂「內造化」議會選舉單軌路線受到黨內其他派系的否定和質疑。選舉失敗後,民進黨內一些非公職或傾向社運界的人士即認為,目前民進黨已有過半數的中常委具有「立委」身份,某種程度上已形同「內造化」,根據現有的朝野競爭態勢,民進黨還必須兼顧群眾運動路線,不能急於以選舉路線掛帥。謝長廷更是直截了當地說:「此次選舉,民進黨『地方包圍中央』的政策顯然受挫,黨中央必須再重新定位。民進黨因歷史背景、現況也已有群眾政黨的性質,要完全朝內造政黨轉變有困難」,認為「民進黨欲推動憲政工程,在體制內的力量明顯不足,必須走出議場,回到群眾路線。」而我們再來看一向與「美麗島系」存在路線分歧的施明德,雖然他是此次選戰的「總指揮」,但並沒有承擔任何責任,相反卻取代許信良而榮登代黨主席寶座。他一上台即重新調整了中央領導班子,並提出「強化民進黨與社運團體的關係」是該黨未來的發展方向之一。由於黨內主張加強「體制外」抗爭的意見重新佔了上風,而民進黨在議場上特別是在國大與國民黨較量的實力又確實明顯不足,因此可以預見,今後民進黨在「體質轉換」和「路線選擇」方面將會作適度調整,有可能會重新採取議場抗爭與群眾運動相配合的雙軌路線,選擇適當時機,發動群眾,再次走上街頭。但考慮到社會成本,民進黨人可能會接受以往教訓,在街頭抗爭的頻率和形式上會盡量克制,不致使台北街頭重新恢復往日沸沸揚揚、雞飛狗跳的混亂現象。
三 與國民黨主流派的矛盾將不斷加劇,並與各派政治勢力形成複雜多變的互動關係
目前,島內政壇已進入「三黨五派」的戰國時代:國民黨、民進黨、新黨:「五派」即除民進黨、新黨和無黨籍人士之外,國民黨內又分主流派和非主流派。假如再把已不聽黨團招呼自行其事的高育仁「民意會」也算在內,則連「五派」也不止!總之,今後民進黨所要面對的局面將要比以往複雜得多,如何在這樣錯綜複雜的政治遊戲中把握好方向,左右逢源,爭取到最大的政治利益,使黨不斷發展壯大並最終實現執政目標,將是對民進黨領導層政治智慧的嚴峻考驗。
自去年國民黨十四大之後,國民黨主流派已在黨內的流派鬥爭中取得了壓倒性勝利,國民黨「本土化」已基本完成。這樣,民進黨與國民黨主流派內外勾結、共同打擊排擠國民黨內「大陸籍」非主流派的合作基礎已基本消失。島內政壇的主要矛盾已轉變為有強烈執政企圖心的民進黨,與目前佔據執政地位的李登輝「本土籍」國民黨主流派之間的矛盾。在去年縣市長選舉中,國民黨主流派大打「李登輝牌」,與民進黨形成尖銳對立,使這一對主要矛盾首次凸顯。事後民進黨檢討失敗原因,認為這次選舉「總體戰略出現錯誤」,原以為是與打著國民黨招牌的地方派系作戰,但結果卻是「與李登輝兵團作戰」。於是多名黨籍立委提出:「應該走出李登輝情結」、「將李登輝與國民黨劃上等號」,「打倒『李登輝主義』,徹底摧毀國民黨的最後一張王牌」,否則民進黨將「永遠無法取而代之!」因此可以預見,在未來的修憲和即將舉行的一連串重要選舉及其他政治議題上,民進黨與國民黨主流派之間的鬥爭勢將愈演愈烈,矛盾將會不斷加深。
當然,也應看到,由於目前國民黨非主流派特別是以林洋港為代表的「本土籍」非主流派仍有一定政治影響力;此外還有實力緊隨民進黨之後,一再聲稱要「制衡國、民兩黨」的新黨。這兩派反對「台獨」、主張「大中華理念」的政治勢力,無疑將是今後民進黨和國民黨主流派共同的而且是不可忽視的競爭對手。故而,國、民兩黨儘管已成為目前台灣政壇上的主要矛盾,但在一些重要問題上,例如共同打壓新黨的發展、阻撓林洋港當選總統以及反對「一個中國」、拓展所謂「國際生存空間」等方面,仍然存在著合作的需要和可能。因此,筆者判定,民進黨內的「李登輝情結」會進一步退潮,但不可能完全「拋棄」。但另方面,由於民進黨在與國民黨主流派爭奪執政權的較量中實力明顯不足,所以又勢必會在另外許多重要議題上尋求與新黨及其他派系的合作。這樣,台灣政壇上各派政治勢力之間的互動關係,今後勢將呈現出前所未見的「朝秦暮楚」、「合縱連橫」、複雜多變的新特點。
四 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改進提名制度,積極培養人才,爭取未來選舉的勝利
縣市長選舉後民進黨檢討失利原因,認為基層組織薄弱,提名全靠黨內初選確定候選人以及後備人才嚴重不足是其中的三個重要原因。為此,民進黨中常會決定立即成立「黨務強化工作小組」,由許信良、邱義仁、姚嘉文、林宜正、顏錦福、蔡明華等人負責。以強化黨的基層組織,並革新黨務。同時,民進黨各縣市黨部主委會議也決議,將改革地方黨部機構,改善與當地民眾的關係。組織部副部長陳昭南認為,完全依賴文宣的選舉時代已經結束,未來要大力發展地方組織。他主張兵分兩路:即在民進黨執政的縣市由縣市長親自推動該縣市的組織發展,而其他縣市則由民進黨中央配合各縣市黨部主委一起開拓,以使民進黨在各縣市、地方的人脈能夠更深入各地區社團。民進黨的上述認識和構想固然不錯,但鑒於國民黨統治台灣40多年來業已在全島各縣市培植起與之利益相結合的、盤根錯節、根深柢固的強大地方派系山頭,在這種條件下,民進黨欲加強地方基層組織的發展又談何容易!因此可以預見,至少在未來幾年內的各項選舉中,民進黨在「組織戰」方面恐怕還難以打贏「百年老店」國民黨。
其次關於「提名制度」的改進。以往民進黨決定公職選舉候選人的提名,為強調所謂「符合民主程序」,全靠黨內初選確定。於是一些素質不高的黨員,為爭取得到提名而大量拉「人頭黨員」入黨為其競選,成為長久以來困擾民進黨的一大難題。縣市長選舉中,雖然民進黨幾乎在各個縣市均推出候選人競選,但仍然受挫,這與民進黨的提名制度確有一定關係。為此,民進黨「立委」陳水扁、謝長廷等人主張:今後提名候選人除黨員初選外還應增加評鑒,讓參與補選的地方幹部及公職人員也有發表意見的權利:增加民意調查、徵求支持民進黨的學者專家的意見等。另外,為解決「人頭黨員」問題,民進黨新成立的「強化黨務小組」又作出決定,將以建立「預備黨員」及「黨籍與戶籍合一制」的方法,杜絕「人頭黨員」充斥的現況,並擬定了三項具體措施供中常會討論。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民進黨能否真正改進提名制度?以及提名制度的改進究竟是治「標」還是治「本」?效果將如何?還有待觀察。
至於「人才」不足,則的確是民進黨一直難有較大發展的重要原因。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民進黨目前還處在「精英政黨」的階段。該黨雖有一批知名度相當高、問政素質相當不錯的重量級人物和專業人才,但由於民進黨長期以來將大量精力用以街頭抗爭,沖衝殺殺的戰將倒是培養了不少,而真正精於黨務、宣傳、選舉的人才並不多,至於執政人才則更為匱乏。連民進黨某些高層人士都坦誠:就民進黨現有人才,假如國民黨很快將政權交給民進黨,民進黨恐怕很難有效執政。陳水扁認為,「此次的縣市長選舉可以明白看出,『人才』是決定勝敗最關鍵因素」。因此,他竭力主張採取建立黨的「人才庫」、舉辦各種理論、實踐研習班進行培訓,以及協助、鼓勵新生代參選地方公職加以磨練等等措施,培養各種後備人才,然而眾所周知,人才的培養與成長非一朝一夕之功,由於這方面的局限,在未來幾年之內民進黨在與國民黨的競爭中仍將處於明顯的下風。
五 黨內「團結」假象已被打破,路線之爭和派係爭權轉趨激烈
民進黨內的流派之爭由來已久,其激烈程度並不亞於國民黨,只是由於二屆立委選舉獲勝的氣勢,一年來黨內各派繫在體認即將走上執政的虛幻前景的刺激鼓舞之下,表現得格外克制,呈現出空前團結的局面,甚至在縣市長選舉中不無得意地標榜:「以團結的民進黨對抗分裂的國民黨」,以此爭取選民的認同。其實,這種「團結」的局面只不過是暫時的假象,其黨內各派系間的矛盾和分歧從未得到根本上的解決,因此,一遇適宜的氣候,勢必重新萌發,導致新的一輪派系之爭。
縣市長選戰失利後,民進黨一時表面平靜,但很快重燃戰火。如前所述,黨主席許信良的辭職,實際上是黨內其他派系追究其任職期間推行「美麗島系」路線的結果;而施明德的上台,標誌著傾向「新潮流」的中間派系進一步主控了黨中央,預示著民進黨的「體質轉換」和「路線選擇」將會出現新的調整。在修憲議題上,黨內高層也出現不同聲音,例如許信良即公開表示,他不同意民進黨通過的《台灣憲法草案》所主張的「總統制」,認為「雙首長制在台灣的社會傳統中最容易運作」而對民選台北市長有強烈企圖心的陳水扁,則擔心總統提前直選對民進黨參選省市長不利,而對民進黨推動總統提前直選公開表示質疑。至於未來將要進行的省市長選舉,總統直選以及6月黨主席的換屆選舉,由於能否在這些重要選舉中奪得一席之地,攸關個人未來的政治前途,民進黨各派系龍頭當然對此心知肚明,因此一個個都「情有所鍾」,無不瞄準其中一席,摩拳擦掌,志在必爭。於是縣市長選舉失敗的檢討工作草草收場,即將舉行的縣市議員和鄉鎮長選舉也無暇過問,全黨上下都忙於爭權奪利,嗡嗡營營,煞是熱鬧!
目前,已公開表示有意競選下屆黨主席的重量級人物有:施明德、張俊宏、張燦鍙、黃華、謝長廷、蔡同榮等人。他們分別代表了黨內五個不同的派系。由於黨主席人選對各派系實力的消長和利益的分配十分重要,因此都各不相讓,勢在必爭。黃信介宣稱,如果出現最後擺不平的情況,他將「自己支持自己」出馬競選。不難想像,隨著選舉日期的日益迫近,如此眾多的角逐者勢必形成「軍閥混戰」的局面。屆時黃信介是否有本事「擺平」?人們將拭目以待。
至於省市長及「總統」選舉,競爭也十分激烈。剛剛以高票當選連任台北縣長的尤清,選舉結束後僅數日,便搶先表態要參加「總統」直選,引起黨內許多人的側目。施明德則早於去年五月就已糾集一批人馬成立了所謂「新台灣重建委員會」,並下設「新總統競選推動本部」,該機構被外界視為其參選總統的競選班子。同時施明德還積極草擬了《民進黨未來發展方向》,提出四條政策性建言,顯然是意在爭取黨內支持,積累參選資本。此外,有可能參選總統者還有彭明敏、黃信介、張燦鍙、林義雄等人。至於一向工於權術的許信良,雖已卸任黨主席,目前也僅表示要參選省長,但從他以往聲稱「立志做一個歷史人物」,「帶領台灣新興民族走向國際社會」,及最近表示他將貫徹「大位不能智取」,須「以大德大善服人」的想法來看,其志豈止在謀區區「省長」職位,顯然是「以退為進」,等待最佳時機,奪取「總統」寶座。再者,目前除許信良、陳水扁早已表示要競選省、市長外,另有洪奇昌、陳定南、陳永興、邱連輝、余陳月瑛等數人,也都躍躍欲試,有意在未來選舉中謀取一官半職。
如此渾沌不清、各不相讓,勢必會形成選舉尚未到來,黨內已是亂象叢生、一片自相殘殺的局面。日前許信良不無憂慮地說:「民進黨正面臨重大關鍵時刻,如果妥善處理,將可能在省市長、總統大選時全面擴張、發展,如果處理不當則將立即面臨重大危機」。為此,最近陳水扁提出《跨越障礙、共度難關──民進黨的發展策略進言》,主張將有意角逐黨主席、省市長和總統的候選人,「分組產生」,只能在「組內全力爭取」,不論成敗,皆不得再參與另一組內的競爭的策略,試圖採用這種「分灶吃飯」的辦法,避免民進黨政治資源的嚴重損耗,以維護黨內團結,一致對外。然而,這種辦法能否在黨內達成共識?即便勉強達成共識並真的付諸實施,會不會因此而產生負面影響?均充滿了變數。
當然,根據以往的經驗,儘管民進黨目前流派之爭十分激烈,但還不致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不過,如此激烈的內鬥對該黨形象和未來發展所造成的損害,則是顯而易見的。
六 「台獨」訴求將繼續淡化,大陸政策不致倒退
如前所述,施明德取代許信良登上了代黨主席的寶座,標誌著民進黨內傾向「新潮流」的中間派系進一步主控了黨中央,6月份黨主席換屆選舉,據筆者預測,「美麗島系」取勝的可能性也很渺茫。這樣,就意味著至少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急進或比較急進的「台獨」勢力將會在民進黨內佔據上風。那麼,民進黨會不會因此而重新大炒「台獨」議題,再次在島內掀起新的「台獨」惡浪,從而毒化兩岸氣氛?而該黨近年來剛剛轉趨積極的大陸政策會不會出現倒退,重新轉向保守?筆者以為不大可能。
道理很淺顯:政治是現實的,目前民進黨所面對的現實是:台灣已進入「選舉時代」,選票將決定一切。而民進黨人應該記憶猶新,91年底的國代選舉和92年底的立委選舉何以會一敗一勝?就連最為急進的「台獨」勢力「台獨聯盟」自九一年遷盟回台後,為求得在島內政壇上的生存與發展,近年來也不得不轉變體質、調整路線,將主要精力用以「體制內」的抗爭。去年底縣市長選舉結果已清楚不過地表明,目前台灣民眾的普遍心態是:雖然希望變革,但更「求穩怕亂」;在兩岸關係方面則希望維持現狀;「不統不獨」;和平相處;但要求進一步消除敵對狀態、發展與大陸的經貿往來。隨著大陸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大陸市場對台灣日趨重要。居於這種形勢,目前台灣當局正加快調整其大陸政策,擬開放定點直航通商,並積極規劃所謂「西進策略」,欲結合大陸形成「經濟結盟體」向全球市場推進,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民進黨不識時務、舊態復萌,重新大炒「台獨」議題,大陸政策不僅不知跟進,反而重新轉向保守,阻撓和反對兩岸關係的進一步緩和發展,從而導致兩岸關係的緊張;勢必會嚴重損害民進黨自身的主要階級基礎、中小企業主的經濟利益,引起廣大民眾的強烈不滿。那麼,在今後二、三年內將要進行的一系列重要選舉中,民進黨將會付出何種政治代價?對此,就連做夢都想從國民黨手中奪取政權、走上執政的民進黨人,當然不會不認真權衡利弊、仔細掂量掂量!此外,在這方面還須將國際因素考慮在內,特別是急欲擺脫經濟衰退的美國,絕不希望因「台獨」問題而導致兩岸關係的再度緊張,從而妨礙中美關係的改善,損害其在華經濟利益。
因此,可以預見,今後民進黨一方面仍將會注重在島內公共政策上與國民黨展開競爭;另方面「台獨」訴求仍將會繼續淡化處理,其大陸政策也不致倒退,仍將會積極要求參與兩岸事務,與國民黨爭奪大陸政策的主導權。並有可能採取主動,謀求與大陸接觸,以圖改變形象,爭取選民的支持。當然,這並不表明民進黨會放棄「台獨」主張;同時,也不排除在某種內外因素的刺激下,其「台獨」訴求和大陸政策會出現一定幅度的搖擺。
七 有可能「走上執政」,但不是「單獨執政」
預測民進黨執政的可能性,須對今後島內政壇上各主要政治勢力的實力消長作一下簡略的分析與展望:
(一)國民黨方面,通過「憲政改革」已基本上實現了「本土化」、「台灣化」,李登輝的領導地位得到了空前鞏固,其代表的本土籍國民黨主流派勢力在島內政壇上佔據了相當大的優勢,其推行的政策受到美國的贊同與支持。但是,其內部目前存在著兩個難以克服和解決的矛盾與問題:一是「金權政治」日益嚴重,積重難返,背負著長期執政所造成的政治、經濟、社會弊端這一沈重包袱;二是黨內流派之爭愈演愈烈,特別是以林洋港為代表的本土籍非主流派,實力仍不可小視,如果處理失當,國民黨有可能會再次發生組織分裂。上述兩大矛盾與問題,目前還看不出有何靈丹妙藥可以醫治,發展下去,國民黨在台灣民眾中的形象勢將繼續惡化,其政治實力將進一步下滑,欲長久保持其在島內政壇上目前的這種優勢地位,似乎比較悲觀。
(二)民進黨本身,目前已在國大和立法院分別擁有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的席位,並得到四成以上選民的認同與支持。假如今後該黨果真如筆者所言,能繼續淡化「台獨」訴求,在大陸政策上不再倒退甚至轉趨積極務實,並注重公共政策,著力培養人才,內部派系鬥爭又能得到有效的控制而不致惡性發展,導致組織分裂。那麼,隨著時光的流逝,台灣民眾對民進黨的疑慮勢必會逐漸減弱,其社會形象將會繼續提升,再經過幾次選舉,民進黨的政治實力將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最終成為島內政壇上與國民黨並駕齊驅、難分伯仲的政治勢力。
(三)新黨方面,雖然目前實力有限,但從發展眼光來看,如果策略得當,隨著島內政局的演變,有可能會逐步壯大,不斷提升實力,最終發展成為有能力制衡國、民兩大黨的舉足輕重的第三大黨。
假若上述分析不出大謬,那麼數年之後,島內政壇上各派政治勢力的實力對比有可能會演變成如下模式:四(國民黨):四(民進黨):二(新黨1.5+無黨籍及其他在野黨0.5)。也就是說,國、民兩黨實力雖然佔優,但誰也無法奪取超過半數以上席位。這樣一來,台灣勢將進入兩黨或多黨聯合執政的新時代。不過,鑒於上述三大政治勢力在理念上、政策上特別是在「統獨」問題上的異同,因此,筆者預測,由國、民兩黨組成聯合政府的可能性較大,而新黨將會成為島內政壇上的最大反對黨。由於歷史與現實的原因,可以預見,今後無論由哪兩黨或多黨組成的聯合政府,都勢必難以維持融洽和諧的合作關係與長久的穩定,從而有可能會不斷出現政治危機而導致島內政局和社會的持續動盪。唯一的出路,是早日與大陸實現和平統一,才能從根本上保證台灣的安定與繁榮。
1994年1月8日於北京海澱◆
社論
國際瞭望
人權與美國
歷史與毛澤東
兩岸關係
民進黨與台獨
台灣事情
歷史與人物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