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 作者 | 字數 |
|---|---|---|
| 社論 | ||
| 再艱苦的路也得走下去 | 社論 |
1,583 |
| 台灣政情 | ||
| 「三黨不過半」之後 | 張伊吟 整理 |
10,682 |
| 台灣的異化民主體制 | 楊志誠 |
2,870 |
| 立委選戰後的台灣政情變化 | 邱毅(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
2,142 |
| 新黨與民進黨「大聯合」之解析 | 石之瑜(台大政治系教授) |
2,880 |
| 民主建構治理台灣的前景 | 李哲夫(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客座教授) |
3,467 |
| 「後國民黨─後威權主義時代」的探索 | 黃枝連(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教授) |
4,933 |
| 李登輝與彭明敏 | ||
| 汝若不顧,罪歸汝身 | 林正杰(立法委員) |
9,263 |
| 客家人自救,終結李登輝! | 阿修伯(旅美評論家) |
2,331 |
| 選總統不是選皇帝 | 王曉波(世界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
1,187 |
| 兩岸關係 | ||
| 「1995年兩岸關係評述」 | 唐樹備(北京海協會副會長) |
5,869 |
| 如何解決兩岸對「一個中國」內涵的歧見 | 余東周(紐約《僑報》副總編輯) |
2,888 |
| 從「由左論統」到「以左害統」 | 張贊合(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教授) |
5,769 |
| 從美中戰爭電腦模擬演算看台灣的存亡 | 于思(《中央日報》專欄作家) |
1,907 |
| 中共軍事進攻台灣之戰略戰術 | 趙雲山(旅美學者) |
6,152 |
| 認識中國 | ||
| 富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 | 魏萼(中山大學教授) |
6,686 |
| 重新認識中國民族問題的過去與未來 | 譚中
|
5,369 |
| 鐵龍一線穿南北 | 龔雨村 |
1,424 |
| 巾幗何須讓鬚眉 | 梅友仁
|
1,683 |
| 歷史教訓 | ||
| 前事不忘 後事之師 | 劉實
|
2,669 |
| 成員集結﹑文章基調﹑結盟網絡 | 郭紀舟 |
4,906 |
| 海峽隨筆 | ||
| 析解國民黨立委選戰的敗因 | 李奕定(50年代老政治犯) |
1,748 |
| 通訊 | ||
| 台獨也反對「八菊旗」 | 白丁 |
776 |
| 誰來抬李登輝的轎子 | 李娟 |
291 |
| 勿將無知「本土化」 | 王曉波 |
401 |
| 朱高正、黃國鐘當選的時代意義 | 張大政 |
412 |
| 人權標準各說各話 | 陳北機 |
493 |
| 抗議將兩岸學術交流政治化 余克禮嚴正聲明 | 賢志文教基金會 |
804 |
| 編後 | ||
| 編後 | 53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