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艱苦的路也得走下去

創刊五週年記

社論


《海峽評論》創刊五年了。回想當時的情境。1989年,「六四事件」後,海內外全球華人的祖國統一運動陷入了瓦解的低潮,我們並不贊成中共對「六四事件」處理的方式。但是,我們更不能贊成帝國主義以「六四事件」來分解中國,重回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再者,我們也不能贊成台灣因此而獨立。面對著台獨,面對著西方帝國主義,「六四事件」使海內外愛國的中國知識份子無言以對,志士們抱頭痛哭!

在這樣極度的苦悶下,一些與「中國統一聯盟」有關的島內知識份子開始集結,並串連了海外「保釣」的一些知識份子,決定創刊《海峽評論》。「六四」後,中國的前途在那裡令人困惑,但我們堅持中國的希望絕不能在這一代斷送。所以我們的宗旨是「為海峽兩岸搭橋樑,為中國前途覓希望」。

在那反中國的狂潮中,對《海峽評論》,我們沒有高調,也沒有期望,只有一股不可撼動的意志──即使一本不賣,我們也要辦下去!為這一代的台灣中國知識份子作歷史的見證。在善意或惡意、嘲笑和惋惜的眼光下,《海峽評論》以最粗糙的方式,一期一期的出刊了,我們不寄望於鼓動風潮,只但願能聯絡同志,以友輔仁。陳獨秀創刊《青年雜誌》第一期印了一千本,《海峽評論》第一期印了三千本。

我們的意志是來自於我們對中華民族的信心,並且,我們自覺於台灣愛國主義的百年傳承。在風雨如晦之際,我們自認為有責任把台灣愛國主義的道路走下去,我們也有信心一定會走出中華民族的出頭天,那才是真正台灣人民的出頭天。果然,「德不孤,必有鄰」,五年來,我們的朋友除了海峽兩岸的愛國知識份子外,地區分佈還包括了美國、加拿大、日本、香港、馬來西亞、澳洲、英國、法國、波蘭、印度、印尼等地。

本刊創辦的這五年,也是世界現代史驚天動地的五年,戰後二體制對立瓦解了,先是東歐瓦解了,接著「十月革命」建立的蘇聯也瓦解了,美國成為無人能與之爭鋒的單一超強了,接著下一個戰略目標就是「拆散中國」。

「六四」之後,又是蘇聯瓦解,接著又是「拆散中國」,但中國終於在驚濤駭浪中挺立了過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蘇聯瓦解帶來的不是「骨牌效應」,而是為中國解除了北方的大患,中國更可以開放改革;「拆散中國」給了中國警惕,在西化的浪潮中有了新的反省。抓緊歷史的時機,中國以階梯式的向上翻升,每年以二位數字的經濟成長向前邁進。「拆散」不了,「圍堵」之聲又起。美國怎麼也「圍堵」不了中國向經濟大國前進了。

12月12日,美國助理國防部長奈伊,在華盛頓「亞洲協會」發表演講,他說:「如果中國近年來的成長率繼續維持下去,她的國民生產毛額,每十年就會倍增一次,新世紀來臨後不久,她會成為世界排名第二的經濟體,……接下來的問題就不是中國會不會強大,而是她會成為那一種強大的國家。」

中國不但走出了「六四」的陰霾,並且也走出了自己的道路。至於,中國會成為那一種強大的國家,實不勞美國操心。從孫中山以來,老早就說過,「如果中國強盛起來,也去滅人國家,也去學列強的帝國主義,走相同的路,便是蹈他們的覆轍。」中國強大了,除了保境安民外,中國只會以王道的精神在國際上盡自己的力量去「濟弱扶傾」。

「拆散」不成,「圍堵」不了,美國只好回到「一個中國」政策。台獨領導人彭明敏、施明德訪美後也開始宣稱:「台灣不會也不必宣佈獨立。」(雖然,他們自辯,自1949年後台灣已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實不值識者一哂。)並且,又於三屆立委改選後,要與一向被民進黨視為「中共代理人」的新黨進行「大和解」、「大聯合」。「大和解」、「大聯合」雖猶待觀察,但台獨的意志顯然已經開始動搖。

《海峽評論》不屬於任何人,只屬於中國,我們願將這五年的心血奉獻給偉大而苦難的祖國母親。《海峽評論》五年了,實不相瞞,五年了,好辛苦,但作為一個中國知識份子,我們已無所逃避,再艱苦的路也得走下去!一直走到祖國統一、中華復興。五年了,除了謝謝大家的愛護和支持外,並願與海內外的愛國志士繼續共同勉勵,共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