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黨與民進黨「大聯合」之解析

石之瑜(台大政治系教授)


大聯合前提是以中國作假想敵

民進黨與新黨討論雙方在立法院的合作,引起台北政壇的大波瀾,適逢彼岸若干訪客抵此交流,聞訊後亦頗感迷惑,咸信兩個在野黨若採取聯合行動,將對兩岸關係有所影響,但卻又說不出其影響何在,的確令人頓失依據。不過,兩岸關係有其歷史潮流與國際格局之背景,民、新兩黨之聯合會促成什麼樣的變化,固然值得關切,但卻不必認為兩岸關係會徹底改變。

大聯合的構想首先是由民進黨所提出,但後來認真的嘗試,則是由新黨所推動,就兩岸關係而言,這個構想對兩黨都創造新的挑戰。首先,原本民進黨談的大聯合,其前提是以中國作為假想敵,故要求台灣內的各個黨派、族群,捐棄成見,一致對外,乍聽之下,大聯合的主張不過是把李總統關於「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加以制度化罷了。李總統原先是希望藉由主權在民之類的政治運動,經由人民的自由意志,選出他作為全民的總統,透過他的人身,來體現共同體意志之凝聚。唯由於過去幾年來環繞在總統身上的爭議愈來愈多,生命共同體的理念,一時之間難以落實。

李登輝由主體變為客體

然而,因為生命共同體主張的勉強推銷,在兩岸之間已引發了衝突的升高。一方面,這種衝突有助於台北當局用來證明,所有生於台灣之人,應以大陸作為共同敵人;另一方面,也讓政治上要求團結,並鞏固領導中心的說法,有了一個正當性的基礎。可是,衝突的兩岸關係,卻同時激起台灣內部重新檢討自己的領導風格。所以,兩岸衝突的結果,只完成第一項任務,亦即使得多數檯面政治人物,人人必須批判中共來免於台奸之詰,但卻沒有達成鞏固領導中心的第二項任務。民進黨提出的大聯合構想,正是希望在制度上以三黨聯合政府,取代總統個人的政治魅力,作為命運共同體已然凝聚的象徵。其中不同之處,恰在於將總統由主體變成客體,值得細說。

在假想中的大聯合政府,李總統是受邀的對象,他如不接受,則表示台灣不是生命共同體,如此他提倡多年的個人理想,將證實為不存在;倘若他接受了,則生命共同體就不是以他為主軸,而是以包括民、新兩黨對他批評不遺餘力的政敵在內,情何以堪?既然兩岸衝突已升高在先,那些不接受聯合之議的人,就有了台奸之虞;若李總統接受了此議,則似乎又變成是民、新兩黨在拯救他於中共的尖刻謾罵中,所以,不論李總統怎麼行動,他在大聯合主張的挑逗之下,都不再可能是一個完全能拍板定案的贏家了。

新黨的立場一樣地尷尬。三黨之中,新黨的支持者要和大陸全面對抗的意願最低,也正因為如此,另外兩個友黨常以「中共同路人」來相譏,致使新黨領導人聞兩岸關係而色變,總要在各個場合作出激烈的反共姿態,以避免人們以「急統派」稱呼他們。面對大聯合這樣一個以大陸為假想敵的構想,新黨倘若不支持,豈不恰好掉入了「中共同路人」的標籤中?但若新黨願意加入大聯合,則顯然也就不能不對兩岸目前的衝突,起了一些火上加油的作用。

從聯合反統一到統獨休兵

可是,在邏輯上對民進黨絕對有利的設計,實踐起來卻又未必如此。蓋新黨竟率國民黨之先,對倡議中的大聯合,作出積極回應。如此一來,原來應該是針對李總統,亟思取他而代之的大聯合,頓失立足之點,蓋若由國民黨回應,則新黨作為台灣生命共體之內敵(或中共同路人)的態勢益加明顯。但新黨率先回應,則竟勾起民進黨人要取國民黨而代之的企圖心。原本大聯合是要誘國民黨一起來消弭新黨「反台獨」的聲浪,再從內顛覆國民黨,現在變了質,而成了以國民黨為對象,又甚至讓新黨取得了顛覆民進黨的契機;原本大聯合之議乃是藉著聯合之名在行反統一的訴求,也變質成為要統獨休兵,以能對付其實並不贊成統一的國民黨。

多數新黨人士很興奮,認為他們先發制人,從三分天下的死棋中,又下出一步活棋,打翻棋盤,但是他們要付出成本。首先,在大陸政策方面,聯合之下的政府不容易有什麼大的突破,有人要把大陸當敵人,有人不想這麼做,其結果,很可能是賡續現有的消極與被動。其次,新黨倘若因為大陸政策或外交政策方面的爭議,而退出聯合,則使他們加入聯合以避「中共同路人」之諷的初衷,完全達不到目的,甚至會因為退出聯合,而被拿來當成是中共同路人的證據。這說明了何以新黨努力要將聯合之說定位在清流的聯合,以凸顯在野勢力反對黑金的一致立場,並刻意強調統獨休兵,以為將來因為統獨之議再起的話,可以有理由退出聯合。此一構想站在新黨本位固可說得通順,但對於新黨支持的總統候選人皆以「反台獨」作訴求,上述的作法難免不會降低林洋港的氣勢,使他在批評彭、李等人鼓吹或縱容台獨時,顯得時空錯置,林、郝的氣勢若不附於反台獨,則當初新黨自己退選總統的美意,恐怕也付諸東流了。

台獨失去了明確輪廓

在這樣的形勢之下,大陸方面會感到難以捉摸也就不足為奇了。假如民、新兩黨聯合之議,真的促成政壇的重組,使統獨的區隔含糊,則對大陸立刻產生了兩個效果。其一,大陸要對付的對象,即台獨,失去了明確的輪廓,反台獨的各種大動作,不再有一個對象,故其在短時期採取靜觀其變的可能增加了;其二,因為統獨休兵以及大陸方面的等待,使得李總統轉由兩岸衝突及與林、郝的對立而吸收的同情,也會散去,則又因其得票率的降低,或將會使中共重新評估兩岸形勢。

不過,中期來看,中共的等待有其限度,它要判斷新形勢是否有利於兩岸交流與統一,故必然仔細觀察台北方面在外交上是否會持續有挑釁的行動;在兩岸間是否開放直接三通;在島內的族群問題是否會再被掀起。如果等得不耐煩,則可能而產生的失望更大。過去一直批判李總統時,起碼有一個對象,俟聯合之下,要批誰罵誰竟變得不清不楚,此一「沒有李登輝的李登輝政策」態勢,在心理上所激發的焦慮,和因看不清楚對像而產生的恐慌,其後果未必不會超過今年下半年,吾人所已經品嚐過的程度。

質言之,國際上對中共與中國人的疑懼不斷升高,這是中共自己改變不了的,所以它擔心台灣受美、日影響,而要將兩岸分裂現象長期固定下來,這也是它看兩岸關係的唯一角度。民、新兩黨談聯合之舉,正產生了彼此顛覆的效果,但卻不會改變中共看台灣所慣用的角度,因此它如果發現統獨休兵的台灣在玩維持現狀的把戲,一定忍耐不住,只有在國民黨勢力瓦解的大變局之下,它才有可能進一步等待。但這個等待的可能性,又會因為此一變局提供它一些施展影響的新空間,而被抵銷。換言之,大聯合之行動對兩岸最終的影響是何,在於大陸政策的基調能否由衝突轉為交流,如果不能,誰來聯合,都換回不了失去的時空。

兩岸關係難以好轉

新黨力圖要將大聯合的意義重新詮釋,民進黨則有人希望維持初衷,當聯合的意義變成各說各話之後,國內的政局或能持續一陣子,那中共就沒有什麼好等待的,只待大選之後進行談判。目前國民黨不會加入大聯合似成定局,則以大聯合來取代李總統,想藉此將生命共同體制度化的作法,暫時無法落實,則民進黨期待全國一致對抗大陸的想法,也就無所依附,這是民進黨所始料未及的。最後,若大聯合之議全盤瓦解,則新黨群眾將有受愚之感,若新黨反彈情緒升高,反將有利於鞏固李總統的位置,如此兩岸關係目前的基本態勢,就難以好轉。

總而言之,大聯合之議,在短期內使兩岸的衝突暫停,中期之內有可能升高,長期之內恐怕不會有太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