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升溫,台灣落寞

何思慎
(天主教輔仁大學日文系〔所〕教授)


一、台獨一廂情願的「東奧正名」

今年的選舉雖為地方選舉,但隨著「東奧台灣正名」公投的推動,「統獨」未在這場選戰中缺席,提前在總統大選前登場。

誠然,「統獨」之辯屢屢為國內藍綠陣營在選舉動員中,操作選戰話語權的工具,可激勵支持者的士氣,但在現實的國際政治中,選民清楚「台獨」無法具體化為兩岸及外交政策,推動落實,因中、美的「一中原則」難以撼動,綠營難以跨越兩岸關係中的紅線。選戰中「台獨」雖叫得響,但不足為懼。

然而,川普上台後,中、美貿易爭端升高,做為中美關係「壓艙石」的「一中政策」似乎成了川普向習近平叫價的籌碼。台獨支持者認為,川普改變國際政治的空氣,「一個中國」非牢不可破,台灣可藉中、美的經貿及安全利益矛盾,因勢利導,在「美日同盟」的力挺下,實現「獨立」的夙願。

殊不知獨派對台獨的樂觀使台灣淪為美、中博弈下的棋子,可能在中、美貿易談判峰迴路轉時遭棄,亦或是美、中對立升高後,成為代罪羔羊。不論何種結局,台灣皆為輸家。

戰後兩岸的分治為國共內戰所致,與德國、越南及韓國因二戰分裂之結果不同。因此,台灣的困局,兩岸關係為問題癥結。惟獨派始終相信可繞道國際,鬆動兩岸關係中「一中原則」。在「公投入聯」不得其門而入後,藉日本舉辦2020年奧運的機會,推動「東奧台灣正名」公投,做為「台獨」的敲門磚。

兩岸分治的「一個中國」之爭從50年代起,即從聯合國延燒到國際奧會,「東奧台灣正名」亦非體育而為政治,為「台獨」的政治表態。回顧歷史,1950年以來,台灣的運動員從未以台灣名義出賽,在60年代之羅馬奧運及墨西哥奧運奪牌的楊傳廣與紀政,當時揹的是中華民國國旗,制服上的隊徽依稀可見China字樣,因當年中華民國在聯合國代表中國。

歷史錯置的不僅紀政,賴清德院長亦如是。賴院長接受電視專訪中將當前中華民國的外交困境歸咎於蔣介石以「漢賊不兩立」為由退出聯合國,此或許不知1971年10月26日,美、日等22國提案將剝奪中華民國的聯合國席次列為《聯合國憲章》第18條所謂之「重要問題」,結果遭55票對59票否決後,「阿爾巴尼亞提案」即將通過,中華民國在阿國該提案表決前,無奈主動宣佈退出聯合國。

在外交上,恪守「聯合國中心主義」之日本,聯合國決議亦成為後來據以承認北京為代表中國之唯一合法政府的重要因素之一,並制約其與台北方面發展任何形式的官方關係。

因此,賴清德院長將「東奧台灣正名」寄希望於日本民間的支持恐落空。日本無法撼動聯合國對中國代表權的決議,而在台灣主權歸屬上,日本至今仍持「無權置喙」的態度。「東奧台灣正名」公投無助於台灣外交困境突破,徒損台灣運動員的國際參賽權。

二、中日關係改善

在中美關係因貿易爭端陷入1979年雙方建交以來關係最困難時刻,中日關係卻可望走出2012年日本將「釣魚台國有化」以來的陰霾。在李克強5月訪日,重啟中、日的「首腦外交」後,日本刻正積極與北京磋商,冀望今秋安倍晉三「三連霸」自民黨總裁後,能實現任內以「公賓」身分,首訪中國,完成其「俯瞰地球儀外交」的最重要拼圖。

誠然,中日關係改善的勢頭始於2014年,日相安倍藉出席北京APEC領袖峰會與習近平進行場邊會談,但使中、日加速推進關係改善之動因卻來自美國總統川普的「美國第一」。

川普不念「美日同盟」之誼,在鋼、鋁及汽車報復性關稅實施中,日本難以倖免,且在朝核危機的對應上,川普更無視與美國亦步亦趨的安倍,在緩和美、朝緊張關係時,未令日本感受到尊重,使日本憶起1972年的「越頂外交」之痛,因此挪移日本走向中國的外交腳步,以求應對「美國第一」的政策槓桿。

反觀北京在「大國外交」遭川普逆襲之際,亦須謀中日關係改善,以求「周邊外交」收效,避免日本緊抱美國,不利中、美博弈。《日本經濟新聞》認為,無論好壞,中國留意到自身弱處,認識到不靠日本難與美國競爭,於是重新構築對日關係。

在日、中相互需要對方之現實下,困擾中日關係之歷史認識問題亦策略性的放下,「814國際慰安婦日」大陸未見相關活動,可管窺北京現階段為推進中日關係之氛圍鋪陳,而日本亦感受到北京改善中日關係之殷切,此光景幾分相似中、日邦交正常化的1972年。

誠如新華社國際時評所言,中日關係「合則兩利,鬥則俱損」,中、日不僅不應是戰略對手,應成為友好合作夥伴,評論中更言及40年前簽訂之《中日友好和平條約》中「反霸」之共識,重申「任何一方都不應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或其他任何地區謀求霸權,並反對任何其他國家或國家集團建立此種霸權」,文中的「反霸」意在向日本喊話,習近平的「強國夢」不表示「國強必霸」,爭取日本與北京的「一帶一路」共進。

近年,「習近平外交」遭解讀為對鄧小平「韜光養晦」的揚棄,但此認知恐將「韜光養晦」與「有所作為」對立起來,而無視兩者間相輔相成的關係。其實,「善於守拙、決不當頭」的提醒,更不會被束之高閣,此即「中國永不稱霸」之具體實踐。

當下,北京在外交上或許亦應體會日本前官房長官仙谷由人「柳腰外交」的智慧,與安倍尋求共同的外交語言,拉近中日關係,避免中、美貿易爭端升溫。中國人民大學外交系王義桅認為,貿易戰應使中國更謙虛、低調。

北京駐美大使崔天凱更向美國喊話,中國無意挑戰任何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與利益,亦無意挑戰現有國際秩序與國際體系,此舉意在避免成為全球化所衍生之政經秩序重構難題的代罪羔羊,緩解美、日、歐盟等將中國視為主要戰略對手的壓力。

今年適逢《中日友好和平條約》40週年,中、日同步將之定位為增進雙邊關係的關鍵年,經濟乃其間之「催化劑」,此不僅可助「安倍經濟學」收效,更可淡化日本對「一帶一路」戰略的懸念。

然而,在中日關係推進中,「台灣問題」為北京的主要著眼之一。在蔡英文的「親美遠中」政策下,台灣淪為「美日同盟」對中外交牌為不爭事實,但對大陸而言,「台灣問題」為核心利益,無可交易。因此,在中、日外交上,北京勢將對「台灣問題」強硬表態,明確台日關係紅線,此或會體現在安倍今秋訪京時發表之中、日「第五項政治文件」中,以期重新栓緊「72年體制」。

蔡英文政府從國際通往兩岸的路徑為一廂情願的幻想,難以在外交現實中實現。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鄭永年提醒,美國打台灣牌不為台灣利益。在外交上,堅持「美日同盟」的日本亦復如此。

蔡政府對美、日的外交中,不存在「尾巴搖狗」,挑撥美、日與大陸關係的可能。在詭譎的國際政治中,蔡政府應審時度勢,掌握可掌握之兩岸關係,回到「九二共識」,回到憲法一中,因台灣通往國際之路仍繞不開大陸,一中基礎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