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蔡英文總統就任以來,兩岸關係的發展,似乎沒有最壞,只有更壞。雖然她口口聲聲說要「維持現狀」,但從其實際作為來看,持續擴大的傾美、傾日,台灣內部台獨聲浪的高漲,務實的台獨工作者掌管行政大權等皆踩到大陸在兩岸關係上所設的紅線。另一方面,大陸對台則採取軟硬兼施的作為。在硬的方面,如片面宣布M503航線的啟用、不讓台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讓台灣失掉五個邦交國、要求國際航空公司更改台灣名稱、宣布終止台中市舉辦東亞青年運動會等強硬的零和措施。在此同時,大陸也以各項惠台措施吸引台灣民間各行各業,尤其是年輕人前往大陸發展,至於已在大陸工作、求學的台胞,也將允許申辦居住證,以方便在大陸的生活。這種雙贏的舉措除得到大陸台胞的認同,同時某種程度也得到台灣民眾的認同,因此,台灣年輕人赴大陸工作、念書的人逐漸增加,而台灣人民對於中共政府的友好程度及接受兩岸未來走向統一的比例也在增加之中。
兩岸關係從1980年代開始,出現明顯的變化,尤其在1987年解除戒嚴,開放老兵返鄉之後,兩岸逐漸從過去的漢賊不兩立,走向務實的交流與交往。1991年應是兩岸互動的重要關鍵年,因為這一年國統會、國統綱領成立、訂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海基會、陸委會、海協會陸續成立,這些平台的建立,正式開啟兩岸的交流與互動。此後,若從行為者之間的互動觀察兩岸關係,則會有以下幾種:
1.兩岸政府之間社會的互動關係;2.大陸政府與台灣民間社會的關係;3.台灣政府與大陸民間社會的互動關係;4.兩岸民間社會的關係。從李登輝開始的歷任領導人中,只有馬英九在上述的四項互動中皆維持著良好關係。在政府與政府之間兩岸簽署了21項協議及兩項共識,兩岸政府也採取了諸多開放措施以利民與便民,至於民間社會的交流更是全方位,因此持平而論,馬英九時期的兩岸關係可以定位為「全面交往時期」。只可惜,在馬英九第二任期,於在野黨的操縱下,仇中、反中氛圍逐漸形成,而太陽花學運更是達到高潮,不但造成國民黨中央與地方的全面潰敗,也使中華民國政府因蔡英文總統的上台而使兩岸互動關係出現全面性改變。
蔡英文上台至今,兩岸政府之間關係持續惡化,不但沒有對話的契機,更像兩台對開的失速列車,即將要對撞。大陸政府除持續在外交空間上對蔡政府進行打壓,對「九二共識」及反台獨的堅持更是不容打折。反觀台灣政府,除持續缺乏與大陸政府對話的誠意,對大陸的積極作為則採反制動作。當大陸在春節前夕片面宣布M503航線啟用,台灣則是禁止春節期間的返台包機,而讓在大陸台胞增加返鄉成本,或是根本不回台灣過春節。當大陸要求國際航空更名,台灣則提出對更名的航班不准靠空橋,只能停在停機坪再搭接駁車進航空站的想法,如此只會減少航空公司的成本,但卻增加旅客的不便。當台灣進行以台灣名義參加東奧的公投連署時,奧委會即宣布終止台中市的舉辦權。兩岸當局這種你來我往,採取相互保證毀滅,你封鎖我、我就制裁你的「小雞遊戲」式互動,只會讓兩岸關係有繼續探底的空間,對於兩岸和平發展絕無助益。
兩岸政府之間雖採取強硬對撞的措施,但兩岸政府與民間社會,及兩岸民間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則與政府間有所不同。大陸政府對台灣民間社會則採取諸多惠民、利民、便民的措施,如申請工作證的放寬、放寬台生申請大陸高校的標準及居住證的申辦等有感政策,皆讓台灣社會出現傾中跡象。台灣政府則採取較為嚴格的手段審查及限制大陸人士來台,而主張台獨的言論與作為,對陸客來台交通意外死亡處理的缺乏同理心,也激起大陸民間社會的反彈。此次,蔡英文總統過境美國,進入85˚C買咖啡,卻招致大陸網友撻伐,拒購85˚C產品,甚至將其從美食網中下架而無法外送,讓該企業造成嚴重損失,可見台灣政府與大陸民間社會的關係也出現明顯惡化趨勢。在現階段的兩岸關係中,只有兩岸民間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屬於良好,民間各方面的交流仍持續進行,雖受到兩岸政府之間緊張關係影響,但彼此互動仍相當熱絡。
如果兩岸和平發展與經濟共榮是台灣人的共同願望,則上述四項互動關係中,維持兩岸政府之間的和諧關係則屬上策,一旦兩岸政府能在尊重、對等、互惠的基礎上交流對話,其他三種互動關係也將隨著朝正面發展。其次,雙方政府如果能對另一方民間社會展現善意,則屬中策,當善意產生外溢現象時,民意將出現傾斜,如果政府態度不變,則肯定出現執政者更迭的結果。第三種則屬於下策,即前面互動關係皆不存在,僅有民間社會的交流互動,這可能得花更長時間去改變政府的想法與做法。
現階段兩岸關係應屬中策範圍,兩岸政府如何吸引對方民間社會的認可才是關鍵。在國際政治經濟學的領域中,對於跨界之間資金、人員等流動的研究,有一個「推拉理論」,亦即某一國提供了諸多誘因吸引他國企業前來投資或人才流入,與此同時,企業、人才流出國則可能出現諸多無法留住企業與人才的政策、作為,將這些國內企業與人才推往他國。這種現象剛好符合兩岸的現況,大陸不斷將台灣資金、企業與人才拉過去,台灣則不斷將它們推出去。換言之,大陸持續對台灣民間社會提供惠民、便民與利民措施,台灣則不斷出現將人才、企業與資金推出去的現象。
整體而言,大陸對台是採取區隔政策,對民進黨政府硬,但對台灣人民軟;對民進黨執政的縣市硬,但對國民黨執政的縣市軟。無論是工作證的放寬、對台生錄取分數的降低、提供台籍優秀教師或流浪教師薪資與福利、或是近期居住證的申辦等都是一種「拉」的作為。可以看得出來,大陸政府在對台關係的處理上,愈來愈有彈性,也愈有自信,而能運用的籌碼也愈多。這意味著他們在爭取台灣人民認可上,暫且不堅持立場,而是先著重在利益。近期台灣公布的幾波民調,皆顯示民眾對大陸友好度在增加、主張兩岸未來走向統一的比例在增加、主張走向獨立的比例在減少,這些趨勢已經說明,大陸的拉力已然形成,而且是在持續擴大之中。
反觀台灣內部,在民進黨執政之後,去中、仇中的思維轉化成各種作為,讓兩岸政府間關係持續惡化,眾多假的「正義」之名的二分法改革,不但沒有凝聚共識,更造成社會的分崩離析。對於企業而言,當缺水、缺電、缺地、缺工、缺人才的五缺已是事實,但賴清德院長在面對媒體時仍認為台灣並沒有五缺的問題,缺的是企業對政府的信心。這如果不是一種將企業往外推力量,那甚麼才是推力呢?當大陸薪資不斷在攀升、工作機會持續在增加、大陸政府持續提供優惠措施時,台灣工資仍停留在20幾K,少子化結果,未來私立大學將更招不到學生,而師資也將面臨淘汰的命運,這些現象也讓具有競爭力青年學子紛紛前往大陸就讀、就業,青壯博士也遠離家鄉追尋夢想,開拓自己的未來,這也是另一種推力。當台灣當局不再能保護或維護人民的生活、生計、生產與生命時,大陸當局的惠民措施,將更能吸引台灣人民的目光,如此一推一拉,就將台灣的人才、企業,更是人心推向了對岸。
從蔡英文上台後,兩岸間的推拉因素逐漸明顯。在形式上,她的維持現狀說不清楚,而在實質上,則是將去中、排中政策具體化,逐步走向台灣獨立。至於台灣民眾的福祉,企業的永續生存,兩岸的和平共存共榮,皆不是她所關心的議題。如果兩岸關係進程有時間表,可預期未來大陸將會有更多惠台政策,而台灣當局如果只知道台獨立場、台獨意識擺中間,利益放兩邊,則兩岸政府間的互動會更加惡化,而推拉效果也將會更加彰顯,台灣當局實應該要認真看待。◆
社論
國際視窗
中國對外
兩岸關係
台灣事情
海峽短評
編後
轉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