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國一治」到「一國兩制」

有感於李登輝的「真中見假」修憲歹戲

李厚貯


「我寧看《紅樓夢》,卻不願看新出的《林黛玉日記》,它一頁能夠使我不舒服小半天。 《板橋家書》我也不喜歡看,不如讀他的《道情》。我所不喜歡的是他題了家書兩個字。 那麼,為什麼刻了出來給許多人看呢?不免有些裝腔。幻滅之來,多不在假中見真,而在真中見假。」
魯迅《三閒集》《怎麼寫》。

國民黨一黨乘亂投票通過黨魁版修憲案後, 台北兩大媒體《中國時報》與《聯合報》都針對修憲過程與結果發表社論,深以台灣未來政局能否穩定為憂。

高估了李登輝的能力

其實台灣的政局能否維持穩定, 撇開經濟因素,單從政治層面看,不管是修憲前還是修憲後, 兩大媒體可能都高估了這部憲法的份量,因而在穩定台灣政局方面,也高估了導演這出「荒腔走板」修憲「歹戲」的李登輝的能力了。

理論上講, 憲法是穩定國家政局的根本大法,然而實際上中華民國這部憲法從未施行於包括大陸在內的全中國, 遷到台灣後也從未落實過,不過蔣介石演技優於李登輝(或蔣的騙術比李高明得多), 把這部憲法供起來當個圖騰,另定臨時條款,便宜行事。至於穩定蔣家政權, 他很清楚關鍵在絕對掌控黨、政、軍、特一切統治機器(因此不管美國統治者多麼支持孫立人、不管陳誠有多廣的人脈, 都無法取蔣而代之)。然而能夠穩定蔣家政權並不表示他或他供著的那部憲法就能夠穩定台灣政局, 否則蔣也不至於淪落到轉進台灣的下場。 不過台灣這四十多年來儘管隔一個海峽與中共對峙,政局畢竟還算穩定,如果蔣沒有能力,誰又是穩定它的根本力量?

1949年以後一直到今天, 台灣和美國表面上雖為兩個國家,實際上卻同處於一個政治勢力範圍下, 而在台北與華府間,這一勢力當然由華府主導。不管是以前的「中華民國」還是今天的「中華民國在台灣」, 都是庇蔭於這股政治勢力下政局才得到相對穩定。因此我們或可說在本質上「中華民國在台灣」與美國是「兩國一治」。 (今年7月4日美國國慶前夕, 台灣一名留美碩士周威霖等創立一個名為「五一」的俱樂部,主張台灣先成為美國的「自由結盟邦」, 再過渡為美國的第51州。這種說法無意中為「兩國一治」下了個很具體的註腳。)

還原為妾身的原來面目

1950年韓戰爆發後, 美國派駐第七艦隊到台灣海峽,同時在國際上正式承認台北的中華民國。 中共有能力把美國出錢出槍支持的蔣介石趕出中國大陸,卻沒有能力跨越第七艦隊駐守的台灣海峽, 武力「解放台灣」,台灣政局因此得到相對穩定。在這個穩定的局面下, 蔣介石才能開動旗下黨、政、軍、特統治機器,穩定蔣家政權。獨裁者們是不相信「不嗜殺人者能一之」的, 他們相信殺人越多政權可以維持得越久,因此50年代才有遍及全台的白色恐怖,以肅清匪諜為名行誅除異己之實。

此後蔣氏父子政權遇到兩次重大挫折,一是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一是1979年1月1日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而與中華民國斷交(時任美國總統的卡特同時廢除了《中〔華民國〕美共同防禦條約》)。 今天回過頭來看,兩次在台灣社會造成震撼的事件並沒有影響到台灣政局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 畢竟台灣還在華府主導的同一股政治勢力範圍內。 台美斷交後,第七艦隊和駐台美軍固然全部撤走,但美國對台軍售並未停止, 另外美國國會又通過了一個屬於美國國內的《台灣關係法》,明白將台灣納入它的勢力範圍(本質上講, 這部關係法要高於被李登輝「修理」的憲法,就像有一天李登輝真將台灣搞獨立了, 美國國會在他締造的民國內制訂的一套《高雄關係法》要高於高雄市長亂七八糟修的什麼法一樣。 )中華民國沒有了面子,然而裡子(今天叫做「務實外交」)還在, 頂多蔣經國政府再一次感到完全處於被動的難堪。當時有人高吟「妾本將心向明月,誰知明月照渠溝」, 無意間道出在美國聯中(共)制蘇的戰略考量下,中華民國又還原為美國妾身的本來面目。

雖然李登輝為中華民國第一位台灣人總統, 然而本質上穩定「兩國一治」的根本政治勢力主導權並未隨他所謂的「外來政權」「本土化」, 《台灣關係法》與美國對台軍售,替代了第七艦隊和駐台美軍而成了可說是穩定台灣政局的「根本大法」。 而由於李登輝的農復會(靠美援成立)與台灣人背景,只能說華府對他比對蔣氏父子較為放心而已。

島內潛伏多少張憲義

也正由於李登輝的農復會背景, 今天美籍台獨人士在台灣才比尚有一點民族意識的蔣氏父子時代活躍。 張旭成、蔡同榮、陳唐山、李應元……,算算看,公開追求台灣「獨立」的民意代表與政客中有多少美國人(所謂香蕉人)。 多少人以出身農復會、以獲美國艾森豪獎、麥格塞塞獎為無上光榮。 國安局今天說中共要在國會裡培植代言人,明天說有人到大陸獻計, 聲稱台灣有人會像迎王師一樣歡迎人民解放軍;而台灣民意機構、情治機關中有多少美國中情局特務或與中情局關係密切的人?甚至發生張憲義案後, 也從未見國安局公開檢討、追究過。 這一切都足以說明以華府為中樞的「兩國一治」局面到今天並未改變。

李登輝說, 「台灣已經獨立,它的名字叫中華民國。」8月9日李接見主張台獨的世台會代表時改變了一種說法: 「統一以後才有一個中國」。李不瞭解,台灣有沒有獨立,現在世上是不是不止一個中國的話要由華府那邊來講, 輪不到他。四十多年前美國橫行全球並在台灣駐有大軍的時候, 華府沒有講,今天美國勢力已逐漸淡出亞洲進而淡出國際舞台, 它會不會講?這恐怕是李登輝成天為競選第一屆直選總統鋪路時首先要細加揣摩的「上意」。

礙於「外來政權」華府主導的這股政治勢力, 檯面上的滑頭政客有什麼話要說又畏首畏尾不好說, 這時伴隨現代科技而來的民意調查就派上了用場,這就是他們為什麼成天要把「民意」、「主權在民」掛在嘴邊的原因, 好像不問誰出的錢,不問誰設計的問卷,在我們這個還沒有「均富」的社會裡已經有一種超然於社會各收入層的人, 能夠為我們找出「(平)均(民)意」了, 在這個「均意」裡,張榮發與長榮集團一位工友的意見,就像他們兩人的財富一樣給用加減乘除平均了,因此也具有「代表性」了!

大陸海協會副會長唐樹備8月3日飛抵台北前夕, 「中華民國在台灣」行政院陸委會適時公佈一分民意調查結果, 說明受訪者中贊成急統急獨的都不到3%,四成二贊成維持現狀, 三成五認為未來兩三年內兩岸關係會比較密切。看來贊成維持現狀的人佔大多數, 然而現狀要是可以維持,今天台灣應該還處在戒嚴狀態呢。現狀既不可永久依恃,剩下來的就是在今天統與獨的主要矛盾中台灣要往哪個方向變化的問題了。 三成二受訪者認為未來兩三年內兩岸關係會比較密切, 不管這是一國內還是兩國間的密切關係,它說明一種心態: 即使一個獨立的「台灣國」也不願意面對一個虎視眈眈的敵對「中國」。這種心態在公開主張台獨的民進黨內也逐漸浮現。 8月10日民進黨中常委邱連輝在執委會上有「不必迴避中國」的提案。 他表示,環顧國際形勢,中國對台灣未來發展,將發生決定性的影響,並主張民進黨「宜積極參與兩岸事務」。

台灣人真正的悲哀

報載最近市面有本《1995.閏8月》的書,預言中共武力犯台的最佳時機在台灣舉行第一次總統直選前夕,因為中共認定總統直選就是走向台獨。其實台灣能否獨立,不在於修修憲法,把總統選舉改成全民直選;而在於華府願意付出多少代價?中共的「一國兩制」固然是向執政黨當局和台灣兩千多萬人提出的,其間多少也有說給華府聽的意味。李登輝貿然宣佈台灣獨立後中共會有什麼反應,華府有它不同於台灣朝野台獨人士的估計。只是就像有了張憲義,不怕蔣經國「貿然」發展核武一樣,以這些年中情局在台灣所下的功夫,對於李登輝會不會「貿然」宣佈獨立或統一?華府應該也有成竹在胸的。

相對於中共統治了四十多年的大陸而言, 在華府主導的政治勢力庇蔭下,台灣已經獨立於目前為世界大部分國家所承認的中國四十多年。 為什麼今天朝野台獨人士要急於爭取台灣獨立呢?說穿了這不過從反面印證了主導穩定台灣政局的那股政治勢力的華府, 已無法維持美國四十年前乃至十多年前的「現狀」, 不管是在經濟還是在政治上,美國都從那時的「現狀」衰頹了。 或可說四十多年來的「兩國一治」局面今天遭到中共「一國兩制」的挑戰。

從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簽署的建交公報到上海八一七公報來看, 美國除了公開承認台灣為中國一部分外, 並承諾要減少對台軍售。「形勢比人強」,美國統治者識時務的調整了他們與北京的關係, 不管李登輝是否意識到,「中華民國在台灣」當然也要在華府主導的政治勢力左右下(接受人家的「庇蔭」難免要受別人的左右, 所謂「吃人的嘴軟」)跟著調整它與大陸的關係。

如此看來, 今天台灣檯面上的當政者,不管是要永遠切斷台灣與中國大陸的臍帶,還是要實現孫中山先生奮鬥一生所追求的「中華民族之自由平等」, 都得先掙脫主導這「兩國一治」政治勢力的華府, 從周威霖碩士所說的準美國51州取得「獨立」後,才能直接面對中共, 只有到那時才輪得到「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執政者直接跟中共交涉(不管是動武、談判、還是投降)「兩國兩制」、「一國一制」、或「一國兩制」。

中華民族奮鬥了一百多年, 到今天台灣兩千多萬中國人的命運仍掌握在美國統治者手裡, 跟大陸的中國人比較起來,這應該才是生為今天台灣人真正的悲哀所在,只是經過美國統治者與台灣檯面執政者長年主宰的大眾媒體造勢,大部分人不覺其悲哀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