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2日至4日,在北京香山飯店舉行了第四屆《海峽兩岸關係》研討會,集合了兩岸及海外各地關心兩岸關係和和平統一的學者,共聚一堂,交換意見,學術交流。唯報載今年大陸學者所提論文多「火藥味」,除了批評台灣當局的《台海兩岸關係說明書》外,並且直接點名批判了李登輝總統,也反映了兩岸關係陷入新的低潮。不出我們所料,大陸學者批判李登輝多是被司馬遼太郎的對話激怒。李登輝觸及了中國民族主義,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我們曾一再呼籲,台灣當局不可以「皇民化」和「美國化」來挑釁中國民族主義,與12億中國人民為敵的人是沒有好下場的。這是危機,也是轉機,本期我們刊出崔之清、劉紅、王在希三位與會學者批判李登輝的論文,希望李登輝能懸崖勒馬。以主權挑釁中國民族主義,是不可能有兩岸和解的,台獨是一條走不通的死胡同,絕對不是二千一百萬人福祉之所在。李登輝的大陸政策應該重新反省和檢討了。──編者。
1991年至1992年,李登輝集團利用其中樞決策權力,聯合民進黨,主導了台灣憲政改革,徹底改變了「國會」的生態結構,掌控了「立法系統」的權力。次年初,逼迫郝柏村下野,而以心腹連戰取代,實現「府院一體」的行政系統之權力整合。同年8月,透過國民黨十四大,大舉排斥非主流派,完全控制黨務系統的權力運作。期間,又在軍警特等部門大力整肅換班,確立了李登輝的獨裁地位。《聯合報》評論道:「(李登輝)把前三年的心力,大多放在國民黨內部權力結構的重新調整。這之間的『世代交替』,黨政軍特的權力新貴,隨著李登輝時代的來臨,在國民黨十四全會之後全面登場。」〔註1〕
早在李登輝當選總統時就聲稱,他任期六年間,前三年施政重心在完成憲政改革,後三年則轉為主攻兩岸關係。就思路而言,這是典型的「攘外必先安內」的老譜。運作結果,前三年目標如願以償,李登輝標榜的政治民主化實是「歷次憲改,歷次擴權」(林濁水語)。「李登輝終結了中國國民黨,卻新創台灣國民黨,憲改其實完全為李登輝個人而改」(李慶華語)〔註2〕。「安內」功成,大權在握,李登輝自1994年伊始就施盡渾身解數,頻繁放話,公開宣揚「台獨」濫調,甚至不惜惡語詛咒,大開兩岸關係倒車。同時,他與連戰輪番出島炒作,「度假外交」、「過境外交」、「觀禮外交」、「金錢外交」,交相並用,竭力兜售「兩個中國」、「雙重承認」、「重返聯合國」等分裂圖謀,期能推動台灣問題國際化,創造「台獨」的國際環境。
李登輝此舉已經引起了海外中國人的憂慮和警惕,人們有理由質疑,這位自比摩西的台灣強人會把寶島以及兩岸關係引向何方?
事實勝於雄辯。如果說,李登輝在上台初期,因權力不穩有所顧忌,「台獨」面目僅只偶爾露崢嶸,那麼,近年來,則是頻現「台獨」真面目。
與統一目標漸行漸遠
記得李登輝當政未久,親自主導大陸政策,成立「國統會」,欽定《國統綱領》,提出三階段達成中國統一目標。國民黨的學者搖筆吶喊,為「李總統」統一雄心大唱頌歌。當時,筆者覺得,《國統綱領》的遠程目標只是虛假的騙人的畫餅,近程目標──使兩岸相互承認分裂為「對等的政治實體」才是該綱領的要害。不過,多數台灣學者發表的高見,都是從各個角度、列舉種種論據,證明這一近程目標的現實、合理、必要,呼籲中共讓步,接受國民黨的「近程目標」。似乎李登輝真的只追求有限的階段性的分裂目標,其終極目標則是實現中國統一。
其實,《國統綱領》是三年之前島內政治環境的產品。當時,國民黨內非主流派尚有相當實力,李登輝必須安撫,以「統一」為名,免受海峽兩岸的聲討,又以近程分裂目標凝聚黨內共識。一旦遂願,他就會把這個合法分裂的「政治實體」駛向「台獨」的彼岸。謂予不信,請聽李登輝和他的日本同學的密談時所云:中國統一是「一個奇怪的夢」〔註3〕。原來,《國統綱領》宣示的遠程目標竟是一個夢。李登輝的潛台詞是先分裂為「兩個中國」,再建立「台灣共和國」,因此,他告誡民進黨搞「台獨」「不要衝得太快」〔註4〕。看來,頗多台灣學者主張近程是分裂的「兩個中國」,不過是李登輝的同路人,未來難免會分道揚鑣的。
統一的前提是一個中國。李登輝對一個中國的原則已不再堅持。1992年11月11日,他在中常會上聲稱:「一個中國」是周恩來發明的,「本人曾很認真的查閱過去的資料」,蔣介石「從來沒有」講過「一個中國」〔註5〕。並宣稱「中華民國在台灣」,有時倒過來稱「在台灣的中華民國」,給「中華民國」冠以「在台灣」的限制詞。其用心說白了,「中華民國」是「外來政權」的招牌,「台灣獨立」才是實質。李登輝最近告誡國代說:「中華民國在台灣是大家的,不要爭什麼國名、國號」,因為掛什麼招牌沒有實在的意義,「台灣就是中華民國」,「台獨」與「獨台」沒有區別,自然毋庸爭議。至於「一個中國是將來的目標,現在不存在,現在是分裂分治的事實」。因而,現階段的目標是要大陸和國際社會「承認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註6〕。這與建立「台灣共和國」的「台獨」目標並無矛盾,而且是實現「台獨」的必要過渡階段。
看來,李登輝在「一個中國」原則上玩弄的伎倆有三:其一,公開否認這一原則;其二,偷換概念──突顯現階段的「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其三,乾脆連「中國」也提出質疑。他與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一唱一和,說:「中國這個詞也是含糊不清的」,把中國統一捏造為「想建立大中華民族或大中華帝國」,進而別有用心地蠱惑亞洲各國反對中國統一大業。且自認是半個日本人,半個台灣人,而且把日寇侵據台灣時台灣民眾被迫改換日本籍說成是「想入日本籍」,更宣揚這是殖民者給台灣民眾「一個最起碼的敬意」〔註7〕。可見,李登輝及其集團滑向「台獨」並非偶爾失足,而是早在預謀,只待時機成熟。與李登輝滑向「台獨」相呼應的民進黨也注意「台獨」時機是否適宜,施明德宣稱,民進黨執政後,不一定立即「台獨」,「不會貿然宣佈未經人民同意的決策」〔註8〕。顯示「獨台」與「台獨」正在拉近彼此間距離。
李登輝集團究竟將把台灣引向何方?當然得由多種主客觀因素決定,就李氏個人而言,其主觀導向已清晰表明由「獨台」而「台獨」的思路。可是,在官方場合李登輝卻又信誓旦旦地表態稱:當局大陸政策,「是依循國家統一的綱領的進程……實現國家統一的目標〔註9〕。李氏自稱血液是AB型,具有「雙重性格」。其親信幕僚都勸他「不要衝動」,但李氏卻「經常在談話中流露出率直、純真、不在乎的特色」。而且「在作出決定以後,就會義無反顧地去做」〔註10〕。因此,李登輝最近的「台獨」言論乃是「率直、純真」的「衝動」,表現出「不在乎的特色」。資深的「台獨」頭目辜寬敏指稱:李氏的「台獨」理念「應是他原來就有的,只是礙於一時的權宜措施而被掩蓋」。可謂一語中的。政論家江春男則認為:「李登輝敢於此時以真面目示人」,是因為他在黨內的「權力已定於一尊」,故而「越有自信」。以致與日本某些人沆瀣一氣,鼓吹「台獨」,而且「是說給大陸聽的」〔註11〕。其言行與統一的目標實完全相悖。
大開兩岸關係倒車
面對海峽兩岸經貿交流大幅擴展,並帶動相互關係不斷緩和與發展,李登輝集團一直憂心忡忡、焦躁不安。本來《國統綱領》就把兩岸直接「三通」放在中程階段,設置政經交織的連環套。具體而言,要求中共接受台灣當局開列的三項政治條件,承認「兩個中國」的分裂模式,以換取開放「三通」。至於台商投資更被當局視為「對中共的政治、經濟籌碼」〔註12〕,因而力圖規範和控制。每當大陸投資熱興起升溫之時,總是出面禁限、干預和降溫。但大陸政策寬鬆優惠,台商獲利豐厚、投資熱波峰迭起,有升無降。李登輝集團擔心籌碼失靈,遂窺測方向,尋釁生事。當千島湖事件發生後李登輝認為時機已到,立即利用這一偶然發生的刑事案件大做政治文章。惡毒咒罵中共政權「如土匪一樣」〔註13〕。台灣當局在李登輝指使下,實行「觀光制裁」〔註14〕,要廠商「暫停對大陸投資」〔註15〕,「中止與大陸所有文化、教育交流活動」〔註16〕。「經濟部長」江丙坤曾在西雅圖為李登輝放話而名聲大噪,這次又叫嚷「將暫停審查赴大陸投資案,而且要推動南向,為大陸熱降溫」〔註17〕。在李登輝帶頭熱炒下,民進黨和「台獨」分子更藉此升高「台獨」聲浪,據《聯合報》和蓋洛普公司分別作電話調查稱,贊成統一的台灣民眾比率下降,「台獨」傾向者上升〔註18〕。透過李登輝和「台獨」的聯手鼓噪,「立委」林正杰頗為冷靜,他接觸了千島湖事件受難者家屬,明確發現「家屬比傳播媒體冷靜,傳媒比政治人物冷靜」。因而,林氏直斥某些政治人物「借此事件搞台獨的不當和卑劣」〔註19〕。
煽動反共與導向「台獨」是李登輝大陸政策的雙刃。當藉千島湖事件大肆反共未久,李氏又與日本文人相互唱和,串演「台獨」雙簧,進一步蠱惑台灣民眾,稱中國共產黨主導統一,「必會引起類似二二八事件的」,同時還公開慫恿和鼓動民進黨加強反共和「台獨」活動。李登輝還積極加強台灣軍力,對部屬吹捧其為「軍事天才」自鳴得意,聲稱最近向美、法購買了大量戰機,「台灣的空軍30年無須擔心」,中共對此「倍感頭痛」,將無力阻止「台獨」,因此,「如果台灣宣佈獨立的話,北京必定會害怕」〔註20〕。可見,李登輝自恃「軍事天才」,對台灣軍事力量頗為自信,以為可以有恃無恐地走向「台獨」。
李登輝還鼓動東盟各國反共反華,不惜為此損害中國對南海諸島的領土主權。近三年來,李登輝多次向東南亞各國遊說,提出建立「亞洲集體安全保障體系」。他說「東南亞唯一不安定因素是中共軍事力量的加強。中共想進出南海。因南海的石油埋藏量可能比北海的埋藏量還要大。……但是只要美國以及日本能使中共不繼續擴大在南海的軍事力量,大概就不會有太多的問題」〔註21〕。對策是:「東南亞有必要設立集體安全體系保障制度,讓各有關國家參加」,關鍵在於「美國應該繼續在亞洲維持其軍事配備」〔註22〕。但是,「美國沒有錢。可以請這個地區的國家拿出來,以安全基金會的方式來辦理」〔註23〕。南海是中國的領海,中國海軍有權利「進出南海」,更有權利開發南海資源。李登輝竟欲與美、日、東南亞各國聯手遏阻中國進駐自己領海和領土,其險惡居心不言而喻。
李登輝還支持在大陸的動亂和分裂活動。西藏達賴明明是背叛祖國、製造「藏獨」的罪魁,卻被李登輝視之為「人權」鬥士。1989年的大陸學潮期間,李登輝集團乘機派遣特務插手參與。動亂未逞,李登輝們並不甘心,重金邀請流亡海外的動亂「精英」不時在島內亮相,發表反共講話。蘇聯和東歐事變後,李登輝大受鼓舞,預言大陸即將「和平演變」。他說;「蘇聯、東歐等共產專制政權都抵擋不了時代潮流,中共放棄一黨專政應該只是時間問題」,「大陸在最近的未來必將發生重大的變革」〔註24〕。他當選「總統」時還宣稱,六年任期內要帶老「國代」回大陸,因為屆時中國會成為新的獨聯體,將會陷大混亂、衰弱和被列強支解。他還附和日本作家,認為中國「包括了新疆、西藏、蒙古」,就是「想建立大中華帝國」,言外之意,肢解中國理所當然。
如今,中國不僅沒有出現預期的演變,卻因堅持改革開放而快速發展,與西方世界的經濟衰退形成了反差。而且,大陸的穩定和發展惠及台港澳地區,吸引了大批海外投資者,又進一步推進了大陸現代化建設。美國發起的「國際制裁」土崩瓦解,克林頓也被迫表示今後要將所謂「人權」與最惠國待遇分開處理。李登輝屢禁不止、迭降不能的大陸熱持續升溫,兩岸關係日臻密切與緩和,經濟出現分工合作、協調發展的新態勢,眾多台商在大陸找到第二次創業和發展的新天地。李登輝之流因其「台獨」心理受挫而惱怒失望,千島湖事件遂成了阻止兩岸關係持續發展的絕好藉口,種種開倒車的舉措由此引發。
其實,自詡經濟學家的李登輝顯然不懂經濟,以為他一聲令下就可以「凍結兩岸關係」,他片面認為,台商在大陸的經貿和投資活動是單方面賜予大陸人民的「恩惠」,似乎是施捨性的慈善事業。殊不知,台商在大陸獲得了較之島內或其他地區更為豐富的利潤,而且對台灣近幾年的經濟成長頗具貢獻。台行政院經建會在千島湖事件後提出一份報告指出:「大陸更成為台灣輕重工業最終產品的最主要產銷地區。台灣則成為大陸相關產業上游、中間原料的產制及重工業固定資本設備的供應者,顯示兩岸經貿的相互依賴性明顯加深〔註25〕」。經濟部工業局因此「決定將再大幅放寬赴大陸投資項目,並開放大陸物品進口」〔註26〕經建會主委蕭萬長一向對冷卻和禁阻兩岸經貿交流頗有異詞,直言:「近年來大陸市場快速成長,兩岸經貿關係在市場推力下繼續發展。因此我們應該正視此一趨勢,促進兩岸互利互惠的經濟發展」〔註27〕。至於廣大台商更是紛紛偷跑,在大陸與各國廠商競爭。兩岸經貿關係繼續向前推進。
李登輝掌控的陸委會號召抵制大陸旅遊,結果「造成旅行業巨大損失」,島內業者強烈認為,「政府應該負起損失補償之責」。但「陸委會」推諉責任,竟反咬一口,稱抵制「是旅遊業者的自律行動」〔註28〕。「業者認為慘成犧牲品,日後不敢再輕言抵制,且掉轉槍頭向台方反戈一擊」〔註29〕。抵制行動損及兩岸業者,顯然不得人心,結果「流於形式」,未久又歸於取消並出現旅遊新潮。
事實再次表明,頑固反共、開兩岸關係倒車的言行只能危害兩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必然遭到抗議和抵制,故而屢次難於奏效。目前,要求兩岸開放「三通」的呼聲又在島內高揚,連親信黃昆輝也承認:「為了規劃台灣為亞太營運中心,不排除與大陸直航的可能。」〔註30〕
傾力推動台灣問題國際化
正如李登輝自供,他是「雙重性格」。其表現在政治性格上,也突顯典型的兩面性。台灣報刊和若干政治人物、學者經常揭露李登輝言行不一、食言自肥、先放話後抵賴等事實,引起人們對他的政治品格和為人道德頗多質疑。諸如「總統」選舉方式、「一個中國」、國家統一、是否競選連任總統等重大問題,大家都耳熟能詳。郝柏村與李登輝交手多時,吃盡了苦頭,下台後即以《無愧》為題,向媒體吐露屢受李登輝愚弄後的感受。其他大老,如蔣緯國、俞國華、李煥、林洋港、邱創煥、梁肅戎、許歷農等都有類似遭遇。可見,李登輝並非純真、直率和老實的善類,而是善耍權術之人。他對自己能在蔣經國眼皮下青雲直上頗為得意。因此,他向司馬遼太郎自吹:「我從小就很敏銳,我總是在思考該如何內斂。」由於偽裝「對政治問題沒有興趣」,因而騙過了蔣經國,否則蔣經國只要稍露聲色,李登輝就得因政治野心而被「摧毀」。司馬遼太郎則吹捧李登輝「連粘糊糊的政治謀略也運用自如」〔註31〕。
在兩岸關係上,我們更難相信李登輝的信義。原來,他以「三通」為誘餌,以「統一」為畫餅,企圖欺騙兩岸視聽,獲得對台灣「對等政治實體」地位的確認。對此,連非主流派政客和學者都傾力支持,民進黨也樂觀其成。立委盧修一稱:中共承認台灣「成為與其對等之政治實體,甚至兩個中國」,承諾不使用武力,「台獨」將無所顧忌。因而民進黨全力支持國民黨實現這一「近程目標」〔註32〕。於是李登輝凝聚了朝野共識,向大陸討價還價,使兩岸關係至今仍停留在他設限的近程階段。
中共洞察李登輝「近程目標」的「台獨」導向,堅決拒絕這一公開分裂祖國的交易。李登輝正面攻勢毫無進展,遂轉向「外交領域」,尋求國際支持,以外援挾持大陸接受「兩個中國」的分裂方案。這就是他近年來在島外頻頻活動的真實意圖。李登輝的新思路是:「我們要做的是把自己的實力建立起來,讓國際承認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屆時談統一才是最有利的時機。這也是為什麼中共怕中華民國走出去。所以我們的大陸政策和外交政策要相互為用,軟硬兼施,一邊軟一點,一邊就硬一點,兩者同時運用。」因此,他對外「軟一點」,不惜自我矮化,竭力媚外求援之能事,而對中國人,對大陸則「硬一點」,罵「中共是土匪,是控固力」〔註33〕,不惜挑起爭端,強化敵意,同時自我膨脹,事無鉅細一概追求「對等」的臉面。這在歷次兩岸事務性商談和各項事務處理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當然也給事務性問題的迅速解決徒增政治困擾。「媚外仇內」正是李登輝兩面政治性格的重要表現。
在具體實施上,李登輝聲稱,1994年是台灣當局「對外關係的關鍵年」。他揭示的「全方位外交政策」是「一方面謀求鞏固與邦交國的關係,另一方面謀求提升與無邦交國關係」。而且「推出總統牌」,由李登輝本人掛帥,出島活動兩次。第一次是2月搞「度假外交」,赴東盟三國活動;第二次是5月去拉美、南非活動〔註34〕。台灣媒體編造李登輝神話,吹捧李開創了「外交新局面」。其實,東盟三國至今也不願改變一個中國的立場,只願與台灣加強經貿關係。李登輝、連戰提出「南向政策」帶著政商頭目赴東盟「度假」,不過藉此分流大陸台資,示好東盟各國,並以為發展政治關係的誘餌。島內媒體也推波助瀾,但績效並不理想。「目前,台灣在東南亞和大陸投資資金各為150億美元左右,但是,對大陸的投資仍在繼續增加,且有凌駕東南亞之上的態勢」〔註35〕。今年第一季度台灣對東盟投資大幅下降,其中越南減少77%,菲律賓減少73%,印尼減少43%,泰國減少66%,馬來西亞減少50%。惟有新加坡有增長。同時,核准對大陸投資2.46億美元,幾乎占對外投資總額之半〔註36〕。而這只是經台灣官方核准者,至於以港商或外商身份投資大陸之金額則難以統計。況且,東盟三國也未以官方之名義邀請,而是李登輝主動鑽營,遂以「李博士」相稱。李登輝儘管對大陸十分霸道和傲氣,強調其「國家元首」身份和地位,但對東盟三國則甘為李博士,而且自我解嘲地告訴日本文人說:「頭銜無關緊要,只要積累這種務實外交。」〔註37〕。試問,大陸以「李博士」頭銜請他訪問北京,李登輝能同意嗎?5月在拉美三國尚稱風光,這也是「銀彈外交」功力所致。但南非活動卻不順利,與曼德拉只寒暄了15分鐘,請贊比亞總統共進晚餐未得遂願,企圖策動「雙重承認」也遭到幾位非洲國家領袖的婉拒,在「借道過境」上也倍受日本、美國、新加坡政府怠慢。李登輝也感到丟失顏面,因此表示不滿或失望〔註38〕。但李登輝還吹噓說他要去日本和美國〔註39〕。連戰也與李登輝交錯配合,但沒有什麼新意,仍限於東南亞和中美洲諸小國,如此折騰,耗費巨款,不外三個目的:其一,守住陣線,免得「已建交國」動搖,轉而與大陸建交,南非和中美洲若干國家已有此種跡象;其二,尋求「雙重承認」例證,使國際社會接受這一事實,有助於實現「兩個中國」的分裂目標;其三,吹噓「外交成就」,欺騙台灣民眾,撈取選票。
面對李登輝集團的頻繁挑釁,中國政府理應捍衛祖國的領土主權之完整,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去年夏天國台辦發表《台灣問題和中國統一》的白皮書,正是這原則立場的宣示。世界各國政府對此都有明確體認,而且在建交時亦所承諾,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也都有相應決議。李登輝對此自然心知肚明,卻又作唐吉訶德似的風車戰,其結果不難想像。「行政院」副院長徐立德日前道出一點真情說:「最近我們一直在試圖拓展更大的國際空間」,「我們不得不這樣做,因為有一個強大的支持台獨的反對黨存在」〔註40〕。原來,李登輝集團要和民進黨較勁,如何「拓展更大的國際空間」,以加劇分裂與導向「台獨」。對於這種旨在分裂和「台獨」的「外交政策」,中國政府必須堅持反對和鬥爭,決不能容忍和妥協。
被視為主流派的海基會秘書長焦仁和對李登輝的「跨洲之旅」也提出質疑。他認為,「發展外交應與兩岸保持平衡」,「發展外交與大陸事務若運用得當,兩者可以相輔相成,但目前的情況卻是相反相剋」,因為李登輝的大幅度「外交動作」在大陸看來,「就有搞獨立的意味,將產生對立的危機」〔註41〕。焦仁和直言:「如果外交方面沖得太快,兩岸關係卻不夠積極甚至於走回頭路,則勢必會因失去平衡而陷台灣於危險境界」,他指出:「絕不可能不理中共因素而去拓展兩岸及外交關係。」〔註42〕焦仁和並非力主統一的官方人士,只是主張與大陸加強溝通,同時拓展「外交關係」,二者相互為用,避免大陸質疑台灣當局有「台獨」圖謀。而且,他不同意在島內熱炒「台獨」聲浪。焦仁和的建言在島內引起新的政爭。他得到辜振甫的支持。焦氏批評矛頭雖然指向「陸委會」,但難免有影射李登輝之嫌。島內媒體頗為焦氏官運擔憂,指其將步邱進益後塵。
不是偶然的即興衝動
其一,拾彭明敏牙慧,鼓吹「台灣生命共同體」和「主權在民」,使「台獨」謬論成為官方理論。
早在1970年代,「台獨」精神領袖彭明敏就聲稱:「國家不是由種族、語言或文化所形成,而是以共同命運的意識作為基礎的。」當即遭到國民黨輿論的批駁。民進黨在建構「台獨」理論時,也借用彭氏理論以為支柱。謝長廷說:台灣已「形成有別於大陸的特色」,面對中共壓力,島內住民「形成彼此命運一體、息息相關的共同意識。此種住民意識與省籍意識不同,我們可以稱為新的台灣意識或台灣島命運共同體的意識」〔註43〕。李登輝拾其牙慧,又揉進「主權在民」的觀念,遂成當今島內的時鮮顯學。李登輝最近聲稱:「今天我們最重要的使命,是要根據『主權在民』的基本理念,使二千一百萬同胞非常有尊嚴的屹立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是必須先有『生命共同體』的凝聚。唯有『生命共同體』的凝聚,才能由內心發出愛這塊土地、愛這群同胞,乃至愛這個國家的誠心至意〔註44〕」。李登輝和「台獨」分子具有共同的理念:台灣主權只屬於二千一百萬台灣同胞,由他們決定自己的政治前途。至於海內外12億中國人則被排除在台灣主權之外,否則就不是「主權在民」。民進黨某「國代」當面告訴李登輝,李氏「最近一直強調主權在民,……即台灣的主權屬於二千一百萬台灣人民」,要李登輝「揚棄一個中國包袱,邁向台獨新紀元」,拿出魄力,「做個堂堂的台灣總統」,不要丟人現眼地被外國以「李先生、李博士」相稱。目前,李登輝與「台獨」已經難分軒輊,惟缺一份「台獨」魄力。
其二,兜售美國政客「新主權論」,力圖使台灣問題國際化,主張由美國藉聯合國之名干涉中國內政。導致當代中國分裂的主要外患是美國。海峽兩岸關係緩和與交流的勢頭使美國官方驚恐焦躁,亟欲干擾與阻嚇。一方面,竭力反共反華,干擾中國的穩定與發展,另一方面,糾集中華民族的敗類,策動各種分裂和顛覆活動,阻礙中國統一。李登輝集團和「台獨」分子正是美國利用和驅策的兩張「台灣牌」。
1989年冬,美國正在導演「制裁」中國的鬧劇,半官方的蘭德公司向白官提出關於對華政策的建議,直截了當地表示:「無論如何不能讓中國統一。如果統一起來的話,台灣的資金、香港的訊息、中國大陸比較完整的工業發展體系、比較強大的科學技術力量,再加上廉價的勞動力,那是不得了的優勢!」〔註45〕前美國駐華大使李潔明攻擊中國「主權觀念」過時,「已不適用於現實國際社會」〔註46〕。8月8日,李登輝立即在陽明山聲稱:「李潔明在美國講主權再解釋,現在最反對主權再解釋的就是中共」,認為「尊重各地區人權的問題,包括主權的再解釋,以及政治的自主,是建立世界新秩序很重要的要件」〔註47〕。1950年代以來,美國官方不時聲稱台灣地位未定,多次鼓吹「兩個中國」,因遭到海峽兩岸官方的一致反對而毫無所獲。直到1970年代,美國才承認台灣是中國的領土。《國統綱領》也明示:「大陸與台灣均是中國的領土,促成國家的統一,應是中國人的共同責任。」可見,海峽兩岸鹹確認,台灣是中國的領土。李潔明的「新主權論」要害是否認中國對台灣的領土主權,顯然有違悖美國目前官方政策,也有悖《國統綱領》。李登輝置自己所訂《綱領》於不顧,公然拾洋人余唾,突顯其甘為洋人反華吶喊張目的媚態,也表明其理論的淺薄與荒謬。
既然要搞「台獨」,就得承擔風險。李登輝一面擴充軍備,增強台灣軍事實力,準備冒「台獨」之風險,一面把屬於中國內政的台灣問題引向國際社會,不惜勾結外國干涉中國內政,阻撓中國的統一事業。
在美國出面組織聯合國軍擊潰伊拉克後,李潔明就鼓吹利用聯合國干涉台海兩岸關係。他說;「只要經過某種程序,聯合國即可干預某國內政,中共接受此種做法(指伊拉克戰爭──引者),在主權觀念上即應有所調整。」〔註48〕李登輝與李潔明相互唱和,與民進黨配合,導演台灣「重返聯合國」的鬧劇,企圖在國際社會製造「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不必拘泥於名稱〔註49〕。這樣,對於兩岸爭端,「聯合國干涉的問題,可能性越來越大」〔註50〕。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與李登輝見解一致,他認為「如果中共干涉台灣,則是帶有侵略性的行為,國際社會可能會有更強烈的反應」,因此,一旦「台獨」,中共不敢武裝干預,否則就是新的伊拉克〔註51〕。可見,凡是搞分裂或「台獨」的政客,總是投靠外國獲得支持,欲圓其「出頭天」之夢。從廖文毅、史明,到彭明敏、張燦鍙以及民進黨和國民黨內的「台獨」集團,概莫例外。
其實,腆顏事仇、依附列強也難得久長。李登輝吹捧美國武力在世界上無可匹敵,台灣只要出錢,美國就會受雇打仗,保衛「台灣獨立」。殊不知,美國從來不做凱子。指望美國兵為「台獨」喋血陳屍台海,豈非癡人說夢。宋楚瑜曾直言,台灣不是科威特,中共亦非伊拉克,警告民進黨不要冒險「台獨」。可是,如今李登輝卻快速滑向「台獨」,而且寄期望於美國保護和干涉,不啻在台海玩火挑釁,值得國人高度警惕,必須對此有所準備,以捍衛祖國領土主權之完整。
我們還記得規勸李登輝先生,你不是日本人,而是中國台灣省人氏,祖籍福建省永定縣,不要數典忘祖。而且,更要正告李先生,挾洋自重,輕言「台獨」、挑起事端,只能是親痛仇快,嚴重損害兩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危及十五年來兩岸關係良性發展之成果。正確和理性的選擇是;「以中華民族利益和兩岸人民的安全、福祉為重,竭盡心力,推動和擴展兩岸各項交流,消除敵意和隔閡,使兩岸經濟快速發展,人民互惠互信,邁向新的統一的21世紀。
〔註1〕《聯合報》,1994、5、20
〔註2〕《中國時報》,1994、5、23
〔註3〕《亞洲週刊》,1994、5、22
〔註4〕《聯合報》,1994、5、23
〔註5〕《中央日報》,1992、11、22
〔註6〕《中國時報》,1994、5、20
〔註7〕《自立晚報》,1994、4、30
〔註8〕《中國時報》,1994、5、2
〔註9〕《中央日報》,1994、5、20
〔註10〕《新新聞》1994年第1期
〔註11〕《亞洲週刊》,1994、5、22
〔註12〕《聯合報》,1990、2、19
〔註13〕《快報》,1994、4、10
〔註14〕《聯合報》,1994、4、9
〔註15〕《中國時報》,1994、4、8
〔註16〕《中央日報》,1994、4、13
〔註17〕《聯合報》,1994、4、8
〔註18〕《聯合報》,1994、4、18
〔註19〕《世界論壇報》,1994、4、18
〔註20〕《自立晚報》,1994、4、30-5、2
〔註21〕《聯合報》,1992、9、18
〔註22〕《中央日報》,1991、8、17
〔註23〕《中國時報》,1991、10、22
〔註24〕《中國時報》,1994、5、3
〔註25〕《中國時報》,1994、4、26
〔註26〕〔註27〕《聯合報》,1994、4、26
〔註28〕《中國時報》,1994、5、1
〔註29〕《快報》,1994、5、3
〔註30〕《聯合報》,1994、5、8
〔註30〕〔註37〕〔註39〕《自立晚報》,1994、5、2
〔註31〕《中國時報》,1994、5、11
〔註33〕《中國時報》,1994、5、20
〔註34〕《聯合報》,1994、5、4
〔註35〕《台灣推行「南向政策」回顧和展望》,《台港澳情況》1994年第18期
〔註36〕《經濟日報》1994、4、19
〔註38〕《李登輝四國之行並未如願以償》,《台港澳情況》1994年第21期
〔註40〕《南華早報》1994、6、2
〔註41〕《中央日報》,1994、5、18
〔註42〕《世界論壇報》,1994、5、30
〔註43〕《統一論壇》,1991年第一期
〔註44〕《聯合報》,1994、5、27
〔註45〕《亞洲週刊》,1989、12、3
〔註46〕〔註48〕《政治評論》,第584期
〔註47〕〔註50〕《中央日報》,1991、8、17
〔註49〕《中央日報》,1991、9、20
〔註51〕《中華雜誌》,1991、11、第340期
◆
社論
國際政治與外交
大陸學者論李登輝
兩岸關係與交流
李登輝的悲哀
台獨法西斯
台灣歷史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