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實質空間在那裡?

李哲夫(美國天主教大學教授)


9月中旬,美國對外是否要派兵進佔海地,境內又有美國航空四二七航班在匹芝堡附近墜毀的不幸消息。在此期間,「在台灣的中華民國」花了一大筆老百姓的血汗錢,在美國《新聞週刊》(94年,9月12日及9月19日兩期),購買兩大頁的廣告。廣告上放置一座交通紅綠燈,呼籲「國際社會給我們放綠燈,允許我們盡一份我們的國際義務。至今已經有很長的時間,我們有此意願,也已有所準備。」「為了與他們分享我們努力贏得的繁榮,我們已經設有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基金和一個國際救助基金。」並且,還投訴於國際(以美國為主)說:「中國共產政權自稱代表我們,而阻擋我們參加聯合國和其他的重要國際組織。」

這項廣告夾雜在其他商業廣告的篇頁之中,雖然交通紅綠燈的圖像很突出,但是讓翻閱時事週刊的讀者覺得莫名其妙,是汽車廣告呢?還是警告人們酒後不開車?稍後,我好奇地問了一些較注意時事的同事和中外朋友,雖不成為什麼科學性的抽樣調查,但沒有一個人注意到有這麼一個「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廣告!

搞賄賂耶?搞公關?

台灣朝野大搞「參與聯合國」運動,看來是政客們為台灣島內政治氣候的需要而作秀是真,欲突破有效的「國際空間」是假。台灣執政當局,若真要做國際公關,就要講求效益。「參與聯合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花費大筆廣告費,宣傳與一般消費者無關痛癢的一個題目,市場效應如何,不得而知。

若登廣告的目的,對像不是廣大的讀者群,則花錢與美國利益集團如《新聞週刊》者掛鉤,最多只能看成為一種賄賂行為。而這種賄賂拉關係的真正效果到底為私為公,仍是令人置疑的一個問題。

台灣普通老百姓,何其不幸!為人民來監督執政當局做無效益或甚至是非曖昧的施政行為,本該屬於在野的「民進黨」的責任,台灣號稱最大的反對黨。但在「參與聯合國」的這項事件上,民進黨的狂熱不亞於執政當局。在同一個期間,民進黨也由黨主席帶頭,一時黨內有頭有臉的人物,都蜂擁到美國來,各自也去大搞「美國關係」的賄賂行為。當今在台灣的朝野兩當局,一齊致力於沒有「實質」可言的「實質外交」。彼此的主要目的相同,到海外多少撈點政治資本,回到台灣島內騙取選票。朝野兩黨一個樣,都只是熱中於政治短期利益的戰略行為。

本來從美國本身的政經利益著眼,長久以來的對華政策是在華府、北京和台北之間保持一個等距的三角關係。可是,形勢比人強。華府與北京之間的張力愈趨強緊,而與台北這一邊就愈為鬆弛;尤其當台北著意要與北京搞對峙。像最近「美台關係」要提陞官方接觸層次時,只能迫使美方對北京,對台北做出雙方都不能滿意的尷尬角色。最後,在北京堅定的立場壓力之下,美方只能與台北含糊了事。中國政府在此事件上,向美方的正式照會的片段文字,值得在此轉錄。因為,在台灣島內的媒體很可能有意地對此忽視:

「台灣問題曾是阻礙中美兩國關係正常化的關鍵問題。在這個原則問題上,中國政府不會動搖,也沒有什麼迴旋餘地,如果台灣當局搞台獨,如果外國勢力又插手支持,引起台灣局勢動盪,我們是絕不會坐視不管的。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對台灣海峽兩岸沒有好處,對美國沒有好處,對亞太地區及至世界的和平與穩定也沒有好處。對中美兩國來講,台灣問題如處理不當,將會成為『爆炸性問題』,中美關係不僅要停滯,而且會倒退。」

這個堅決的態度,在今年「十.一」國慶期間,也再由錢其琛在訪問美國期間,李鵬在北京的慶典上重複地強調。所有的跡象顯示,今後美台關係,將不再是美國單方就能左右的,而是看中美之間如何在任何事件上做出什麼樣的交換與磋商。今天台北的領導精英,仍沿襲過去「唯美是看」的挫敗纍纍的國民黨政策戰略,更是錯置了遊戲的對象。

台灣的實質屬「內政」

今天台灣島內以政治為專職的領導精英,迷信發展「實質外交」與開拓「國際空間」,是幾十年來國民黨政權偏安反共以及國際上冷戰氛圍下造成的後遺症。事實上,較為面對現實的經貿界,對於海峽兩岸關係的調適,就顯得更靈活,更進取,不為政治上的蒙蔽扭曲態勢所桎梏。

從80年代末期幾近零開始,至今,兩岸轉口貿易已經超過140億美元一年。台資在大陸的投入僅次於港資。從轉移台灣的中小企業開始,據報導,現在已經有由台灣資本家組織,吸引美國資金到大陸與國內建設銀行合作,經營投資開發金融公司,亦即,看好有前途的大陸企業,做投資貸款,解決他們的資金短缺的困難,據報載,這樣較成熟而有長遠眼光的台灣企業家,在台灣島內仍不願意太公開他們的金融企業,怕受到政治的干擾。

為了經濟的實質利益,到大陸開拓發展的空間,台灣企業家默默地在耕耘,這是大勢所趨。可是,中國大陸浩瀚的空間,並不限於擁有鉅額資金的商人才能發展的天地。在區域性差異巨大,百事待舉的中國大陸,充滿著機遇,讓有雄心,有視野,有專業訓練的知識份子貢獻才能的空間。可惜,至今台灣把兩岸關係泛政治化,一些學者專家也隨波逐流地大搞台灣這個,那個,鉅細靡遺的「鄉土研究」,迎合政治上「台灣第一」,「生命共同體」等狹隘利害觀念而鑽牛角尖。

台灣島內政界的「金權主義」,導致整個社會只知「錦上添花」,不知「雪中送炭」的次道德風氣。就拿「參與聯合國」運動為例,朝野花費的幾萬,幾十萬,甚至幾百萬美元,攜過大平洋到美國亂擲,實際效果是石沉大海,徒勞無功。這些人看不見,也不願看大陸上發動的「希望工程」,要拯救落後的教育事業,看不見大陸上對貧窮開戰,要在21世紀前解決八千萬大陸同胞在溫飽線上掙扎的問題。

舉幾個大陸較邊遠地區的開發實例,說明在很有限的資金限制下,投入大量有見地的想法,適切的開發計畫,以及有愛心奉獻的人才資源;而回收的不是什麼商人暴利,而是改善廣大人民生活面貌的人道主義。在甘肅蘭州市以北的皋蘭縣,歷來是缺乏水源黃土高原上的一個貧困縣。80年代初開始引灌黃河水的工程,前後三期共投入人民幣一億元(當時約為二千萬美元)。這給將近二十萬的皋蘭縣民帶來歷史性的改變。

過去世世代代看天吃飯,今天皋蘭縣不僅糧產自給自足,而是供應蘭州市在南,白銀市(產銅)在北的蔬菜瓜果商品的重要基地。雲南省沿舊滇緬公路山崖上的一個景頗族山寨,一個青年村民進過農校,回村後發動引植良種香蕉。現在這個叫「楚東瓜」的山寨成為盛產商品香蕉的專業村。廣西自治區區政府積極搞幹部人才交流。一位區政府交通部的青年工程師,下放到融水縣當負責抓經濟建設的副縣長,縣裡辦公室主任下放到鄉里當書記,原鄉里副書記則到最基層的苗寨村當村長。結果,在深山裡的苗寨開發起有民俗特色的旅遊業,特別吸引港澳的年輕遊客到此作三日游。而且,山寨下邊起了鋸木廠,竹材粗加工等企業,使苗寨特產的杉木及毛竹原材料加值並便於運輸。這類開發建設的事例,在中國大陸上正在進行的,和更多需要開始的,當是說不完,數不盡的。

鑒於此,讓我們回到本文開頭提及「中華民國在台灣」,在美國媒體作的廣告:「我們要與他人分享努力賺來的繁榮。」「我們設有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基金,國際救助基金。」……等。還要求國際社會「放綠燈」「允許我們盡一份義務。」對於海峽對岸兄弟同胞的需要都看不見,顧不到。而自顧吹噓自己是世界上第13大「貿易國」,擁有世界最多的外匯存底。這樣一個「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如何讓人理解,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