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沒有樂見政黨輪替的執政黨

2020年新加坡國會大選的觀察與解析

宋鎮照(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系特聘教授)
藍雅彗(國立成功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新加坡今(2020)年7月10日的國會大選,共有2,653,942選民,11個政黨提名191名候選人,加上31個綜合選區,要選出第13屆93位國會議員,而此次大選攻防戰的主軸,無疑放在防疫和經濟危機上。

執政黨蟬聯執政,反對黨亦有斬獲

新加坡選舉採強制性投票規定,加上此次投票時間延長兩小時,本次的投票率因而高達95.6%。結果人民行動黨依舊大獲全勝,贏得83席。但反對黨(工人黨)亦有所斬獲,贏得10席,同時朝野選民投票版圖有所消長。

雖然執政的人民行動黨獲得國會絕對多數席次,幾佔國會議席九成(約89.25%),但只有61.24%得票率,比2015年的69.86%下滑近8.62%。而相對地在野黨獲得的10席佔逾一成(約10.75%),得票率38.76%,比上次2015年的大選得票率高8.7%。2015年新加坡國會總席次89席,執政黨與在野黨的席次各為86和3席,可見反對黨政治版圖明顯提升。不過這次新加坡選民投票結構,大致跟2011年大選得票率60:40相似,當年也是反對黨情勢大好之際。

這次大選有三件事值得關注:1.新加坡各界都認知到副總理王瑞杰將成為新加坡第四代領導人,不過還得看68歲總理李顯龍到時是否願意交棒。2.在野黨拿下將近四成的得票率,是歷年來最好的成績,朝野選民版圖的變化,對未來新加坡政治民主發展肯定具有一定的意義。3.這次大選是新加坡人民對執政黨傳達國會需要更多元不同聲音的訴求,國會席次(93:10)與得票率(69.86%:38.76%)之間不對等的選舉制度安排,也會受到嚴厲質疑。

這種對選舉制度的針對性操作,執政黨可善用其執政優勢操控選舉遊戲規則、控制媒體,是新加坡歷年來選舉結果都能讓執政黨大獲全勝的主因。也讓人民行動黨一直執政至今,政治上出現一黨獨大格局,為新加坡帶來政治專制的威權國家形象。

當大選選民的支持比例趨向平分之際,執政黨依舊可大獲全勝,肯定會吸引整體在野黨的激烈反彈。特別是新加坡人民開始懷疑新加坡執政黨的獨斷作為,因此未來的新加坡選民能否繼續容忍人民行動黨一黨獨佔,有待觀察。

執政黨對選舉選區規則的操作

每到新加坡國會大選前,執政的人民行動黨都會調整選區,調整範圍由總理辦公室的檢討委員會決定。選舉制度則採用政黨連記投票,即採「單一選區」和「集選區」並行的選舉制度,即被分在單一選區的選民可投給單一候選人,分在集選區的可投給整個競選團隊。

對執政黨不利的單一選區,通常會被重新調整,或調整單一選區的選民結構,降低對執政黨威脅;或以集選區方式提高執政黨優勢,降低反對黨的威脅;或讓選舉意願相對低的年輕人參加在野黨。年輕人承擔的政治風險較大,選後在職場上可能會遭執政黨打壓。

至於集選區,表面上是為提升少數族裔的代表比例,實際上是讓反對黨沒有能力吸納更多少數族裔候選人,失去參選資格;即便符合資格,但昂貴的選舉保證金,不是每個人或團體支付得起。而在單一選區,一個國會議員必須先支付14,500新元(大約新台幣305,916元)的保證金,總得票數未超過12.5%者,保證金將被沒收。在集選區,每一候選人也必須付出保證金(如4人集選區為14,500元乘4),反對黨候選人因此負擔更大。

新冠疫情下執政黨執意舉辦選舉

原本是防疫模範生的新加坡,3月底爆發移工宿舍群聚感染後,疫情一發不可收拾。由於新加坡從未把外來「客工」當「客人」,移工只能集中住在擁擠的宿舍裡,加速病毒的傳播。儘管總理李顯龍強調會把移工當新加坡人看待,努力關照,但已為此付出了慘痛代價。

今年6月23日,李顯龍以本屆國會任期即將屆滿,面對新冠疫情威脅和國際局勢變化的雙重挑戰,決定提前解散國會舉行大選。人民行動黨的主要盤算是在諸多混亂情況下,選民應給執政黨一個「強而有力的託付」,穩定政局。

但對人民行動黨執意舉辦國會選舉,選民普遍認為在疫情尚未明朗情況下,執政黨應正視移工宿舍群聚感染事件,避免重演,更應集中精力防疫,而不是把政權更迭看得比民眾健康更重要。儘管政府為此訂定許多防疫措施,包括各政黨禁止舉行集會、戴手套投票、禁止握手等等,還是造成部分選民反感。

執政黨為這次選舉設置了兩個障礙:1.禁止集會造勢,執政黨以新冠疫情為由,禁止一切集會造勢活動,競選活動只能在社群媒體進行,不讓反對黨和民眾有面對面接觸的機會。2.由於新加坡已實施「假新聞法」,被認定不實的貼文,必須更正或立即移除,如果不移除又分享的話,將會受到重罰,讓反對黨難以在網路上挑戰執政黨。

儘管執政黨設置不利選舉障礙,但反對黨依舊來勢洶洶。此次新加坡大選共劃設14個單選區、6個4人集選區、11個5人集選區等。不同於過往的是,在集選區部分,以往都因沒有反對黨提名候選人就直接宣布當選。這次人民行動黨在每一個選區都有反對黨或獨立候選人挑戰,總共有11個政黨提名191名候選人,以及1名無黨籍人士,共同角逐93個席次,參選人數可說創下新加坡的選舉紀錄。

工人黨是新加坡最大的反對黨,在這次選舉中,工人黨在盛港集選區團隊的林志蔚與外交部長維文競選辯論時口若懸河,受到網友青睞,並在英語電視政論節目上的一句話爆紅:「行動黨不是不能得到委託,而是不能得到一張空白支票」。挾著這股人氣,讓首度領軍的工人黨黨魁畢丹星不僅捍衛住原有的阿裕尼集選區,以59.93%的得票率贏過人民行動黨的40.7%,依序拿下後港單選區和盛港集選區。以林志蔚為首的競選團隊拿下盛港選區之意義可說非常重大,因為對手是總理公署部長黃志明。他的失利恐怕會打亂第四代領導團隊,未來接替李顯龍總理的計畫可能生變。

另外,李顯龍胞弟李顯揚選前高調加入反對黨的新加坡前進黨。在此次選舉,前進黨雖然未拿下國會席次,但平均支持率40%,尤其西海岸集選區在前人民行動黨要員陳清木帶領下,拿下48.3%的選票,小輸人民行動黨的51.69%得票率,未來很有勝選機會。

最後,李顯龍以為在疫情當下,選民會傾向選擇穩定的人民行動黨政權,所以才毅然解散國會,宣布選舉,並刻意設置的選舉障礙,讓接班人王瑞杰參選等。人民行動黨確實非常在意這次選舉結果,也因為過度自信,沒有意識到民眾對執政黨的反對聲浪這麼大。對於執政黨得票率的再度下跌,證明李顯龍領導下的人民行動黨已漸失昔日光環。

結語:新加坡大選傳遞的訊息

首先,若以2015年執政的人民行動黨的得票數來看,其實在2020年的大選,人民行動黨約只流失3.3%的支持者,幅度不大。只是反對黨有大幅度成長,不但贏了10個席次,而且還贏了兩個集選區。

其次,「盛港集選區」當選的何廷儒和林志蔚,都屬工人黨中年輕一代,意味工人黨已有吸納年輕且具競爭力候選人的能力。選民則期待國會能有更多反對的聲音,這無疑會有利年輕人投入在野黨,讓國會不再是一言堂的地方。

第三、若從2011、2015和2020年三次大選的得票率看,執政黨和在野黨之總得票比例大略呈現出60:40、70:30、60:40,即中間選民比率約佔10%,在過去三次大選中,這10%似成朝野攻防重點。下次大選,在野黨是否會突破40%得票率,是觀察的重點。

第四、對新加坡來說,新冠疫情後經濟發展變數增大,在在考驗執政黨的能力,尤其在新加坡領導處於世代交替之際,李顯龍和李顯揚兄弟鬩牆,以往威權領袖的逝世或退休,加上年輕網路世代興起,批評政府的聲浪提升,民粹政治意識蔓延,都可能對新加坡未來大選產生衝擊,對人民行動黨之挑戰驟增。

最後,被視為未來接班人的王瑞杰,雖然拿下東海岸集選區,但因得票率差距接近,以54%對46%,未得到選民的大力支持和肯定,也代表著選民對接任繼承者的信心不足,而能否順利接班,還得視未來的執政黨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