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兩岸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海基會,自蔡英文四年前執政以來,每下愈況,不但功能早已式微,且「名存實亡」,所以面對海基會董事長更迭異動頻繁,即使未來由誰正式接任,又有何重要?
從兩岸關係的發展脈絡來看,兩岸關係自上世紀90年代「破冰」之後,兩岸政府間的交流也逐漸由「暗」轉「明」,台灣的「海基會」與大陸的「海協會」成為兩岸最重要的交流管道。舉凡政治性事務、民間性事務,「兩會」無疑是最直接的「窗口」,也間接成了政府的「發聲筒」。
台灣歷經幾次政黨輪替,海基會的地位都受到重視,未有任何的動搖。但自從蔡英文執政以來,兩岸關係急速崩壞,今年爆發新冠肺炎疫情,更讓執政者有了「封鎖大陸」的理由,藉著疫情將兩岸關係一步步推向深淵,如今兩岸「斷線」,海基會只剩下一個空殼,換誰來當董事長,似已無關緊要。
自從疫情爆發以來,滯留武漢台人無法返台、台灣「小明」有家歸不得……這些原本屬於海基會該戮力協助的民間庶務性工作,卻從未見海基會有任何的協助和聲明,可見在當前執政者視大陸如「洪水猛獸」的政治氛圍下,海基會已無任何功能可言。
與其還保留一個看似維持兩岸交流的機構,實則已成政府眼中「雞肋」角色的海基會,為什麼還廢?是不是現在的位子不夠分,無像反對監察院與考試院的民進黨政府現在反倒力保這兩院。眼裡只有權位與個人名利的政黨,多半是換了位子就換了腦袋,民進黨更上層樓,換了位子跟腦袋後,還要換更多位子給換了腦袋的「同志們」。以前看著是雞肋的衙門,現在成了官滿為患的「疏洪道」!◆
社論
中國與美歐
國際視窗
台灣事情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