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迴路轉看伊朗
峰迴路轉看伊朗
在新冠疫情不斷擴散、種族暴亂持續升溫、經濟復甦無望等壓力下,川普及其閣員面對即將來到的大選,焦頭爛額地正不餘遺力的甩鍋、抹黑、打壓乃至威脅、恫嚇中國,以求轉移民眾視聽;在中東美國卻也沒歇著。伊朗是美國與以色列必欲除之而後快的楔子,但時至今日,為何始終沒有啟動入侵戰爭,在歷經嚴厲封鎖與經濟制裁下,伊朗似乎逐漸展現了峰迴路轉、走出谷底、穩健爬升的態勢。
貝魯特港口大爆炸 8月4日,黎巴嫩貝魯特港口發生大爆炸,造成220人死亡,7,000多人受傷,21人下落不明,30萬人無家可歸。一般外電報導是儲存經久、不良且高達2,750公噸的硝酸銨,因施工意外而引發這次爆炸。但火藥專家指出,硝酸銨其實是極其鈍感的普通炸藥,較安全炸藥C4更鈍,屬於最難起爆的炸藥之一。若以硝化甘油200g當量撞捶20cm落高,就有100%的爆炸感度,相較以50kg的硝酸銨當量撞捶50cm落高,其撞擊感度則是0爆炸:可見其安全性是相對高的。就一般情況而言,電切割、電焊飛濺的火花以及普通物理所生的火焰,很難引發硝酸銨耐高溫高壓的引爆點,除非以雷管或爆炸物才能將其引爆。因此,港口爆炸發生後黎巴嫩總統米歇爾.奧恩隨即表示:港口爆炸的原因尚不明確,不排除外國介入的可能;政府正在著手調查,是否有國家使用了導彈、火箭彈或炸彈襲擊所致。
川普一開始就指出這起事件是一次「可怕的襲擊」;隨後,國防部長埃斯珀在福克斯新聞訪問中,也認為誠如總統正確指出的那樣,可能是一次襲擊事件。這個觀點從而引發了以色列方面的推論:正是伊朗支持的真主黨因武器庫操作失誤,最終導致了攻擊與爆炸。一時間,西方主流媒體與民主國家,就把爆炸禍首的嫌疑人安在了真主黨與伊朗頭上。8月7日,黎巴嫩真主黨領導人哈桑.納斯魯拉發表電視講話,表示真主黨沒有在貝魯特港口存放任何武器、炸藥、火箭彈或化學製品,真主黨與這次爆炸沒有任何關係。
發生爆炸的這個貝魯特深水港,上通歐洲、下接非洲,附近還盛產石油,更是一帶一路上的重要轉運港,中國在此投資了120億美元的建設經費,俄羅斯在此地也有投資;中俄兩國自然沒有理由與需要去摧毀該港。爆炸發生後,以遜尼派為中心,包括總理哈桑.迪亞普在內的政府閣員都已辭職;作為社會中一支相應的反對力量,代表什葉派的真主黨與伊朗,因黎巴嫩社會情勢的不穩定,對其造成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因此,就現實政治結構性力量的平衡而言,不論是遜尼派或什葉派,也都沒有製造這起爆炸的理由。一段14秒的視頻顯示,港區是被一枚來自左上方的導彈擊中。那麼,除了意外所產生的原因,誰最有可能是點燃這次中東火藥桶的幕後黑手?
以色列在中東地區政策的基石,就是要在美國軍事、外交力量全面支持的基礎上,消除以真主黨與伊朗為中心,對以色列構成在地區擴張上的威脅力量。況且,混亂的局勢也將更有利於美國及其盟友們,以人道主義為藉口在黎巴嫩增加軍事的存在,進而取得戰術與地緣政治上的利益;更有進者,還可藉由某種手段扶植一個完全親西方的新政權。
8月13日,「南方陣線組織」在《如果貝魯特爆炸是一次襲擊事件?》一文中指出,最近一週以來以色列與真主黨、伊朗之間,在黎巴嫩和以、黎兩國相距79公里沿線的接觸線地帶,以及以、敘邊境的戈蘭高地地方,對峙局勢特別嚴峻。以色列國防軍甚至宣布,不但要在上述各地增加軍隊,還要對黎巴嫩境內的真主黨進行襲擊。與此同時,以調查港口遭迫害之名為由,英國皇家海軍勘測船「HMS企業號」已然開進了貝魯特;增兵700人後的法國斯特拉級直升機運輸艦「龍捲風號」(Tonnerre),也完成了在貝魯特的部署。
以、阿建交的成就 8月13日,外電報導,在川普牽線下,以色列與阿聯酋(又稱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將會達成一份俗稱「亞伯拉罕協議」。這份被白宮譽之為「為和平繁榮的中東」,邁出重要一步的所謂「以、阿和平協議」,內容涵蓋了兩國互設大使館、互派大使,增加投資、貿易、文化交流與新冠疫苗的研發等多方面項目。以色列在表達了希望藉此能與更多阿拉伯國家關係正常化的同時,內坦雅胡總理卻依然聲稱,不會放棄對約旦河西岸巴勒斯坦國土地的佔領。因此,該約受到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哈瑪斯與阿拉伯各國的譴責,並視之為是對巴勒斯坦人的嚴重汙辱。
自1940年代末期以來,美國藉著支持以色列在以、阿(阿拉伯世界)戰爭中,做為其控制中東的重要戰略手段。1960年代以降,再次利用以、巴衝突,摧毀了泛阿拉伯運動、割裂了阿拉伯世界,並深化了自身在中東的影響力。1980年代迄今,美國再細膩的利用遜尼派與什葉派的分歧,激化伊斯蘭世界宗教信仰上的矛盾,進而擴大了黨派、地區與國家間的戰爭與悲劇。許多伊斯蘭文化傳統上的著名城市,如貝魯特、巴格達與大馬士革,都因飽受戰爭蹂躪而殘破不堪。這種藉割裂與分化宗教信仰派系與種族(阿拉伯人與波斯人),以削弱其政治影響力的做法,對伊斯蘭文明的發展造成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至今,美國雖然自敘利亞、伊拉克撤出了部分兵力,但中東仍是美國不會放棄的戰略要地。
近一年以來,伊朗始終不平靜,其核基地的設施及相關軍事基地,先後九次遭到不明來源的襲擊,另有七艘戰艦被炸毀;自1月8日凌晨蘇萊曼尼將軍遭刺殺後,又有多名革命衛隊的高級將領被暗殺。然而,美、以兩國畢竟沒有向伊朗全面開戰的勇氣,除了伊朗本身所擁有的地對空、地對地彈道導彈與巡航導彈的威懾力外,國際大環境的微妙變化亦是值得觀察之處。
2020年10月18日,聯合國對伊朗武器制裁的禁令即將到期;8月14日,美國提出了一份「無限期延長對伊武器禁運草案」,企圖繼續對伊實施武器禁運與管制。為此,普丁在克里姆林宮發表聲明指出,安理會的五個常任理事國與德國,應召開緊急視頻會議,以應對日益尖銳的伊朗武器禁運問題。15日,美國根據聯合國安理會2231號決議,要求啟動「快速恢復制裁」條款,企圖在聯合國再度發起對伊朗的武器禁運機制。美方甚至放話指責中、俄兩國,不應干涉此一機制的推動,否則日後美國將不參加五個常任理事國的相關會議。中、俄雙方則抱持美國既然已退出「伊核協議」,自然也就無權再插手干預伊朗的事務。
20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前往聯合國總部,通知安理會美方將對伊朗啟動恢復「快速恢復制裁」機制。然而,在投票結果顯示,15個理事國中11票棄權、2票反對、2票支持;歐盟友邦全數棄權或反對,美國除自己外僅獲得了多明尼加國一票的支持。面對此一結果,蓬佩奧聲稱「不可原諒」;參議員格里厄姆則對《國會山報》表示,否定「快速恢復制裁」機制的提案,是一個極大的錯誤。
同日,英、法、德三國外長聯合發表聲明,除共同反對美國根據2231號決議所發出的要求外,也聲稱美國已退出「伊核協議」,不應再是協議的參與方。三國並進一步呼籲安理會所有成員國,不要採取任何只會加深安理會分歧,或對其工作產生嚴重不利影響的行動。
面對這樣的結果,伊朗總理魯哈尼聲稱這天將會被載入史冊,摧毀「伊核協議」的圖謀徹底失敗了;外交部發言人穆薩維則指出:75年來美國被如此孤立,可謂史無前例。英國《衛報》報導,愛沙尼亞與突尼斯兩國均指出,這是美國在聯合國影響力減弱的標誌。川普執政以來處處講求「美國優先」,動輒把自己國家的利益與目標當成公共事項要其他國家配合或執行,根本且完全無視他國生存發展的需要。這次羞辱式尷尬外交的慘敗,正是其一意孤行傲慢自大的結果;本欲孤立伊朗,最終反而孤立了自己。
面對美俄兩國長期以來在中東的角逐,中國在該地區的外交可謂是韜光養晦之典範,誠所謂低調、低調再低調,在政治與軍事方面則極少著墨,主要側重在經濟活動與商貿往來。不過,美國在該地區發動顏色革命與侵略戰爭,卻常讓中國損失慘重,甚至血本無歸,如伊拉克、利比亞與黎巴嫩的戰亂。2017年11月,自川普對華發動貿易戰以來,時至今日已擴及對金融、科技、經濟、軍事與政治各領域,進行極限施壓;更是在南海、東海與台灣海峽,頻頻挑戰中國底線。直白的說,美國就是要搞死中國,怎能讓中華民族復興?生死攸關之際,中國的中東戰略出現了主動積極轉進的變化。
《中伊防禦協議》的簽訂 協議最早於2016年1月提出,同年11月中國國防部長常萬全訪問伊朗,14日雙方首度洽談了相關防禦協議的內容。此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協議並未得到進一步的落實。直至今年6月21日,雙方才突破層層障礙,進入實質推動的階段。7月15日,據《法新社》在德黑蘭的報導,該《協議》已在內閣會議中獲得通過,如今僅靜待國會通過後,正式公布實施。
《中伊防禦協議》的內容 這是一份長達25年,事關經濟、金融與軍事等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協議,其重要內容如下:
1.經濟方面:中國向伊朗提供4,000億美元;其中2,800億用於發展伊朗的石油、天然氣與石化能源行業,其他1,200億用於提升該國的製造業、鐵路、港口、銀行、5G通訊、北斗以及相關100多個項目的基礎建設。
伊朗允許中國接管洽赫巴哈爾港口;該港位於西亞、南部中亞各海面的交會處,面對印度洋與阿曼灣的東北部,鄰近伊朗和中亞諸國礦產的出口區,地理位置極為重要。中國並取得自洽赫巴哈爾港到札黑丹沿線鐵路的修建權;該鐵路全長1,000公里,建成後可將布什爾省的原油,直接運至波斯灣邊的霍爾穆茲甘省。鐵路沿線重鎮札黑丹,是連通巴基斯坦與阿富汗兩國的交通樞紐;薩拉赫斯則是伊朗北部與土庫曼交界的重要城市。鐵路沿線的石油管線亦同步修建,以減低美國封鎖海峽的風險;整體上,這些項目是聯通伊朗南北走廊的一部分。此外,中國還可以在波斯灣的格什姆島上,致力於開展5G建設、設立自由貿易區、構建智慧城市等工作。在未來的25年內,中方將輸出商品與技術,以獲取伊朗石油的充足供應。
2.軍事方面:兩國將在研發武器、對抗恐怖主義、分享情報、訓練軍隊與軍事演習等方面共同努力,一旦伊朗受到美國的威脅或攻擊,中國則可受邀出兵支援。中國在伊朗建立為數甚多的空間數據中心、北斗導航系統與基站,如遇戰事爆發,可藉由C4ISR系統的聯接,伊軍得快速轉換成中方的作戰單元。
2019年12月29日,中、俄、伊三國舉行聯合軍演時,曾簽屬海上防衛協議。因此,一旦伊朗遭受攻擊或是霍爾穆茲海峽遭到封鎖,中俄兩國必然會打破箝制,施以援手。2020年7月22日,俄伊兩國曾討論《聯合全面行動計畫》,以強化彼此的結盟關係。該計畫若與《中伊防禦協議》對接,在軍事上三國於中東地區,將形成一個整體的聯盟關係;上述這些合作,無形中對伊朗的安全自然有了全面的保障。
為何華府在聯合國的「快速恢復制裁」機制提案,遭到了自己西方盟友的一致反對?伊朗因遭武器禁運制裁,已有五年無法購得新式裝備;無論是空軍的飛機、防空導彈或地面部隊使用的坦克,都有待大量的更新;這可是一塊大大的乳酪蛋糕啊!伊朗駐莫斯科大使就曾多次表示,俄國是伊朗在軍事領域上的優先夥伴,對採購俄式武器充滿了興趣,歐洲能不也想分一杯羹嗎?「快速恢復制裁」機制提案等於是剝奪歐洲人分享蛋糕的機會與權利。另一方面,美國公然插手阻止北溪2號油管的使用,讓德國難堪又憤怒。中俄對美國的博弈與抗衡,成為歐洲國家欲擺脫美國殖民束縛的最好依靠。如今,中俄成為國際上許多國家眼中「和平穩定力量」的來源。的確,世界上缺了美國的霸凌會更好;聯合國內沒了美國會的頣指氣使將更加團結!◆
社論
中國與美歐
國際視窗
台灣事情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