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四是2019年,前列六個地區高中畢業生取得學士學位的概略情況。
表四 2019年高中畢業生取得學位的比例
|
高中畢業生取得大學學位比例 | 說 明 |
---|---|---|
|
|
|
|
|
|
|
|
|
|
|
|
|
|
|
|
|
|
表四中的五個亞洲地區,可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香港和新加坡,他們承續英國的作法:政府主導大學教育,以公立大學為主,依照需求決定大學招生的數量。大學畢業生的比例在25%以下,基本上沒有就業問題。
第二類,是台灣、南韓和中國大陸;這三個地區均是從經濟相對落後的狀態,快速的工業化。中國仍處於高度發展的階段,而且原有大學畢業生的基數低。南韓和台灣近年經濟成長率均在3%以下,不再高速成長,需要的是高端人才,對大學畢業生需求的增幅不大,再加上出生率低,這兩個地區均有嚴重的大學過剩,招不到學生,且大學畢業生求職不易的問題。
如表四所示台灣的問題比南韓嚴重。
在1990年以前,台灣經建會的部門企劃處會依照對經濟發展的預估,來估算不同領域大學畢業生的需求;據此來決定大學各科系的招生人數。那是台灣大學畢業生就業的黃金時代。新加坡和香港仍採取這種方式來決定大學的類別、規模和每年大學招生的人數。
擴充大學教育的原因有二:一是如前述的,為對應日益增加的、需要強化知識的社會需要。二是父母們為自己子女追求更好的生活的渴望:「大學畢業生的日子過得比較好,我的小孩分數只差那麼一點點,多設幾個大學我的小孩不就也能過上好日子了嗎?」這個希求是以100%為滿足點的。
制約大學擴充的因素有二:
一、自覺、自制的制約。制約的根本是:擴充之後,要如何,或能否保持教育的品質以確保大學生的質量?這是自我限制擴充進度和規模的因素,是由政府和教育工作者自身的道德修養和對「共同利益」的認知來決定。
二、經費。例如:西歐的大學皆是公立,其擴充的規模和速度受到政府財政的限制;私立大學的經費來自個人,不受政府預算的限制,可以大規模的擴充。是以有私立大學的地區,大學擴充得快;特別是沒有「共同利益」概念、不重視道德的地區。
父母親希望子女受到多一點的教育以取得更好的生活,是普世的要求。政府的責任是從「利學生」出發,儘可能做到:
一、保證教育的品質,使學生確實具備取得更佳工作的條件。
二、在不違背學生的自由意志的前提下,大致上保持供需的平衡,以增進大學畢業生能相對容易的取得更佳工作的機會。
組織政府的原因是為了「共同利益」,教育決定下一代國民的能力,也就是國家的未來,是最大的「共同利益」。而在面對教師、學校、政府和社會上利益集團時,未成年或剛成年的學生居於絕對弱勢,是以政府的優劣,可以用是否以「利學生」作為判斷和教育相關事務的標準來衡量:是,即是好政府;而任由政治人物和權貴人物以教育以謀名謀利,即是對人民、社會、國家不負責任的政府。
在1990年之後,台灣從「反威權」開始,「反」字當頭,全面否定過去。由李遠哲領導的「教改」制定了要多設大學的政策。大學經常費用的收支平衡點約為三千學生,學生人數超過三千人,辦大學即是有利可圖的事業;同時又可以辦學為理由,取得公有土地的使用、所有權,而土地是台灣最主要的財富來源。是以一時風起雲湧,大批有辦法的人投入設立私立大學。之後,陳水扁以「一縣一公立大學」作為競選總統的政見之一,上任之後由教育部的次長范巽綠大力推行。台灣就開始出現了由高工、職、專科快速「升格」的大學。
前列簡敘中,說明了三個台灣的大學快速擴充的原因:
一、政治人物將「教育」作為政治的手段和工具。
二、教育部將「教育」作為配合政治人物的獻禮。
三、有權勢的人,將「教育」作為「有利可圖」的「事業」。
三個原因都違反了「教育」是以學生為中心,一切都要以「利學生」為根本的原則。
台灣私立大學的學費為每年新台幣10萬元,加上其他生活、教材等費用10萬元,在此設定大學生每年的費用為新台幣20萬元,四年共80萬元。
有多少家庭能負擔每年20萬元的費用?
表五 按戶所得年消費額及佔所得%
|
|
|
|
|
|
---|---|---|---|---|---|
|
|
|
|
|
|
|
|
|
|
|
|
表五是統計處所公布、2018年按戶數所得五等分的年消費額及消費所佔的百分比。
從表五可以看出:收入最低的20%家庭消費比收入多5.42%,完全負擔不起每年20萬元就學費用;次低的20%每年收入比支出多6.9%或4.7萬餘元,遠不足20萬;中間的20%,年收入比支出多12.62%,即9.75萬餘元,接近20萬元的半數。即是有20%的家庭完全不能負擔大學四年的就學費用,另有40%的家庭要縮衣、節食、舉債來支應就學費用。台灣至少有60%的家庭是在艱困的情況下,支援子女取得學士學位。
在經歷經濟上的艱苦之後,後段大學畢業生得到了什麼?參看表一,台灣大學生的最低起薪比基本薪資每月多了3,000元或每年3.6萬元,要22年多才能補足約80萬元的就學費用。 根據勞動部的統計,台灣共有勞動人口1,100餘萬人;其中200餘萬人領取基本工資,包含外勞50餘萬人。除非將外勞增加到了200多萬,在人人都是大學畢業生的情況下,台灣領取基本工資的大學畢業人數會逐年快速上升,念大學完全脫不了貧,學費都是白繳的。
據勞動部的統計,共有約150餘萬本地勞工領取最低工資。假設每人的工作年數是40年,即代表每年約有四萬台灣本地人投入最低工資行列;台灣每年出生嬰兒在20萬以下,大學可招生名額超過30萬,目前低薪情況如果沒有根本性改善,人人都讀大學;那麼將來至少會有20%的大學畢業生領取最低工資。【全文完】◆
社論
中美關係
國際視窗
大陸與港台
台灣事情
連載
原鄉人的故事
海峽短評
新聞剪輯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