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中東六國同時接受王毅往訪
評中東六國同時接受王毅往訪
拜登上任以來,幾乎徹底繼承川普的外交路線,中美關係未見緩和,新政府不僅將中國列為首要挑戰,隨之而來的制裁、打壓、圍堵與誣衊,有過之而無不及。
3月18-19日,中美在阿拉斯加的安克拉治舉行最高級別外交官員對話。雖說對話是正解,共贏是正道,但在安克拉治對話中,美方不遵守國際禮儀,肆意干涉中國內政,咄咄逼人,中方做了義正嚴詞的回擊。楊潔篪特別指出:「你們沒有資格在中國的面前說,你們從實力的地位出發同中國談話,20年30年前你們就沒有這個地位,因為中國人是不吃這一套的。」這一輪的交鋒,是否代表美方外交的慘敗不說,但的確標誌著中國走出百年來的陰霾,以更勇敢而積極的態度,去面對霸權的挑戰。
二次大戰結束後,中東一直是美、蘇兩國角逐要地;蘇聯解體後,美國成為操控該區的獨霸。不同於美、蘇兩國對地緣戰略的爭奪,中國長期以來以和平對等原則,推動醫療服務、文化交流與經貿往還等工作,並與伊斯蘭世界的各個民族與教派,維持著互利共贏的合作關係。因此,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中國不介入中東地區的糾紛,採取了較為模糊的中東政策。拜登政府上台後,不遺餘力地聯繫日韓盟友,強化印太戰略組合,適度地自中東地區撤兵等,遂行歐巴馬任期提出的「西縮東進」策略,以便全力而徹底的對付中國,昭然若揭。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面對戰略地緣環境深刻而複雜的變化,中國推出了一個有力、有節、有度且成體系的中東政策。
阿拉斯加對話後,王毅即於24-30日,應沙烏地阿拉伯、土耳其、伊朗、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巴林及阿曼等六國邀請往訪。期間除與各方進行戰略溝通,助力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外,亦將對支援抗疫,共建一帶一路以及地區熱點問題,與各方深入的交換意見,為維護中東和平貢獻中國智慧。
3月24日,在利雅德接受電視台採訪時,王毅提出了處理地區事務的五項重要原則:
堅持相互尊重 鑑於中東地區長期的歷史與文明,中國未來將尊重其自身獨立發展的模式、道路與特色,國際社會不能越俎代庖。基於主權平等與萬隆會議「和平共處五原則」,中東是中東人的中東,中國除推動文明間的對話與交流外,也願為地區各民族的和平共處,發揮積極的建設性作用。中東人民是中國合作發展的夥伴,而中國更是地區維穩促合的正能量。
要求公平正義 面對美國主導下沉苛已久,完全不講是非的「巴勒斯坦問題」,以落實「兩國方案」為目標,王毅提出階段性處理步驟。
實現核不擴散 中方主張美伊雙方都應以務實的態度,面對「伊核協議」的相關內容;伊朗固然須恢復履行相關核領域的承諾,但同時應緩解對其單邊制裁與第三方的「長臂管轄」。國際社會應支持中東地區國家,努力建立無核、無生化及其它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中東,並以國際集體安全機制予以保障。
共建集體安全 早在兩會期間王毅就宣稱,中俄兩國作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除將聯手合作對抗顏色革命,也提出了一個「海灣地區多邊對話平台」的構想,以解決地區的衝突。此次,中方進一步倡議在華舉辦「海灣地區安全對話會議」,協助推動海灣國家平等對話、相互理解、協商改善彼此關係,以打擊極端主義,加速去極端化的進程,在兼顧各方合理關切的前提下,促進中東地區的安全與穩定。
加速發展合作 經濟上的繁榮發展與心靈上的開放胸襟,是中東地區長治久安、和平共存的重要因素。在結合中東不同國家的資源,助力其經濟增長與家園重建的同時,中國願與中東國家舉辦「治國理政」、「改革發展」與「中東安全」等論壇,做為經驗交流與對話平台。
自以上五項原則看,不同於西方列強分而治之、殖民剝削、霸權博弈的做法,中國視中東為合作、和平與發展的夥伴,並願在其繁榮發展的道路上,扮演具有建設性的角色。這不是什麼西方媒體炒作的所謂「戰狼外交」,而是在尊重既有國際秩序下,以合作代替對抗,以融合代替鬥爭的方式,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沙烏地阿拉伯、伊朗與土耳其,分屬阿拉伯人、波斯人與突厥人,互相爭奪伊斯蘭世界中的領導權久矣,彼此很難坐下來共事協商,長期以來,也沒哪個大國要員能於同時間往訪三國。中國外長能同時往訪六國,令各方為之驚嘆,或許這正是中國人獨特的人文包容精神與整合心靈的展現吧!
王毅除了分別與各國達成以人民幣作為貿易結算貨幣,以下三方面的表態尤具意義。
面對西方國家與媒體炒作港獨、新疆「強迫勞動」與對維吾爾人「種族滅絕」的指控,沙烏地阿拉伯王儲薩勒曼特別表示:反對個別勢力挑撥中國與伊斯蘭世界的關係;對任何涉及新疆與香港的立論,沙國堅守不干涉中國內政的立場。全球最大石油公司「阿美公司」總裁阿敏.納瑟爾,更聲稱確保中國能源安全與穩定,是沙烏地阿拉伯未來50年或更長時間內,最高且優先的目標。
此外,王毅也與沙烏地阿拉伯外長費瑟舉行會談,雙方討論加強合作,並就伊核、葉門等情勢交換意見。費瑟希望儘早召開兩國高峰會議,俾能積極推動與海灣國家自貿區的談判。中國表示支持沙烏地阿拉伯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發揮區域穩定性作用,並願意為解決葉門問題進行斡旋。中國也願將「一帶一路」倡議與沙烏地阿拉伯「2030願景」對接,在傳統能源與新興科技領域,推進貿易、投資與技術引進的合作。
巴勒斯坦問題 巴、以衝突始終是中東不穩定的根源,自二戰結束巴勒斯坦與以色列分別建國後,以色列成為美國中東政策的楔子。在美國護佑下,迄今以色列已侵占巴勒斯坦國70%以上的土地。在僅剩約旦河西岸與加薩走廊的小片土地上,居住著約400萬人。其中加薩走廊的180萬人中三分之二是難民,大部分還都是不滿18歲的未成年人。他們在以色列的監控下遭受非人待遇,猶如生活在一個巨大露天的人間地獄,年輕的生命就如晨間的露水,常會瞬間消失。但是,在美國合縱連橫下,阿拉伯國家間分崩離析,沙烏地阿拉伯、埃及與阿聯酋等國,紛紛與以色列建交;巴勒斯坦國人民猶如棄子,被他的阿拉伯兄弟們放棄。
中國認為要堅持公平正義,首先要解決好巴勒斯坦問題;其中一個主要標誌,是要落實1967年確定的「兩國方案」。為能循序漸進的朝目標推進,中方提出三個實行的步驟。首先,中國支持國際社會積極朝上述目標進行斡旋,支持在條件成熟時召開國際會議。其次,中國駐巴勒斯坦代表郭偉對《巴勒斯坦通訊社》表示:中國將於5月利用安理會擔任輪值主席的機會,根據中東政策五原則,推動全面審議巴勒斯坦問題的議案,並對「兩國方案」的內容進行再確認。第三、中國將持續邀請巴、以雙方愛好和平的人士,來華開展對話,以推動實現中東地區的公平正義。
中伊全面合作協議的簽訂 中伊兩國要簽訂合作協議一事,沸沸揚揚的鬧騰了近一年,這個為期25年的合作協議,中國除將投下巨資為伊朗修建鐵公路、網路通信、港口碼頭、人工智能、大數據以及5G等基礎設施外,伊朗軍方與導彈亦將改用北斗導航系統。此外,中國將在位於波斯灣,有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之稱的「格什姆島」上,規劃建立自由貿易區。這個古稱「忽魯默斯」的地方,早在鄭和下西洋時就已經到過;其東邊面對著巴基斯坦的最大城市卡拉齊與瓜達爾港,是扼守中巴經濟走廊的重要口岸。未來島上除了自由貿易的中心外,亦將建立五座石化工廠,四座煉油廠,兩個深水碼頭,形成一個產業鏈完整的超級石化城。
王毅走訪中東六國,就國際關係的角度而言,中國不僅對地區的安全提出了一個可行的架構,並劍及履及地對沉痾問題展現出斡旋調和的誠意。就經濟發展的角度言,除了在傳統石油能源的合作外,中國也以互利共贏的方式將自身最新的科技引入,俾使中東國家能擺脫僅靠單一石油資源發展的窘境。
總而言之,跳脫大國博弈與對抗的戰略思維,中國以公平對等的態度尋求彼此的發展,並以負責任的態度展現大國氣度。面對美國霸權試圖對中國的全面圍堵,新形成的中東政策,不僅會對歐洲產生積極影響,最終將令拜登政府的西縮東進成為徒勞。◆
社論
中美關係
國際視窗
大陸與港台
台灣事情
連載
原鄉人的故事
海峽短評
新聞剪輯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