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召喚菅義偉 中日接近止步

何思慎
(輔仁大學日文系〔所〕特聘教授兼日本暨東亞研究中心主任)


拜登上台後,積極團結盟國,共同應對與中國的競爭,日本菅內閣調整在美、中兩強間的避險策略,往美國方向傾斜,使2017年以來中日關係改善的勢頭,頓時失去力道,日本對中戰略面臨難以抉擇的十字路口。蕭規曹隨的日本首相菅義偉在對中外交上漸趨偏離「安倍外交」的軌道,中日關係亮起紅燈。

美日「2加2」會談日本對中露骨批判

在印太戰略中,拜登首重對日外交及美日安保合作,謀求一致的對中政策步調,促使日本在外交上往美國傾斜。在美、日「2加2」會談的《共同聲明》中直言,中國的行動與國際秩序不一致,造成美日同盟與國際社會面臨挑戰。此被視為1972年日、中建交以來日本對北京最露骨的強硬發言。日本不再避諱與美國共同指斥中國的不是,無疑將日本推上美、中戰略對立的第一線,再難在美、中之間扮演緩解緊張的「中介者」角色,頓時使中日關係出現滑坡的現象。

對此,北京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批評日本「甘願仰人鼻息,充當美國的戰略附庸」。中共政治局委員、天津市委書記李鴻忠會見日本駐北京大使垂秀夫時,亦抗議美、日對話涉及台、港及新疆等問題,認為「嚴重破壞朝著良好方向發展的中日關係」。中日關係可能倒退,北京以近年來少有之嚴厲口吻示警。左右逢源的「安倍外交」似難以為繼,菅義偉的對外政策似乎漸失平衡,難以維繫美日同盟之際,又改善中日關係。

「中日四項政治文件」

4月5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主動致電日本外務大臣茂木敏充,值此關鍵時刻,王毅此舉意味北京仍想顧全對日外交大局,拉住日本,避免雙邊關係滑坡。王毅在電話會談中表示,雙方應確保兩國關係不折騰、不停滯、不倒退,不捲入大國對抗,日、美有同盟關係,但中、日亦簽署了和平友好條約,日本同樣有履行條約的義務,並呼籲日本恪守「中日四項政治文件」原則與精神。王毅強調「四項文件」,意在「台灣問題」,若4月16日菅義偉訪美時,藉美日同盟插手台海,將使中日關係基礎盡失。

茂木回應稱,美日同盟不針對特定第三方,日本高度重視對中關係,確保中日關係穩定發展的態度沒有改變。2022年是中日關係正常化50週年,雙方皆希望營造「螺杯獻酒逢華誕,鶴髮同筵敘舊情」的氣氛,避免重蹈中、日建交40週年時,因日本「國有化」釣魚台使雙邊關係陷入困境的覆轍。

中、日相互認識存在溫度差

回顧21世紀以來的中日關係,不僅無法延續1980年代的「蜜月期」,亦難以維繫90年代的「政冷經熱」格局,「國有化」釣魚台觸動大陸社會的民族主義,「反日」情緒高漲,衝擊日本商品輸入及大陸人民赴日觀光,中、日出現「經冷」兆頭。2014年11月,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北京亞太經合組織(APEC)場邊會談後,中、日雖致力改善雙邊關係,但始終未能回到正軌。

整體而言,21世紀的中日關係進入「冷卻期」,此肇因於釣魚台主權爭端與「歷史認識問題」漸漸浮上檯面,突顯中、日戰略互信薄弱,而其背後更有華府因素。此外,隨著釣島爭端激化,中、日在東海的對峙逐漸升高,雙方民眾好感應聲下挫,2010年民調顯示,高達77.8%日本民眾對中國沒有親近感,以後此數字居高不下,「對中國印象不好」的比例,2020年高達89.7%。日本人對中感情惡化,中日關係失去日本的民意支持,難以行穩致遠。

日本社會對中國的態度基本上敵意不高,但善意亦不大,許多日本人未到過也不想到中國。相對的,2014年前後開始,中國訪日觀光客火速成長,2015年約為499萬人,2017年約735萬人,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擴散前的2019年,更大幅增加至約959萬人。從數據上來看,2014年前後為分水嶺,中國對日認知情感不斷轉正,回答「對日本印象好」的比例2013年僅為5.2%,2020年上升至45.9%,「人的交流」確實成為中國改善對日關係的助力。

菅義偉向美國傾斜

隨美、中對立逐漸升高,拜登政府強化對日外交,美日關係不僅是印太戰略的指標,亦是拜登重新團結盟國政策是否收效的判準。不似南韓總統文在寅仍在美、中兩強間維持平衡,菅義偉採取向美國傾斜的政策,意在使日本成為印太地區和平與繁榮的關鍵。

對此,前首相安倍晉三評論道,日本在內的亞洲地區已成為美、中兩國對立的最前線,日本的對中政策須要抱持印太地區已成為前線的認識及心理準備,致力於外交與安保政策。安倍認為,拜登將深化歐巴馬時期的「重返亞洲」戰略,美國外交及安保戰略重心轉向印太地區,使《美日安保條約》益發重要。

菅義偉首相更直言,他個人成為拜登上台後在華府迎來的第一位外國領袖,美國對日本的重視不言可喻。其實,菅義偉的美國行不僅為拜登時代的美日同盟再保證,更意在出口轉內銷,拉抬個人低迷的支持率,希望在訪美後,實現內閣支持率的V型反轉,在即將到來之眾議院大選及自民黨總裁換屆選舉中,避免遭「陣前換將」。

在中美關係陷入谷底,日本國民「反中」、「嫌中」情緒方興未艾之際,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國事訪問日本缺乏良好氛圍,訪美成為菅義偉唯一的外交秀場,但成為拜登入主白宮後首位座上賓,如何避免攸關日本安全及經濟利益的中日關係倒退,甚至再陷「政冷經冷」,考驗著菅義偉的智慧。

菅義偉在美、中間,以美國為重,此雖非「事大主義」下的抉擇,但顯然想對拜登「送暖」。相對歐盟、東協國家及南韓在美、中間舉棋不定,日本不欲給美國建立「對中包圍圈」潑冷水。

美日安保「再定義」

17日清晨,拜登與菅義偉在華府的會談登場,會後雙方發表「共同聲明」,將美日同盟定位為「新時代的美日全球夥伴關係」,此「共同聲明」可解讀為繼25年前(1996年)的4月17日,柯林頓總統與橋本龍太郎首相的「美日安保再定義」之續篇,在美日關係上深具意義,亦為菅首相對日本外交的重要建樹,有利於菅義偉鞏固在自民黨的領導地位,帶領「自公執政聯盟」在即將到來的眾議院大選贏得日本選民的支持。

「拜菅會」前台灣各方關注日本是否為對「台海有事」表態,並明確美軍與日本自衛隊如何因應台海緊急事態。此外,日本雖在日、中邦交正常後,首度在美、日「共同聲明」言及台灣,但菅義偉無意否定《舊金山和約》第二條的法律見解,對「台灣主權歸屬」不語的立場,此為日、中國關係正常化的政治基礎,亦為日本在「一中政策」下,與台灣維持實質關係的「創造性模糊」。

二戰結束後,日本在安保上無可或缺的依賴「美日同盟」,但日本始終憂慮在美國的亞洲戰略體制中捲入戰爭,1960年的「安保鬥爭」即因之而起,意味在日本政界縱使存在恢復軍備的主張,但深受戰爭苦難的日本國民多數仍記取歷史教訓,支持戰後的和平主義。

回顧1996年的《美日安全聯合宣言:邁向21世紀的同盟》,日本取得較冷戰時期更具彈性的防衛空間,在「日本周邊地區出現緊急事態」時,自衛隊得協同美軍出兵海外,將日本的角色由單純「接受保護」轉變為「主動介入」。當時,北京對此表達嚴重關切,認為美日同盟未來可能插手兩岸爭端。

橋本首相因此向中國說明美、日安保體制中所謂的「周邊有事」並非針對中國或特定地區,不是地理上的概念,而是事態的性質,日本不支持「台灣獨立」,但期待「台灣問題」以台海兩岸的當事者和平解決。

「拜菅會」後的「共同聲明」,強調「台海的和平與安定的重要性,敦促和平解決兩岸問題」,仍不脫美、日共同支持兩岸爭端和平解決的一貫立場,但在中國軍事力量持續增強的現實下,導因於中共意圖以武力威懾台獨,或以軍事手段解決東海及南海爭端而發生之美、中軍事衝突的可能性永遠存在。屆時日本勢必得在「美日同盟」與「日中友好」間做個取捨,若無意外,日本當會就「美日同盟」而捨「日中友好」。

結 語

中日關係在拜登的「站邊歸隊」壓力下,菅義偉似將日本外交帶回冷戰時的「扈從」美國,顯示在「安倍外交」的「中日友好」表象下,關鍵在中、日戰略互信不足,中日關係易陷「漂流」。無論如何,中、日是搬不開的近鄰,合則兩利,鬥則俱傷,2012年至今的關係發展可證,妥善管控分歧促進合作,符合中、日共同的利益。

面對美國的壓力及中國的挑戰,如何著眼於日本的利益,靈活應對,考驗著菅首相的外交智慧,更決定其個人能否在今秋續任首相。機械式的迎合拜登,在中、美間選邊站隊,應非明智之舉,恐損及日商在中國的經濟利益,亦無助於日本在亞洲領導地位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