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未(1895)割台,開啟中國遭遇帝國主義侵略以來最嚴重的衰敗之勢。其意義在於:
是東方唯一的帝國主義日本首次掀起對華的殖民侵略戰爭,此役使朝鮮國淪亡,此後日本大舉入據東北,扶植附庸「滿洲國」。在此之前是1874年的日本入侵台灣的「牡丹社事件」以及1879年滅掉琉球國將之納入版圖,其在東亞的侵略直至乙未割台達到高峰。此後就是20世紀的全面對華戰爭。
甲午戰爭前,只有英法對中國作戰,中國雖簽下不平等條約,但皆無大片土地割讓。日本之侵華戰爭,則強硬割去中國最大島嶼,對中國不僅是最大屈辱,也令東南海防從此破毀。
台灣是西太平洋最重要的地緣大島,是中國海疆不可斷送的屏障,長久以來,日本和歐洲航海殖民帝國以及後起的美帝,對台灣早已垂涎三尺,伺機佔有。19世紀以來,列強在台海之鬥爭,最後只剩日美兩帝國拉鋸,先是乙未年日本據台灣50年,其後是1950年代冷戰體系中,美帝以政治、經濟、思想、學術、軍事的整合型力量,利用華獨和台獨的「去中國化」遂行其間接宰制,陳映真稱此為「半殖民地台灣」。由此大歷史脈絡來看,1945年台灣雖然光復,但只有形式統一的短暫五年,1949年後,台灣在精神上仍然是淪陷的,以前是「日帝+奸」的殖民統治,眼前則是「美帝+漢奸」的殖民統治。
乙未之年,就台灣人民來說有何意義?那一年,攻台日軍是兩萬多人的日本強勁軍旅。台灣人民一則堅決抗拒日寇;一則遭逢最慘烈的屠殺。台灣人民的乙未之戰,是清朝歷次反抗列強戰役裏,奮勇拒敵,犧牲最壯烈的一次,台灣人立誓一定要重歸祖國,終至1945年全民抗日勝利,台灣終於光復。
乙未那年的台灣人犧牲多少?據陳癸淼著《論台灣》:
日軍在新莊和三峽之間,燒燬民屋千餘戶,殺台人4,500名,六萬多台人流離失所。彰化城破,日軍縱橫屠斬,「死屍填塞街衢,血流漂杵」。雲林淪陷,日軍在此地大肆奸淫虐殺。
南路日軍自枋寮登陸攻入屏東佳冬,蕭光明、黃蘭妹等力抗,日軍殺得「野無遺子」。
鳳山城被破,大肆殺戮,城內幾無活口。
陳癸淼說:「短短半年不到,台灣義軍陣亡78,000人,民眾死亡超過10萬以上。」乙未半年,台灣犧牲幾近20萬人。而在其後的10年,台灣高山原住民更被殺戮了總人口數的八分之一,這是種族大屠殺。
乙未之後,日本雖控制了全島,開始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壓迫剝削統治,但台灣漢原兩族,依然武裝抗日。日寇在台灣的半個世紀的殖民統治,是一種慘絕人寰的人類種族之滅絕型宰制,較納粹之屠殺猶太人無本質上的差別。
武裝抗日束後有繼起的「台灣文化協會」繼起的文化抗日,其後陸續有「台灣民眾黨」、「台灣農民組合」、「台灣共產黨」等抗日組織和團體創立,從大眾啟蒙教育和社會、政治、文化運動對抗日寇。
面對台灣人民的抗日,日本當局同步地展開了雙軌策略,即一面武裝鎮壓抗日台灣人,一面則積極地豢養漢奸團隊。這批買辦,自誇「有力者」,視台灣人民為「無力者」。
「無力者」的文化抗日領袖林獻堂,在台中一次活動中當眾被日本浪人掌摑,而「有力者」辜顯榮則享有日本主子賞賜的樟腦、蔗糖、海鹽、漁業的專利壟斷之恩典。日本殖民台灣,一開始就有計畫地豢養漢奸來改造台灣社會和人心,垂50年乃有了與「華夏底台灣人」完全不一樣的親日反中台灣買辦漢奸世家和團體,逐漸成為台灣的大地主、大工商主乃至於大宗教主,他們及其子孫徹底變為不是中國人又不是日本人的台灣人,到了末期,日寇在台搞出「台灣人皇民化政策」,這群日本豪奴就是「皇民化台灣人」的主體,成了台灣光復起始推行台獨的主角,今日台獨政權的當政者核心,有血緣上和思想上為「皇民化買辦漢奸」的族裔。
明白了日本豢養台灣漢奸來充當殖民統治的買辦走狗,使台灣無論菁英普羅多有「去華夏化」而不認同祖國的人,也就可以明白1945年的台灣光復並非真正地光復,因為彼時國民政府不惟未能立即整肅清算,反而予以重用,卻又倒過來拒斥抗日的台灣先賢和先烈。
台獨集團已完成其文化、教育、思想的建國工程,這個大逆流,除了冷戰體系的美帝豢養而成之外,骨子裏則是日據時代皇民化買辦特權的漢奸族裔的復辟。中國必須儘速大一統,才是真正地光復台灣。◆
社論
中美關係與COP26
國際視窗
海峽兩岸
懷念老保釣
政學余英時
連載
原鄉人的故事
海峽短評
編後
網刊
全球客家崇正會聯合總會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