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運輸隊的王牌駕駛

南投人陳賜祿跨過鴨綠江的故事

閻崑
(文史工作者)


電影《長津湖》10月在大陸上映,不足一個月,票房突破50億元人民幣,創下國產電影票房紀錄。這部描述70年前抗美援朝一場戰役的影片,引發人們對韓戰的注意。但又有幾人知道,有一批台灣人曾經深度參加或介入了這場戰爭。這是一段不應被埋沒的史實。不知有多少台胞,把生命和鮮血灑在了朝鮮半島的土地上,他們到底有多少人?姓甚名誰?有過怎樣的故事?恐怕永遠成謎了。

上甘嶺戰役中的台灣人

上甘嶺戰役是抗美援朝中的一場著名戰役。1952年10月14日凌晨四點,以美國為主的「聯合國軍」使用了火炮、坦克和飛機,對志願軍陣地發起猛烈轟擊,山頭被削低兩米,火力密度高達每秒落彈六發,炸出的焦土就有幾尺深,許多坑道被炸塌,戰士死傷無數,因此在美國出現一個「范夫里克彈藥量」,意指美軍有的是彈藥,根不不在意用多少。

同年10月16日,有位台灣人所在的運輸連正在緊急向戰鬥一線調運作戰物資,同時運回傷員,一路上遭飛機猛烈轟炸。傍晚時刻,他開車載著17名傷員準備返回戰地醫院,又遭遇敵機轟炸,於是馬上躲進坑道,隨著一陣陣巨響,坑道被全部炸塌,這位台灣人和17名傷員都被埋在坑道裡。一塊巨石壓在他的右肩膀,受了重傷,渾身是血,是朝鮮老鄉用手把他刨了出來。當晚他被送到二分部幹部休養所。由於傷勢嚴重,肩胛骨已經斷裂,傷口化膿,蘇聯醫生決定要鋸斷他的右胳膊以保全生命。但是他以頑強的意志忍住劇痛,堅決要保留住。此後,12月21日轉到基地醫院;24日回到祖國治療,25日到達安東(今丹東)第六醫院,12月29日到達吉林省公主嶺市第三醫院。經過一系列的轉院治療,胳膊雖然保住了,但身體依然很差,1953年2月19日被安排到位於河南漯河的中南陸軍醫院治療休養,痊癒後被定為三等甲級傷殘軍人。這位台灣人就是南投出生的陳賜祿。

成了國民黨軍隊的俘虜

陳賜祿1924年出生在台灣南投名間鄉。在日本統治下讀完初中後,被送去日本的福岡縣立工業學校,學習汽車駕駛和修理,畢業後又先後被派往新加坡、中國大陸為日本人服務,可謂顛沛流離。日本人投降後,陳賜祿成了國民黨軍隊的俘虜。但因為他不是日本人,又有汽車駕駛及修理技術,因此在1946年就被國民黨部隊的高官留下,讓他給自己開車。隨著部隊的換防,陳賜祿先後到過海南島、湛江、南京、青島等地。

陳賜祿對國民黨軍隊的腐敗和混亂十分反感,當了一年多私人司機後,有次在開車到哈爾濱途中脫離了國民黨部隊的高官,並於1948年初自願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第四野戰軍的汽車一團修理連大修排當兵。兩年多時間裡,他憑藉自己的汽車駕駛和修理技術,跟隨第四野戰軍南下,參加過遼瀋、平津、淮海三大戰役與渡江作戰,也參加了解放廣東、廣西、海南島等戰役。他先後擔任班長、副排長,1949年被定為一級駕駛員。1949年上半年部隊駐紮安徽安慶市大渡口期間,他與皖籍姑娘徐裕梅相識、結婚,並隨軍同赴廣西駐紮。

跨過鴨綠江的汽車兵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時,陳賜祿的部隊還遠在廣西,但他報名參加了中國人民志願軍,讓新婚妻子獨自從廣西回到安徽安慶市老家。1950年10月19日,陳賜祿和其他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一起,跨過了鴨綠江,奔赴朝鮮戰場。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後勤保障對戰爭勝負至關重要。志願軍先後組建了13個汽車團入朝。陳賜祿所在的汽車連隊為中國人民志願軍二分部汽車暫編一團。

歷史上抗美援朝一般被劃分為運動戰和陣地戰兩個階段。1950年10月至1951年6月,志願軍以運動戰為主。在這一時期,志願軍的作戰物資主要依靠國內供應,從後方運往前線主要依靠汽車運輸。由於新成立的中國百廢待興,一方面志願軍車少,汽車兵缺乏,運輸能力極為薄弱;另一方面前線戰事多變化,部隊行軍速度快,運輸戰線也隨之不斷延長。而美軍始終把破壞志願軍補給運輸線作為轟炸重點,不惜出動大批飛機,晝夜轟炸。朝鮮戰場上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汽車兵,是用生命駕駛,用血肉之軀保障前線作戰物資供給。陳賜祿所在的汽車一團,所有汽車兵每天都冒著生命危險,爭分奪秒,日日夜夜,竭盡全力把作戰物資送九前線。

長津湖一役,史上罕見,是「中美兩國都不願提及的血戰」。陳賜祿參加了長津湖戰役。戰役打響後,第二天晚上,汽車連接到任務,緊急運輸作戰物資到長津湖前線。那時的長津湖一帶,天寒地凍。剛剛到達朝鮮的汽車兵地理環境不熟,山路崎嶇,冰天雪地,還要躲避天上的美國軍機轟炸。當天晚上,連隊就有好幾輛車翻了,造成不少傷亡。經常出任務時一個連,完成任務回來的不到一個排;一個排出去,回來一個班。

與美國飛行員鬥智鬥勇

朝鮮的氣候十分寒冷,冰天雪地,給汽車兵造成了極大困難。不少戰士來自廣東廣西一帶,突然來到北方,許多人不能適應,有的甚至還沒有棉衣。

陳賜祿所在的汽車一團曾進駐朝鮮山鋪里附近一個山溝,當時正值冬季,而這一年又趕上50年一遇的嚴寒,10月已零下30、40度。一位小戰士剛準備打開油蓋,雙手就被汽油桶粘住,活生生皮肉分開,鮮血淋淋。運輸途中,也常遇到寒流襲擊,氣溫極低,稍不小心就會凍傷。

志願軍汽車缺少防滑、防凍裝置,嚴寒情況下,油箱水箱及發動機缸體常常會被凍裂,造成汽車報廢;行駛途中不時會出現車輪打滑,造成汽車和物資損失,甚至掉下懸崖。陳賜祿和一些老司機建議:為了防滑,車輪必須安裝防滑鏈;為了防凍,汽車水箱裡必須是防凍水(添加酒精)。經國內調運來相關物資後,逐漸增強了應對寒流的能力。

此外,汽車兵的最大威脅來自敵機空襲。當時的情況是,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幾乎全靠汽車運輸;而對方具有幾乎完全的制空權。為了破壞志願軍的補給線,美軍出動大量飛機,專門對付志願軍的汽車運輸。志願軍的汽車只能在夜晚上路。即使是在晚上,也不敢開車燈,以防敵機發現,追蹤轟炸。為了儘快把物資彈藥供給前線部隊,運輸兵常常與敵機飛行員玩「捉迷藏」,飛機來就躲,飛機走就開。

陳賜祿車開得好、開得快,有時還趁敵機連續投放照明彈時加速前進。黑夜裡不開車燈的情況下,陳賜祿常常在前面開路,帶領整個車隊謹慎前進,把危險留給自己;遇到危險路段,乾脆下車指揮,引領後面汽車通過。

「絞殺戰」中,天上有敵機密集轟炸,地面有美軍遠程大炮封鎖。有時敵機扔下照明彈,把夜晚照得跟白天一樣,接著就有敵機狂轟濫炸,眼睜睜地看著不少汽車兵犧牲。

那個傳奇般的「陳大個子」

陳賜祿身高一米八二,人稱陳大個子,由於開車技術一流,為人忠厚,深受部隊首長信任和戰友們愛戴。運動戰期間,由於敵機不分晝夜狂轟爛炸,志願軍車輛損失十分嚴重,運輸效率低下,前線作戰物資供應不上,部隊少彈缺糧,志願軍後方勤務司令部和政治部因此聯合開展「安全行車立功運動」,陳賜祿所在連隊也參加競賽,獲得安全行車九萬公里大獎。

在朝鮮戰場,陳賜祿留下了不少傳奇。他曾多次冒著敵機的狂轟爛炸,帶著戰友搶奪撤退的美軍遺棄物資,有汽車、武器、汽油以及各種裝備。他還在一次部隊夜間緊急撤退轉移中,奉命在短短十幾分鐘內,冒著敵人的炮火神勇地駕車返回原駐地陽德,取回幾台發動機,再次榮立三等功。

陳賜祿傷好復員,轉業到地方工作。1983年59歲的時候,還被評為全國台灣同胞為祖國做貢獻積極分子,赴京參加表彰大會,受到鄧小平等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陳賜祿1995年去世,享年71歲。

(本文根據陳賜祿之女宜安、宜寧口述資料整理,圖片由家屬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