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統一 建設中國

梁肅戎


風 雨

淒涼寶劍篇,羈泊欲窮年;黃葉仍風雨,青樓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舊好隔良緣;心斷新豐酒,銷愁斗幾千?

李商隱

赫校長、蔣主任、各位領導,以及各位青年朋友,大家好。

肅戎今天能夠回到闊別48年的東北家鄉,重溫兒時舊夢,再睹北國的壯麗山河,並能和各位青年朋友在此晤面,內心真暢快無比,也是我畢生的榮幸。在此,肅戎要向赫校長和蔣主任的邀請盛情,表達最深的謝意。

東北大學,是我們敬愛的鄉前輩張學良將軍所創建,歷史悠久,是中國最著名的高等學府之一。1931年,日本人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佔領我東北領土,許多青年學子不願意在敵人鐵蹄下過活,相繼入關。但更多的東北同胞,不甘受異族統治,風起雲湧,組織義勇軍,就地武裝抗日,犧牲奮鬥14年。

抗戰期間,東北大學輾轉遷到西南大後方,培養了無數人才,也負起凝聚我東北同鄉向心力的重任。因此,東北大學可以說是我東北同鄉熱愛國家民族、不撓不屈的象徵。我相信,各位同學一定能秉持前輩的氣節,為國家的建設努力奮鬥,為我中華民族的前途作出偉大的貢獻。

東北,是中國最壯麗的地方。我常以身為東北人而感到驕傲。我的祖父從山東,經河北,遷移到東北,因此我算是關內移民的第三代,出生於遼寧省昌圖縣,地處柳條邊外,在蒙古哲理木盟左翼後旗科爾沁草原一帶。童年的我,常與夥伴們奔跑於寬闊的原野上,橫臥在大地的小溪畔,仰望著萬里晴空的藍天,吸取春天泥土的溫馨氣息,與大地自然融為一體。離開家鄉的時日裡,每當午夜夢迴,這段幸福與歡樂的時光,常現腦際,永難忘懷。

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時,我才11歲,從此我的人生也起了很大的變化。從中學以後,我幾乎完全接受日本式教育,中學畢業後,考上長春法政大學。這所大學是當年日本人,為了在東北建立司法制度而設立的。抗戰勝利後,改制為國立長春大學。

長春法政大學的教授,多為日本京都帝大或同志社大學來的,學校規定很嚴,學生一律住校,只有星期天才能踏出校門,而且必須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以及柔道、劍道等體能技擊課程,教官都是具有大佐,相當於中國的上校階級的日本軍官。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在冬天裡,每天都要坐在冷水大浴池中,泡足20分鐘。

我在長春法政大學的三年,可說是我這輩子最關鍵的三年,不但打下了體能及學識基礎,畢業後也順利考上高等考試,當法官。但是,在1939年6月,我還在法大就讀時,就以「王桂林」的化名,參加了中國國民黨,在長春地區從事抗日地下工作。四年後,我所屬的組織,被日本人破獲,我因而被捕入獄,險些喪命。

若問究竟是什麼力量,促使我不迷失於法官的優越待遇,而不顧生命危險,獻身地下抗日工作,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民族主義的愛國精神。

當年我們的地下工作,完全是以「抗日」為目標,結合愛國青年,組織訓練,就地抗日,與敵偽做殊死鬥爭,以保民族生機。工作內容包括開設訓練班、刊布小冊子、宣傳三民主義。或不避危險,營救同志。或架設電台,搜集敵偽情報。或佈置交通路線,破壞敵偽設施等等。

1942年,我從司法官訓練所結業,出任偽滿洲國首都長春地方檢察廳的檢察官,對於地下工作的掩護更為有利。由於檢察官有莫大權威,所以當時從後方到東北從事地下工作的同志,大多由我接送,以避開檢查。

但是,很不幸的是,到了1944年3月,我們在哈爾濱的秘密組織被日本特務機關偵破,所有的資料及主要幹部名冊全被發現扣押,我也因此被捕入獄。我在獄中飽嘗疲勞審訊與飢餓虐待之苦,歷經艱險。在日本法庭上,我被判了12年徒刑,直到抗日勝利後才獲得釋放。

我以上敘述自身的經歷,目的是在說明,在那個年代的國家處境裡,我東北青年是如何的基於愛國的熱誠,和民族自尊自覺的意識,義無反顧,前仆後繼地投入抗日戰爭行列的堅苦卓絕。

回顧20世紀,中國可說是備受列強欺凌,存亡幾乎不保。回首前塵,百年來的血淚經驗,真可說是中外歷史上少能比擬的。所幸到了世紀末期的今天,中國不僅已掙脫了貧弱不振的困境,而且國家日益進步富強。

在這個中華民族奮起再造的時刻,各位或許會問:海峽兩岸竟何時才能夠團結一起,共籌國家的建設?

對於這個問題,我和大家同樣有著深切的期望。統一的中國,不但是全體中國人的理想,也是兩岸責無旁貸共同追求的目標,更可說是一項歷史性的偉大事功。但不能否認,當前兩岸情勢的形成,有其時空環境的因素。統一面前的障礙,需要以耐心和智慧去設法克服。

談到兩岸的統一,首先我們必須要瞭解到,兩岸的分立,是日本侵略和內戰的結果。肅戎從1948年離開東北,一路經北京、上海、南京、廣州,最後在1949年到了台灣,並在台灣居住迄今。我深刻體驗到,甲午戰爭後,大清帝國把台灣割讓給日本,經過百年的分隔,台灣和大陸各自發展不同的政治和經濟體系制度。在兩岸政經發展存有相當差距的情況下,歷史的鴻溝並非一時可以化解。尤其,在由分而合的過程中,如何截長補短,吸取經驗,交流互惠,互利共榮,有賴兩岸以誠意、耐心以及務實的政策,去尋求解決。

稍早前,兩岸之間,曾有過相當良好的交往,這種交往,對建立彼此之間的互信,甚至經貿發展,都起了積極而良好的作用。可惜,近一年來,由於某些因素,兩岸之間的各項交流中斷,兩岸關係再度緊張,結果,對雙方都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個人淺見,當前首要之務,在於結束兩岸對立狀態,採取以協商代替對抗的建設性步驟,恢復理性的對話,在「一個中國」的大原則下,雙方承諾不搞分裂國土、不以武力解決爭端,進而訂定和平協定,再商訂統一的進程和步驟。

去年江澤民先生提出對兩岸關係的八點看法,提議兩岸應就「正式結束敵對狀態,逐步實現和平統一」進行平等協商。李登輝先生及連戰先生最近也先後公開表達希望促成兩岸簽訂和平協定。所以,結束兩岸的對抗,確實是兩岸領導人共同致力的目標。如今兩岸風雨,未來能否「雨過天青」,可謂盡繫於此。

個人以為,當前兩岸間,應真心誠意,互信互諒。大陸若能放心,台灣地區人民由於安全獲得保障而安心,則兩岸直接三通的障礙即可掃除,兩岸的經濟合作必然迅速開展,台灣的技術、人才和資金就可以和大陸豐富的資源相結合,如此一來,一個互利共榮、休戚相關的中華經濟圈即可自然形成。

各位先生、各位同學,肅戎認為,20世紀的歷史發展經驗顯示,一個國家能否強盛,取決於經濟因素。經濟發展的成就,同時奠定了政治改革的基礎。蘇聯戈巴契夫「先政治後經濟」的改革,結果造成蘇聯的崩潰,原因在於他沒有能力解決人民生活的問題。日本及德國能夠從二次世界大戰戰敗的焦土中重新站起來,成為當今世界上的強國,靠的也就是強勁的經濟實力。同樣的,台灣以自由化、國際化的經濟制度為基礎,才能創造出目前的繁榮局面,並且進一步取得其他各方面的成就。今天,中國大陸國力大幅提升,不容否認,乃是鄧小平先生從1978年推動改革開放,發展市場經濟的結果。從這些例子中,可見經濟在一個國家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而發展經濟的前提,就是要有和平的環境。

各位先生、各位青年朋友,兩岸之間因為歷史因素留下的誤解,如今事過境遷,雙方應以前瞻性眼光,著眼於民族的久遠利益,相互理解,彼此包容,求大同存小異。兩岸如果能解除敵對狀態,簽訂和平協定,進而相輔相成發展經濟,共同促成中華經濟圈的實現,則兩岸統一的需求就會自然加強,統一的目標也自然水到渠成。屆時,建立繁榮、富強新中國的理想,也一定可以實現。

最後,肅戎再次感謝赫校長、蔣主任的盛情邀約,也謝謝各位青年朋友,讓我有機會在這個東北的名校,作簡短的講演。謝謝各位,敬祝各位身體健康,萬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