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克林頓總統的亞歐之旅
論克林頓總統的亞歐之旅
克林頓總統的訪日、韓與俄羅斯之行,顯然是兼顧外交與內政的一次旅行。1992年初次競選總統時,外交一度是他的弱點所在,三年如白馬過隙,如今處理國際局勢,他已不再是吳下阿蒙了。共和黨候選人杜爾參議員在外交領域反而相形見絀,克林頓總統在大選年的遠東之旅,無疑將進一步擴大兩人之間的這個差距。此行在大選年所製造的聲勢,正是美國現職總統的特權與優勢。
倡議四國會談,穩定朝鮮局勢
由於1989年「天安門事件」在美國所形成的輿論包袱,克林頓在他第一任內,可能不會訪華了。值此政治氣氛格外濃厚的1996年,更是少有可能。但他在訪問大韓民國時,曾經提議由美國、中國、南、北朝鮮舉行四國會談,簽訂新的協議代替43年的老協議,藉以繼續穩定朝鮮半島局勢。這一提議,不僅是對朝鮮半島和平一個正面表態,而且同時確認了中國在東北亞局勢中的地位。對此提議中國已立即表示贊同。
在克林頓總統的多次遠東之行中,美日貿易問題在這次訪日之行第一次處於次要地位,兩國商業部長交談了不到20分鐘。克林頓總統和橋本龍太郎首相的會談,主要集中於重新確定後冷戰時期《美日安保條約》的內容。中國對此問題,當然十分關注。不久以前,中國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就曾在日本表示:《美日安保條約》是兩個當事國間的雙邊條約,其效力不能適用於涉及第三國的範圍。但實際上《安保條約》第六條已經明確地將「遠東」二字寫入條文,美日兩國的解釋都認為:所謂「遠東」,包括菲律賓以北的區域在內,亦即以默示方式包括台灣在內。
安保條約再定義 而今對像又是誰?
按照美日兩國首長的《聯合聲明》,美國將在今後五至七年內,交還美軍在琉球群島的基地的20%。但美國將繼續在亞洲維持十萬大軍,其中半數駐紮日本。日本將對此提供70%的軍費,大約為50億美元。最重要的是,一旦美國在亞洲採取軍事行動,日本同意在運輸、補給、油料、食物和醫療等方面給予美軍後勤支援。雙邊條約於是有了多邊的適用範圍。
在對日本議會的演說中,克林頓總統獲得了兩次全體肅立的議員致敬。在日本議會中,克林頓總統曾經要求日本發揮恰如其分的國際領導作用。瞻望今後幾年,如果我們看到美國支持日本取得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的地位,那將是不足奇怪的。在接受日皇晚宴時,克林頓又說:「在短短的半個世紀內,貴我兩國人民結成如此牢固的關係,歷史上是不多見的。我們共同走了很長路,我們在現代建立了偉大的民主傳統。」
日本軍國主義 依然令人不安
這半個世紀美日的聯合,與其說是純友情的發展,不如說是冷戰期間的戰略利益結合。50年滄海桑田,揮手間已是後冷戰時期了,如今美日再定義《安保條約》,其對像又是誰呢?說到底,美日的聯手,至少在目前,在亞洲還無法引起人們由衷的歡笑和共鳴。當年日本軍國主義為亞洲人民帶來的苦難,在千萬人民的心裡,依然是常現的噩夢。是的,半個世紀不長,許多人們都還記得在南京、在曼谷、在馬來西亞、在馬尼拉、在西貢、在新加坡所發生的遍地濺血的悲慘往事。橋本首相在曼谷建議中國總理自製時,他曾想到不遠處就有點綴著俘虜鮮血的桂河大橋嗎?亞洲的長期和平取決於不能再有這樣的軍國主義,不能再有帝國主義。美日建立的民主傳統,要能有助於徹底消除這兩種因素,那才是有利於世界長期和平的事業。美日聯合聲明發表後,日本《讀賣新聞》表示了下列憂慮:
「我們不能不關切今後會有截然不同的走向。最壞的可能是,一任日本捲入美國的戰爭。」
克林頓總統訪問日韓之後,逕自去了俄羅斯。有人說他此行是為葉利欽助選的。但如冷靜地加以觀察,似乎為葉助選不會是此行主要的目的。其原因是:目前對葉利欽的政治前途投資,風險甚大,而異國總統在其本身的大選年中作此投資,說得最輕,也不明智。但為葉助選又必然是此行的目的之一,即使有政治風險,也自有別人與他分擔。因為不早不晚,經濟七強高峰會於4月20日在克里姆林宮舉行,離俄國大選只有一個多月。
誰知道?也許克林頓總統的訪俄之行,一部分原因還是為了台灣海峽局勢。中國為了搞平衡外交,作了不少聯俄的工作。而克林頓總統訪問的日韓和俄羅斯,正在中國的腹背。訪問的時間,也正巧是台灣的第一任民選總統就職的前夕。克林頓總統在訪日之行中,雖然一再極其小心地避免提到以中國為假想敵的字眼,但他到底親自訪問了在台灣大選期間曾到台灣海峽停泊,而今駛回日本橫須賀美軍基地的「獨立號」航空母艦,並在甲板上對艦上的官兵說:
「如果沒有你們,亞洲的安定和繁榮可能有危險,因而會危及美國的安定和繁榮。舊的敵對行為可能再次爆發,一個兇猛的國家可能估計錯誤,一個正在改變中的地區可能因而會動盪不安。有你們在這裡,亞洲安全了,美國也安全了。」
值得注意的是,當克林頓總統在演講時,日本一艘巡洋艦也停泊在「獨立號」的旁邊。是來聽總統演說呢?還是有其他的象徵意義呢?
一國兩制 何時算起
台灣問題國際化,已是愈來愈明顯的事實。這次全民普選基本上成功,確實又為台灣增加了一些法碼。中國宣傳機構似不宜隨便批評或貶抑這一選舉的結果。這畢竟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第一次。但它到底是一次地方選舉,其代表性當然也是地方性的。在「一國兩制」的架構之中,這應該是容許的,而且是可喜的。
為了搞順兩岸關係,雙方似應首先搞清楚「一國兩制」的定義。與其你大搞國際關係,我便捨命奔走全球,兄弟糾纏不已,徒使外人得利,不如雙方誠懇地建立彼此都可接受的共識,逐步奠定「一國兩制」的基礎。其實早在重慶與延安時期,南京與延安時期,南京與北京時期,廣州與北京時期,北京與台北時期,中國的「一國兩制」已經事實上存在了。1949年是一個分水嶺,共產黨控制了整個中國大陸,國民黨則控制了金馬台澎,但在聯合國內代表中國的仍是國民黨政府。1971年是另一個分水嶺,各自控制範圍不變,在聯合國內代表中國的成了共產黨政府。據此以建立「一國兩制」的共識,在台灣的國民黨人特別是其中的大陸人,才不致把統一的過程視為投降的過程。一方視另一方為匪,或一方視另一方為必欲埋葬而後快的腐朽勢力,是唐吉訶德式的爭論,絲毫無補於中國統一的事業。尊重歷史史實,也是歷史唯物。中國人的事,中國人自己以合理的方式解決。順天應人,無往不利。挾外力以自重的作法,即使有絲毫借重於日本軍國主義復活的企圖,都是很難面對將來的歷史的。
海峽問題國際化 未必不利於統一
台灣問題國際化,未必全然不利於中國的統一。這次經濟七強外加俄羅斯所召開的高層會議中,幾乎所討論的每一個問題都必須有中國介入,才有徹底解決的可能。中國大可在介入這些問題的談判時,勸阻外力干預中國的內政。諸如全面禁止核試驗,防止核走私,以及核廢料的處理等等,中國都有機會在討論這些問題時,表明自己的立場。信息時代的來臨,帶來了一個多層次和多方面相互關聯的世界。結合兩岸的優勢,中國人可以在新的世界中有較大的轉圜餘地。在半個世紀以前,英、德兩國曾經兩度互爭不下,睚眥必報,寸土必爭,終於造成兩次歐戰。這條老路,中國人應該有足夠的智慧,特別是在對美關係上,不會蹈此覆轍。在中國尚有兩億文盲,邊遠地區仍極落後的情況下,中國的資源應該有更急切和更適當的用途。
真的,誰知道?也許克林頓總統的亞、歐之旅,最重要的還是他的言外之意。◆
社論
國際視窗
美國對華政策
民族主義與統一
余英時的反華言論
李登輝與台獨批判
統獨之爭與兩岸
人物紀念
海峽隨筆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