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具理性超越教條台獨

評《台灣獨立運動的新世代綱領》

劉新


5月7日,一群自稱「民進黨新世代」的年輕人發表一份題為《台灣獨立運動的新世代綱領》的理論文件,文中除深刻地批判反對陣營中有人自詡的「台獨正統論」之外,更首次以功利主義的工具理性概念解構民進黨基本信眾中一向神聖不可侵犯的教條化台獨迷思。

從派系林立與派閥政治把持僵局下的民進黨內部生態觀之,坦白說,這一小撮「新世代」異議者,可能如同林山田等某些急獨派學者所譏稱的「學生運動會菁英」——而非「學運菁英」——企圖透過此一行動打開知名度,撈取社會政治資源以便競選公職的做秀行徑而已。

然而當「新世代」發起《綱領》聯署時,卻獲得許多黨工與公職人員的支持。這些聯署者跨越許多黨內派系如美麗島系﹑新潮流系﹑正義連線﹑福利國連線﹑甚至台獨聯盟等成員,他們多少表示不滿教條主義者長期無法落實台獨綱領的困境。更有趣的是台北某些主流媒體趁機大肆發表社論﹑舉行辯論座談等等,《綱領》一時成為當紅的政治炒作議題。「新世代」譁眾取寵的高明技術迫使「建國會」的基本教義派哇哇大叫,束手無策。

《綱領》的確有效地否定了基本教義派習慣自居的「台獨正統論」,而以台獨做為整個民進黨,乃至台灣兩千一百萬人民的「公共財」。《綱領》更將台獨視為「國家的整體目標」,而「不再是」對抗國民黨的反對運動。它呼籲「 凝聚內部絕大多數,共同對抗外部」,推行社會的大和解,因為「沒有大和解就沒有台獨運動。」這立場與急獨派認為大和解模糊建國目標、妨礙台獨運動恰巧相反,真是有趣的方法論盲點。

這份《綱領》更務實地提出台灣獨立不一定以「台灣」為國家的名稱,台灣獨立可以不在民進黨或台獨運動團體的手中達成。(心細的觀察者不難推論,就台獨論者而言,期待李摩西扮演「台灣國父」遠比等待民進黨的彌賽亞更簡易速成!就此意義而論,「新世代」可謂台獨建國的機會主義者。)

簡言之,「新世代」主張台獨運動已經從「一個在內部對抗國民黨的運動」,進入新的階段,「成為一個全台灣一致在外部對抗中國與國際壓力的運動」。

在此意義下,台灣島內的省籍或族群矛盾,必須揚棄,以「大和解」形成反共拒和統一戰線,進而以台灣生命共同體構築「台灣國民意識」。但是新生代避談「台灣民族主義」,因為他們不是為了「民族」,而是為了「民主」而主張台獨。台獨是民主的工具,不是民主的目的。換句話說,只要能民主不必非台獨不可。

「新世代」直接挑戰的是以悲情與正統訴求的死硬台獨路線,而有利地鈍化民進黨《台獨綱領》造成的島內族群緊張,甚至給「中華民國在台灣」一個落實台獨的機會。誠如一位獨派政論家指出的,民進黨需要「體制」與「精神」的雙重解放,《綱領》活潑地表現出胎動中,本土新世代逐漸成熟的創意﹑包容與能變特質。不管是收編獨台,或被獨台收編,「新世代」的反共拒和統一戰線的確比基本教義派簡單易行。

「大和解」曾經被某些民進黨員視為彭明敏總統大選失利的替罪羔羊,但是民進黨的得票率從1993年縣市長選舉的41.03%﹑1994年省市長選舉的39.42%與1995年立委選舉的30.17%等三﹑四成實力降為今年選舉的兩成出頭(國大選舉27.13%、總統大選21.85%),選票的流失趨勢嚴肅地要求民進黨員提出對策。

民進黨內部需要的向來不是統獨辯論,而是實踐台獨的策略與路線之爭。但在台灣社會驚恐於中共針對台獨的飛彈演習之後,赤裸裸的台獨口號變成執政障礙與票房毒藥(雖然「新世代」仍然相信「台獨不是票房毒藥,教條主義者才是。」)那麼原先基本教義派「正面表列式的台獨綱領」修正為柔性的「負面表列式反共抗統綱領」便成為台灣朝野各黨「台灣本位﹑台彎優先﹑台灣第一」口號下的所謂「台灣生命共同體」所樂於接受的可行性共識。

此外,「新世代」雖然也替台灣社會的弱勢族群考慮,但卻不同意以台獨運動來統攝一切政治社會改革運動,這是把民族主義式的獨立建國運動與民生主義式的社會改造運動區隔。當然這的確是兩種性質不同的運動,不過「新世代」可能有意誤解了獨派人士滲透社運團體以動員群眾的戰略佈署。除了政治的大和解之外,「新世代」也提倡社會大和解,希望使少數與弱勢都能分享公共資源,以便能有「國民意識與認同」。而在階級立場上,「新世代」主張「台獨運動必須消除階級強烈對立的可能性」,這是階級調和論的空話一句而已。

面對中共的軍事統一壓力與台灣內部的經濟出路問題,都將迫使民進黨提出更多更新更接近群眾利益的政策,「新世代」捨棄教條主義式台獨,選擇機會主義式的﹑向國民政府統治現狀靠攏的獨台形式,甚至不惜放棄台獨政治符號的形式之爭,選擇實質的反共抗統內容,我們與其讚美其政治智慧,不如坦白承認口號式台獨的不符政治現實。

「新世代」目前是媒體寵兒,他們已經發現教條台獨不切實際,但「新世代」畢竟尚不能夠為了台灣人民的未來﹑希望與民主而放棄吸允「台獨奶嘴」。民進黨代主席張俊宏曾經說「台獨是台灣人民必須出一次的麻疹」,希望民進黨新世代在出過麻疹後, 趕快成長,一瞑大一寸。以工具理性解構硬式台獨的教條神話是個好的開始,但軟式台獨的局限性亦應即早發現,以免再度失落,因為繼政治本土化運動之後,更深化的文化本土化運動引爆族群心理認同,必然會觸動台灣開發史的根源——唐山過台灣的漢族本位與中華民族統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