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西南地區開始和印度合作:

做好共同致富這篇大文章

譚中(印度中國研究所主席)


12月初江澤民主席剛結束對印度的訪問去到巴基斯坦,一個八人印度代表團就踏上征途飛往重慶參加一次有特殊風格和特別意義的國際盛會。

由香港浸會大學社會系教授、香港亞太21學會會長黃枝連搭橋引渡,使中國大西南地區六個社會科學院(重慶、成都、雲南、廣西、貴州、西藏)輪流做東舉行的一年一度的探討中國西南地區開放和南亞、東南亞貿易、合作的學術討論會於12月4至8日在重慶順利召開了第五屆,出席的有來自大西南五省七方以及印度、台灣、香港、澳門的一百多名代表,在名副其實的重慶霧都飯店撥開戰略認識上的迷霧,出現了大西南走向南亞的光明前景。

黃枝連教授作為推動這一國際合作的發動機因特殊緣故不能親自參加大會,不能親口念讀早已準備好的大會開幕詞,但他那倡導多年的「產、官、學」三結合的原則卻在重慶大會上有了很好的體現。從印度來的四個企業的代表和從台灣來的兩位企業家在四天的會上、會外和大西南工商界開展了廣泛的接觸,雖然這只是一個開始,卻永遠結束了過去幾屆大會那種紙上談兵的現象,來自中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多多少少都是自己所屬地區的智囊團,他們由於接觸面比較狹窄,理性多於感性,書本知識多於實際經濟活動經驗,他們為大會帶來了許多烏托邦式的研究成果,從大會帶回去的卻是更重要的講究務實、循序漸進、避開暗礁、從小到大的戰略心得。這對今後大西南五省七方對外開放的勁頭將會起一個求穩、求實、推己及人、共同致富的全面、整體觀念的思想影響。

印度代表團在大會各界的促請下報告了史無前例的中國黨政軍最高領導人江澤民訪問印度的三天盛況,使大會的發言討論中把印度第二次提到它應有的高度,大會特別強調了印度作為人口第二大國的經濟發展潛力,重申鄧小平1988年對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所說的,如果少了強大的、繁榮的中國和印度這人類三分之一的人間就談不到21世紀成為亞太世紀。大會還意識到印度是中國的緊鄰,大西南和印度則鄰得比中國很多地方更緊,應該有這樣一個緊鄰意識,增加對印度的關心、瞭解,緊密注意印度政治、經濟的發展,多多和印度各方面廣泛接觸,廣交朋友,中國應該有很多印度通,印度前駐韓大使、60年代曾在北京工作過、會說一點中國話的歐查先生這次代表了印度亞太21協會參加重慶大會,並在閉幕式上致詞,他談到印度對大西南各省聯絡的困難性(從印度買不到西南、南方或其他中國航空公司的機票,訂不到大西南各地之間的班機,甚至打聽不到大西南各地之間的機票價格),好像大西南對印度沒有打開大門,只得從香港的邊門才能進入大西南地區,而印度和亞洲其他國家地區之間卻是暢通無阻的。

中國古時候有「梯航重譯」這句話,外國人來中國坐船不能一步到位,非得經過中間碼頭換船,像爬梯子一樣一步一步向前挪動;語言交談也不直接,甚至一個翻譯還不頂事,還得雙重、三重、四重翻譯,今天已經到了20世紀的末端,全世界都在鬧「地球村」了,印度和大西南之間卻仍保持著幾千年前的「梯航重譯」現象,這怎麼能導致開放合作呢?!應該花大力去打破這種隔絕現象才是。

這次印度代表團主要由印度亞太21協會和印度工業聯合會組成,筆者對這兩個組織都是本家關係。這次印度破天荒地成了大西南五省七方的上賓,筆者從心底高興。據我所知,印度和大西南之間的貿易來往可以追溯到幾千年以前,漢武帝的使者張騫在中亞發現印度商人把四川絲綢運到那兒和漢明帝併吞雲南時發現印度僑民,以及公元初希臘商船到印度東海岸來購買中國絲綢都說明大西南和印度之間的經濟互補性,現在的首要任務是把印度和大西南盡快地聯成一片,做到商人、遊客能一步到位,學者、專家能不經過翻譯而直接溝通,這一點做到以後,貿易就會自然而然地發展,貿易發達起來了,雙方都嘗到甜頭,建立起信任,就能進一步合作,興辦合資企業,共同開發新經濟區,筆者有信心在不太遙遠的將來,大西南和南亞、東南亞會在經濟發展上連成一片,在信息、交通、運輸上聯網,甚至結成一個電力供應網。重慶市長蒲海清在大會閉幕式上說:「開明出開放,開放出開發,開發出發展,讓我們共同努力做好這一篇共同致富的文章。」這話講得太好了。◆